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 #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十篇】#】春天,又稱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個季節(jié),指立春至立夏期間,含節(jié)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是萬物復(fù)蘇的季節(jié)。以下“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十篇】”由®無憂考網(wǎng)整理發(fā)布,歡迎閱讀參考!更多相關(guān)訊息請關(guān)注®無憂考網(wǎng)!
【篇一】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惜春詞
[唐代]溫庭筠
百舌問花花不語,低回似恨橫塘雨。
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
愿君留得長妖韶,莫逐東風(fēng)還蕩搖。
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
注釋
、虐偕啵壶B名,能模仿百鳥之聲;虼赴嬴B。歐陽修名句“淚眼問花花不語”(《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從此句化出。
、茩M塘:原為三國時吳國在建業(yè)(今南京市)秦淮河邊修建的堤岸,后為百姓聚居處。此處未必即是吳國的橫塘,或只是借名泛指而已。
、侨锏喝铮褐富ㄈ铮褐负,蕊蝶:是傳統(tǒng)春蘭品種中僅有的2個蕊蝶之一。
⑷金縷:金色枝條。此二句或只是飛卿(溫庭筠)即目所見而別無深意;或是表面上贊揚歌女、諷刺良女。
、删褐富。妖韶:妖嬈美好。
、蕮u蕩:搖蕩。
、饲嘏簞W(xué)鍇認為這是泛指秦地之女。“秦女”、“秦娥”這類詞匯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一般專指春秋時秦穆公之女——。弄玉嫁給善吹 簫的簫史,后二人在城上奏樂,因樂聲似鳳鳴,故招來鳳凰,二人遂乘鳳升 天而去。顰(pín):皺眉,常用來形容愁態(tài)。煙月:煙云籠罩著月亮。
、坛罴t:指枯萎或即將枯萎之花,其狀似女子含愁之態(tài)。此處借指詩中的女子。迢迢:喻指遠逝。
作品譯文
百舌鳥問花,花卻不說話。低頭流連好像怨恨橫塘的雨。蜜蜂爭相采集著花粉,蝴蝶也分享著花的芳香。不像垂楊柳那樣珍惜一絲絲金色的枝條。希望你能夠長久保持妖嬈嫵媚,不要追逐東風(fēng)而被吹得搖蕩不已。秦女皺著眉頭望向煙云籠罩的月亮,憂愁的容顏帶著露珠空對遠方。
鑒賞
此詩借惜花而表達自憐、自傷之情。至于判斷詩中“秦女”的身份,關(guān)鍵在于對“蜂爭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楊惜金縷”二句如何理解。結(jié)合詩題“惜春”看,把這二句只當(dāng)作一般性景物描寫當(dāng)然是很符合題意的。然而這兩句中將花、柳對比意圖非常明顯,且相對而言花是正面的、大方的,柳則是負面的、小氣的。若純是景物描寫,將花、柳都描繪成美好的意象就好了,這樣的作品也很多,而飛卿此處也不必非“揚花譏柳”不可。況且如此寫法又與“惜春”的主旨無關(guān),頗惹人生疑。聯(lián)想敦煌曲子詞《望江南·君莫攀》中有“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句,與“蜂爭粉蕊蝶分香”的句意頗相似,或許可做飛卿這句詩的注腳。因此詩中女子的身份應(yīng)為歌女一類的人物。再觀“秦女含顰向煙月”句,秦女應(yīng)指秦穆公之女弄玉,此處用其與簫史乘鳳升 天之事,大概是想表達詩中女子向往愛情、乞求拜托塵世煩擾的意思,而這個她想擺脫的塵世則正是青樓。
若把詩中女子看作歌女,則全詩似是在寫一位“年老”的歌女的傷春之情。為了更好的理解此詩,不妨在此設(shè)想一下這位歌女傷情的背景:她的美好青春全都奉獻給了“尋花客”們,然而時光荏苒,隨著青春逐漸撇下她遠去,那些“尋花客”們也都開始拋棄她了。此時,她既不能像良女那樣擁有一個正常的婚姻生活,又面臨著逐漸在青樓失寵的問題,因此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她自以為對社會奉獻了很多,卻得不到良女那樣美滿的結(jié)果,因此心中既有對良女的嫉妒,也有對自己不堪命運的自傷。青春已逝,對于渺茫的前途她全然沒有主意,不知何去何從,也不知如何生存下去,或許這便是惹她傷春的真正緣由。
首二句寫花默默含恨,而所恨則緣自雨打花落、青春凋零。三四句有趣,雖然表面上稱贊歌女“大方”,而諷刺良女(即“垂楊”所指)“小氣”,但細味詩意,不難看出這只是歌女對坎坷、悲慘、無奈之人生的自我慰藉而已,這與魯迅筆下的所謂的“阿Q精神(即自我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五六句雖然表面上寫這位歌女希望花能長保青春妖嬈而不被東風(fēng)摧落,實際上她卻是在自言自語,花就是她自己的象征,她是在借花自憐、借花傷春。末二句寫她蹙著眉對月惆悵,哀傷自己的青春漸漸遠逝。
溫庭筠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quán)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nèi)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shù)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fā)展影響較大。在詞,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篇二】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杭州春望
[唐代]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蹋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注釋
、磐牵鹤髡咴⒃疲骸俺菛|樓名望海樓!
