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寒假放假時間
廣州:廣州市最新的校歷中提到,小學、初中的寒假時間為2021年1月25日-2021年2月21日,這期間一共有28天,高中生因為即將面臨著高考,假期時間更少,放寒假的區(qū)間為2021年2月1日-2月21日,僅有21天。
北京:北京市2021年中小學寒假時間為2021年1月30日-2月28日,共計30天,相比廣州市中小學寒假時間多了兩天。
云南:云南省教育部門的相關通知中顯示,小學放寒假的時間最晚不能在1月23日之后,初一初二的學生跟小學寒假時間相同,初三年級因為面臨著中考,寒假的開始時間稍晚,但也不能晚于1月30日,高中寒假時間最晚不能超過2月6日。
成都:成都中小學寒假初步擬定于1月28日開始,高中寒假時間預計從1月30日開始。
沈陽:相比于以上地區(qū),東北地區(qū)冬季氣溫較低,因此寒假時間相比以上城市會久一點,寒假區(qū)間為2021年1月15日-2021年2月28日。
2021年中小學寒假時間的安排,學生無奈,家長叫好
對比往年各省市中小學的寒假時間,2021年中小學的寒假時間有所縮短。面對縮水的寒假時間,學生們有些無奈和難過,大多數(shù)學生都希望假期能夠久一點;家長們面對教育部門這樣的安排,連連叫好,孩子在家時間長,家長要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投入更多的精力,寒假時間的縮短,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家長的勞動量,家長們自然開心不少。
造成學生們寒假時間縮短的主要原因是今年的疫情,各地開始學的時間明顯推遲,為了保障正常的教學進度,所以只能縮減學生們的寒假時間。在寒假期間,家長們在一些方面也不能掉以輕心,要做好以下4點準備。
寒假期間別放松,這4點準備要做好
1、預防學生感冒
冬季天氣寒冷,是孩子感冒發(fā)燒的高發(fā)期,一些學生的抵抗力,很容易感冒,家長要及時給孩子增添衣物。
2、規(guī)律飲食作息
一到了寒假孩子們就開始了撒歡兒,熬夜玩游戲不睡覺,零食代替主餐,飲食無規(guī)律,家長一定要幫助引導學生,規(guī)律飲食作息。
3、疫情的防控
雖然我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但是對于疫情的防控仍然不能放松,隨著溫度的降低,疫情很有可能會反復,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出門戴好口罩,盡量不要帶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場所。
4、督促學生完成寒假作業(yè)
學生們通常都是貪玩的,家長一定要幫助學生進行規(guī)劃,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督促學生做寒假作業(yè)。寒假很有可能是學生學習彎道超車的好時機,想提高學生成績的家長要把握住。
總而言之,雖然多地2021年中小學生的寒假時間縮水了,但寒假的來臨學生們依然十分期待,寒假期間,家長們也要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多加管理和約束,別讓學生的學習在寒假被落下。
這些壞習慣不能縱容孩子
寒假里,離開了有規(guī)律的學校環(huán)境,代為看護的大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家人,容易溺愛孩子,再加上還有一個春節(jié),更是孩子容易放縱的時候。在不到一個月的假期時間,就會生出一些壞習慣,這著實令父母頭痛。與其等假期過后再費老大的勁兒糾正,倒不如現(xiàn)在就防患于未然。
睡懶覺
偶爾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是如果天天睡懶覺,睡到中午才起來,那就成問題了。本來冬季白日就短,懶覺睡掉一大半,才起來沒有幾個小時天又要黑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亂,連帶著吃飯、游戲、學習……什么都跟著亂。更糟糕的是,等到寒假結束,還要恢復到早睡早起的規(guī)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鐘已經打亂了,又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多折騰啊。之所以把睡懶覺列在寒假壞習慣的第一位,主要是在于它昭示著寒假壞習慣的根源:失范,就是沒了規(guī)矩。
對策: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guī)矩來,稍稍寬松一些,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寒假沒有規(guī)矩,而是要有“寒假的規(guī)矩”。比如睡懶覺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時候就睡到什么時候。
吃零食
對小孩子來說,吃和睡就是的問題。放假在家,各種零食隨手可得,尤其在春節(jié)期間,父母對此也比較放松。吃多了零食,最明顯的問題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有的父母在這時候會生氣,飯桌就變成了“戰(zhàn)場”。此外還有專家指出,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大量進食,可能會影響大腦功能。據(jù)說進食過量,會加重大腦控制消化和吸收等功能神經負擔,使相鄰的控制語言、記憶、思維等智力活動的神經處于抑制狀態(tài),對新事物、新知識就很難產生興趣。此外吃得太多,熱能轉變?yōu)橹,堆積在大腦組織中,導致神經網絡發(fā)育不良,也會使智力水平降低。
對策:跟睡懶覺的問題一樣,當然可以讓孩子吃一點零食,這也是生活樂趣,但能事先商議好一個比較合理的飲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點什么東西、吃多少,別人給零食時怎么處理,等等。
看電視
看電視其實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會太過分迷戀電視節(jié)目的。說現(xiàn)在的孩子貪戀電視,更多是因為沒有比它更有吸引力的事情罷了。對此做家長的首先要檢討!把看電視排在寒假壞習慣的第三位,純粹是因為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發(fā)生許多沖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上網,做父母的可能還會擔心他“沉迷于網絡”甚至“染上網癮”。
對策:看電視太多會影響視力啦、會變笨啦、坐太久活動不夠啦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講講,相比簡單粗暴地“我不許你看電視”而言,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當然這些話可能孩子聽得都膩了,因此的辦法還是和他“談判”,得出一個大家相對來說比較能夠認可的方案,因為是他親自參與制定的,他就會有意愿去遵守。給孩子決定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趨地跟在他*后面:“不要看太多電視!”“你怎么又在上網?”簡單說吧,換了是你整天被人管著,你煩不煩,又會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呢。
