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這個教學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之后進行學習的,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jié)課我的安排是這樣的:1、讓學生準備好學具并看書預習。我先讓學生在家找好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并看書預習,進行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父母分享,然后把準備好的學具帶到學校。
2、課堂上我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來了一群小畫家引入,由于當天正好天空飄著雪,小朋友對這一情境非常喜愛,而且這也是語文里學過的一篇課文,更加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后讓學生猜猜:上學期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在雪地里能畫出什么圖形來?進而引入到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認識平面圖形。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又先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并摸一摸、畫一畫這些立體圖形的的面,讓學生經(jīng)歷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體會到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
3、新課標指出: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各個物體的面。在上面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學生通過合作操作,在玩中學、學中玩,樂此不疲,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
4、動手設計美麗的圖案,并且在小組里面說一說自己的設計。學生興致很濃,個個都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整節(jié)課學生都在想學樂學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但學生在說的時候沒有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的能力不強。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時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房子圖,思維還是沒有得到拓展開放。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引導加強。
【篇二】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采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主體圖形,并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里,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體的餅干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畫出數(shù)學模型圖。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教學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種圖形,讓孩子們一一識別,然后讓孩子們拿出自己的學具,試著把自己認為是同一類形狀的物品分在一起,接著出示牙膏盒,讓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狀特征,如數(shù)一數(shù)有幾個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樣的,這樣引導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認識,像牙膏盒這種有6個面組成的,對著的兩個面的大小一樣的物體就是長方體,然后我再出一個與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樣的紙盒,讓孩子觀察說說特點,強化認識長方體,學會變通。接著在孩子們認識長方體實物的基礎上在黑板上貼出抽象的長方體模型圖片,將孩子對長方體的認識,從具象的感知的認識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認識,并用類似的方法引導孩子認識正方體、圓柱、球,讓孩子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征。 這堂課準備還算較充分,課堂設計也符合孩子們的學習特點,整堂課學習氛圍濃。但是在講到長方體與長方形、正方體與正方形的時候,學生很明顯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課堂中,還需要給讓學生觀察,找到它們的不同之處,進而進行分辨。
【篇三】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認識圖形》教學反思
《認識圖形》這一單元新課有2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這幾個平面圖形,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就是在認識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再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這幾個立體圖形。我在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各種操作活動。
一、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堆積木”復習學過的物體。
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再通過摸一摸“從老朋友中來找新朋友”,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由此引入新課的教學。
二、是出示長方體模型。
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問:“你有什么感覺?”促使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它的面是平的、光滑的,同時激勵學生想出不同的辦法,從而體會“面”在“體”上;再描一描、畫一畫、用手比劃等實踐活動中是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進一步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系;學生學會從“體”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體驗到與人合作及成功的快樂。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這三種平面圖形。
這個環(huán)節(jié)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和交流機會,并在區(qū)分圖形的過程中,相互啟發(fā),發(fā)現(xiàn)圖形的本質特征。
四、是動手在釘子板上圍一圍。
這一過程讓學生通過圍,對這三種圖形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在釘子板上是圍不出圓的。
五、是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通過畫學生體會到畫長方形時上下格數(shù)相等,左右格數(shù)相等;畫正方形時上下左右格數(shù)都相等;這一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五是憶中說圖形,加深對圖形的認識,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過這些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