、频蹋杭窗咨车。
、俏閱T:即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殺害。伍員逃到吳國,佐吳王闔廬打敗楚國,又佐吳王夫差打敗越國,后因受讒毀,為夫差所殺。民間傳說伍員死后封為濤神,錢塘江潮為其怨怒所興,因稱“子胥濤”。歷代立祠紀(jì)念,叫伍公廟。連立廟的胥山也稱為“伍公山”。
、忍K。杭刺K小小,為南朝錢塘名歌。西湖冷橋畔舊有蘇小小墓。
、杉t袖:指織綾女。柿蒂:“杭州出柿蒂,花者尤佳也!蹦纤螀亲阅恋摹秹袅轰洝肪硪话苏f:“杭土產(chǎn)綾曰柿蒂、狗腳……皆花紋特起,色樣織造不一。”
、是嗥欤褐妇其侀T前的酒旗。沽酒:買酒。梨花:酒名。作者原注云:“其俗,釀酒趁梨花時熟,號為‘梨花春’!卑复硕鋵懞贾莸娘L(fēng)俗特產(chǎn):夸耀杭州產(chǎn)土綾“柿蒂”花色好,市民趕在梨花開時飲梨花春酒。
、巳寡罕扔鳘M長的小路。
白話譯文
望海樓沐浴著明麗的朝霞,晴日下護江堤閃爍著白沙。
海濤聲聲深夜傳入伍員廟,楊柳青青春意藏在蘇小家。
巧手織出柿蒂花紋的綾布,買來佳釀趁著早春的梨花。
誰筑起西南通向湖寺的路?綠草一帶似美人裙腰橫斜。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 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篇三】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減字木蘭花·春月
[宋代]蘇軾
二月十五夜,與趙德麟小酌聚星堂春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
步轉(zhuǎn)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
輕煙薄霧,怎是少年行樂處。
不似秋光,只與離人照斷腸。
注釋
1、春庭:春季的庭院。
2、月午:指月亮升到天頂。陰歷十五日半夜。
3、搖蕩香醪(láo):指月光下花香如陳釀的酒香在飄溢。香醪,美酒佳釀。
4、光欲舞:梅花晃動引得月光不定,如同梅花在舞蹈。
5、半落:微微低垂。
6、婉娩(wǎnmiǎn):形容香味醇清和美。
7、輕云薄霧:輕柔的云,薄薄的霧,喻月光柔美與梅花香飄。
8、秋光:秋月。
9、離人:離開家鄉(xiāng)與親人的人,這里指作者自己。
白話譯文
春夜的庭院中,月兒正在當(dāng)空。銀光在搖蕩的美酒上閃爍不定,好似優(yōu)美的舞步。走過回廊,已經(jīng)半落的梅花發(fā)出陣陣幽香。
那輕風(fēng)吹拂薄霧籠罩的春月,總是照著少年行樂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著孤獨的遠行人,更備感凄涼。
簡析
皓月當(dāng)空,與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陣陣,月色溶溶,如此春宵,確是少年行樂的佳境;不像秋光那樣,只照著斷腸的離人。詞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飲之令人欲醉。據(jù)《后山詩話》載,蘇公居潁,春夜對月。王夫人云春月可喜,秋月使人生愁。公謂此意前未及,遂作此詞云。
蘇軾簡介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篇四】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謁金門·春半
[宋代]朱淑真
春已半。
觸目此情無限。
十二闌干閑倚遍。
愁來天不管。
好是風(fēng)和日暖。
輸與鶯鶯燕燕。
滿院落花簾不卷。
斷腸芳草遠。
賞析
這是一首寫春愁閨怨的詞。
在這首詞中作者抒發(fā)因所嫁非偶爾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卻無法相見的痛苦之情。開端兩句:“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按饲椤本烤怪傅氖鞘裁矗窟@里并未明說,從詞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來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獨苦悶;是惜春傷懷,嘆年華消逝!盁o限”二字,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明作者此時憂郁心情的濃重,大好春色處處都觸發(fā)她的憂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隱憂永無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
接著,作者用行為描寫形象地表現(xiàn)了她的愁緒:“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惫旁~曾有“倚遍闌干十二樓”之句與此近似。此句寫女主人公愁懷難遣、百無聊賴、無所棲息的情態(tài)!氨椤弊,寫出呆留時間之長!伴e”字,看來顯得輕松,實則用意深重,這正表現(xiàn)了作者終日無逅、時時被愁情困鎖不得稍脫的心境。她因無法排遣愁緒,只得發(fā)出“愁來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寫得新穎奇特,天,本無知覺,無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卻責(zé)怪天不管她的憂愁,這是因憂傷至極而發(fā)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憐的絕望心聲。
剝削階級社會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对姟む{風(fēng)·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寫的是一個女子愛上一個青年,她的母親卻強迫她給另一個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喚天,希望能諒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雖也有戀人,但她卻不能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給一個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個女子更強烈、更深沉。
