【篇一】2020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1.概念
想象是人腦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
所以要知道什么是想象,我們得先知道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礎上,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2.想象的分類
按照想象活動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區(qū)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無意想象
無意想象也稱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不自覺地產生的想象。它是人們的意識減弱時,在某種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種事物的過程。
做題關鍵:沒有預定目的,不自覺。
例子:①白日夢;②莊周夢蝶。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根據想象的內容和新穎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再造想象、創(chuàng)造想象和幻想。
做題關鍵:有目的性,自覺進行。
、僭僭煜胂
再造想象是根據言語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人腦中形成相應的新形象的過程。
做題關鍵:有提示。
例子:①讀者閱讀《西游記》,頭腦中呈現關于西游記的人物形象。(讀者通過書中言語的描述,形成事物的形象,這屬于再造想象)。
、趧(chuàng)造想象
創(chuàng)造想象是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地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做題關鍵:無提示,獨立創(chuàng)造。
例子:①作者編寫《西游記》,頭腦中呈現關于西游記的人物形象。(作者獨立創(chuàng)造出書中的人物形象,這屬于創(chuàng)造想象)。
【易錯糾正】
再造想象VS創(chuàng)造想象
再造想象強調有外在提示;創(chuàng)造想象強調獨立創(chuàng)造。
、刍孟
幻想是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系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孟氩涣⒓大w現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而帶有向往的性質,是人們寄托的東西。
當人們依據事物發(fā)生的客觀規(guī)律來想象時,這種想象叫理想。
當人們不以客觀規(guī)律為依據,甚至違背事物發(fā)展的客觀進程,因而是不能實現的想象,這種想象是空想。
【易錯糾正】
理想VS空想
符合客觀依據,能實現的是理想;違背客觀依據,不能實現的是空想,如:水中撈月。
【篇二】2020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是心理學家斯金納的理論,他借助迷箱實驗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論,首先,他區(qū)分了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他認為應答性行為是先出現刺激后出現行為,是低級、被動的,操作性行為是先出現行為后出現強化,是積極主動的行為,巴普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中的狗進食實驗就是應答性行為,而斯金納的迷箱實驗中老鼠的行為則是操作性行為。
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中的重點和核心考點就是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斯金納根據實驗結果,將強化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呈現愉快刺激,使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增加,比如,小紅拾金不昧受到表揚,使拾金不昧的行為增加。負強化使撤銷厭惡刺激,使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增加,比如,小紅拾金不昧,老師撤銷了對她遲到的懲罰,使拾金不昧的行為發(fā)生頻率增加。斯金納將懲罰也分為正懲罰和負懲罰。正懲罰是呈現厭惡刺激,使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減少,比如,遲到罰站在門外。負懲罰是撤銷愉快刺激,減少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比如,上課看小說,下課不能出去玩,這就是負懲罰。斯金納的強化理論中還有一個概念:消退,指不給予任何強化,減少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比如,學生上課做鬼臉,學生和老師都不予理睬,終做鬼臉的行為減少。這些就是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在復習備課時只要借助例子進行理解就能更好的應對考試,不過,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減少的行為主體是誰,即在判斷是強化或者懲罰時,先看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增加是強化,減少的是懲罰和消退。
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在教師資格考試中的其他考點還有普雷馬克原理,普雷馬克原理是指用高頻的動作強化低頻的動作,比如,先寫完作業(yè)才能看電視,看電視是高頻動作,寫作業(yè)是低頻動作,寫完作業(yè)后給予一個高頻動作強化,相當于正強化。
【篇三】2020教師資格考試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
(一)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統(tǒng)一(間接性規(guī)律)
直接經驗指的是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是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
直接經驗為學生提供實踐依據,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間接經驗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學生主要通過教材獲得知識。教學過程中需要把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以間接經驗為主,直接經驗為基礎。
1.俗語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澤東: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只是都是間接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識。
3)盧梭:世界以外無書籍,事實以外無教材
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5)牛頓:假如我能比別人瞭望得略遠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
2.有關理論
1)強調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關系的課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
2)根據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的規(guī)律,提出了直觀性、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3)赫爾巴特教材中心、課堂中心與杜威經驗中心、活動中心的對立
4)杜威:從做中學
(二)掌握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相統(tǒng)一(發(fā)展性規(guī)律)
掌握知識是發(fā)展能力的基礎,知識熟練到可以運用就能轉化為能力;能力發(fā)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發(fā)展能夠提高知識學習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識。
1.俗語及名言
1)無知必無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寧: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fā)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
2.有關理論
1)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的爭論
(三)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相統(tǒng)一(雙邊性規(guī)律)
教育活動中,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習和自我發(fā)展的主體,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對學生的發(fā)展進行組織和引導,教學需要發(fā)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共同作用。
1.俗語及名言
1)王夫之:學以學夫所教,而學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學,而教必非學。
(學生所學習的東西就是教師所傳授的東西,但學習的過程不等于傳授的過程;所說教授就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但傳授過程不等于學習過程)
2)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3)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為了學生的學。
4)教師是舵手,學生是船
2.有關理論
1)赫爾巴特教師中心及杜威學生中心;
2)啟發(fā)性教學原則
(四)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教育過程中的知情意統(tǒng)一規(guī)律;教育性教學規(guī)律)
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傳授學生知識,又要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發(fā)展。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具備了基本的道德認識和判斷能力,才能促進品德的良好發(fā)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為學生積極地學習知識奠定了基礎,如堅強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證學習任務的完成。
1.俗語及名言
1)赫爾巴特: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2)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君子要把至誠的德行放在尊貴的地位,把“問”和“學”作為修養(yǎng)的基本途徑)
2.有關理論
科學性與教育性(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