“宅”在家
看太多電視帶來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活動不足,老是窩在家里,還常常伴隨著吃零食的壞習慣。容易發(fā)胖不說,精神狀態(tài)也不會好,常常是一副懶懶的、百無聊賴的樣子。當然這其中也有家長的原因,怕孩子凍著了,稍微冷一點就不放到外面去,其實是不對的。
對策:父母有空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公園或其它景點逛逛,或者安排一些體育鍛煉,連逛街也算是一項“運動”。父母要上班的時候,也要請看護人多帶孩子出門去玩,還可以鼓勵他跟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間的追逐打鬧,自有他們的樂趣,也達到了活動身體的目的。注意不要給他太多“不可以”,手、臉、衣服、鞋子弄臟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時候讓他盡興,不要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
。擅媾桑
說到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保姆帶孩子的情況,可能會過分溺愛,一方面助長了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這些看護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會察言觀色的,容易變成小小“兩面派”。事實上這種不一致會給孩子造成混亂的感覺,對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長很不利。
對策: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穩(wěn)主意,然后盡量和其他看護人溝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趁著一起吃飯、或飯后活動的時間,開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把孩子在這一天里的表現(xiàn)說一說,大家評議評議,不帶批評色彩,更不是開“批斗大會”,只是把事情都拿出來讓大家知道,讓一切都變得公開、透明。當然,著重表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依賴心
本來在學校里已經會自己吃飯、上廁所、收拾東西了,寒假待在家里,尤其是在老人照管的情況下,又變得事事依賴。這些“退化”行為,對孩子可沒有好處。
對策: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盡量讓他獨立完成。對于年紀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長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讓他自己慢慢做,傳遞給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睂Υ笠稽c的孩子,甚至反過來,還可以讓他幫大人一點忙,他會因為自己可以承擔一定的責任,而感到很自豪。
人來瘋
自己在家的時候好好的,一旦帶出去,或者有親戚朋友來家里玩,到了人多的場合,就變得任性起來。要不然就瘋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對人不太有禮貌,或者不讓別人好好說話,一定要插進來,弄得父母很尷尬;要不然就表現(xiàn)得很“拗”,一定要這樣、那樣的,不然就撒嬌、耍賴、發(fā)脾氣,讓人很下不來臺;再或者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什么事情都要“我來、我來!”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場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說他。
對策:“人來瘋”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關注不夠多,如果父母平時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孩子的內心就會很安穩(wěn)、平靜,不需要在特殊場合、借由特殊途徑,來獲取額外的關注。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上,關鍵還在平時。不過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熱鬧的場合,小孩子變得興奮起來,也是常有的事,對此父母只需要用平靜的口吻簡單地告訴他“要講禮貌”、“不要打擾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場合過分地訓斥孩子,這會很傷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臭脾氣
作息紊亂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曬到太陽的時間少了。光照不足不僅不利于鈣質吸收,還會引起抑郁癥狀。北歐國家據(jù)說有一大半人都存在冬季抑郁的問題,你可別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狀態(tài)不佳、脾氣臭臭呢!沒準就是抑郁的表現(xiàn)。而孩子通常覺得“我辛苦了一個學期,假期就應該放松”。不僅在家為所欲為,連脾氣都見長了。
對策:為什么小朋友在學校就會遵守規(guī)矩,在家就肆無忌憚。其實是因為,家更讓他有歸屬感和安全感。這不見得是壞事。但也需要給他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和秩序,這樣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太過放任,反而會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物質欲
春節(jié)大部分家長習慣給孩子派發(fā)壓歲錢,大部分家長也都會給孩子買新衣服、新玩具什么的,親朋好友來家里玩,往往會給孩子買點禮物。這些都會助長小孩子對物質的欲望。最糟糕的情況是,父母平時不太有時間陪孩子,借著假期、節(jié)日,就使勁給他買東西作為補償,其實不是在對孩子好,只不過是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罷了,卻造成孩子要東西的壞習慣。背后的心理動因是,他覺得給他買東西就是對他好的表示,心理上的匱乏靠物質來補。
對策:壓歲錢作為一項風俗可以保留,但要告訴孩子,應該向每一位給他壓歲錢的長輩表示感謝,不要讓他覺得這是自己“理應”得的。至于討要東西這個壞習慣,單單批評教育是不夠的,父母不要用“買東西”這種方式來對孩子好,也請祖父母、外祖父母不要給孩子買太多東西,多花點時間陪他玩玩,給予他心理上的滿足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