過片,具體寫對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風(fēng)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大好春光,風(fēng)和日暖,本應(yīng)為成雙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憂傷而無心賞玩,全都白白地送給了鶯燕,這既表現(xiàn)出對鶯燕的羨妒,又反映了現(xiàn)實的殘酷無情。說得何等凄苦!鶯鶯、燕燕,雙字疊用,并非是為了湊成雙數(shù),而是暗示它們成雙成對,以反襯自己單身只影,人不如鳥,委婉曲折地表現(xiàn)孤棲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詩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寫道:“鶯鶯燕燕休相笑,試與單棲各自知!”造語雖異,立意卻同。
末兩句進一步表現(xiàn)作者的情思:“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它不但與開頭兩句相照應(yīng),而且隱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詩中說:“故人何處草空碧,撩亂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斷腸芳草連天碧,春不歸來夢不通!保ā锻泶河懈小罚┯上啾瓤芍,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遠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為之“斷腸”。全詞至此結(jié)束,言有盡而意無窮,讀來情思繾綣,蕩氣回腸,在讀者腦海里留下一個凝眸遠方、憂傷不能自已的思婦形象。這與晏殊的“當(dāng)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唇》),詞意相同,但朱淑真寫得隱晦,而晏、李說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處”,這是因為晏殊不受封建禮教的束縛,李清照思念丈夫為人情所不能非議,故他們沒有顧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則被視為非法,故難以明言。
注釋
、僦]金門:原為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雙調(diào),仄韻四十五字。代表作有馮延巳的《謁金門·風(fēng)乍起》李好古的《謁金門·花過雨》等。
、诖阂寻耄夯美铎稀肚迤綐贰分校骸皠e來春半,觸目愁腸斷!
、鄞饲闊o限:即春愁無限。
、苁@干:指十二曲欄桿。語出李商隱《碧城三首》中的“碧城十二曲闌干”。
⑤輸與:比不上、還不如。
、薹疾荩涸诠糯娫~中,多象征所思念的人。
白話譯文
春光已匆匆過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將要逝去。整日斜倚欄桿,徘徊眺望,傷春逝去的愁怨,襲上心頭,天也無法幫助擺脫。
風(fēng)和日暖,在這么好的春光,獨自倚靠斜欄旁,還不如那雙雙對對的鶯燕。院里落滿了殘花,垂下幕簾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邊,思戀的人遠在天邊處,令人悲腸欲斷。
朱淑真簡介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zé)o定論。現(xiàn)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 世,為劫后余篇。
【篇五】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春別曲
[唐代]張籍
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江頭橘樹君自種,那不長系木蘭船。
注釋
堪:能,可。
錢:指銅錢。
賞析
長江中春水碧綠,顏色濃得簡直可以作為染料,荷葉剛剛長出水面,一個個才有銅錢那么大。詩句寫暮春景色,可引用以表現(xiàn)江南春景,或只用作表示暮春時節(jié)。以“堪染”表現(xiàn)色彩之濃重,其夸張手法可作借鑒。
張籍簡介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yè)”。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稄埣灴急妗氛J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jì)事》、《輿地紀(jì)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篇六】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戲題盤石
[唐代]王維
可憐盤石臨泉水,復(fù)有垂楊拂酒杯。
若道春風(fēng)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來。
注釋
、疟P石:即磐石,扁平的磨盤狀大巖石。
、瓶蓱z:可愛。臨:一作“鄰”。
、欠鳎阂蛔鳌吧摇薄
、冉庖猓侯I(lǐng)會心意。
、珊我颍汉喂剩驗槭裁。一作“因何”。
白話譯文
可愛的巨石大如席,下面瀕臨泉水。垂楊拂水臨泉舉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
春風(fēng)飛花,低吟高唱。如果說春風(fēng)不解人意的話,為什么它又要吹送落花來?
王維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xùn)|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遍_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xué),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jīng)》,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篇七】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曲江對雨
[唐代]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墻,江亭晚色靜年芳。
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牽風(fēng)翠帶長。
龍武新軍深駐輦,芙蓉別殿謾焚香。
何時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
鑒賞
曲江是杜甫長安詩作的一個重要題材。安史之亂前,他以曲江游宴為題,諷刺諸楊的豪奢放蕩。陷居時期,他潛行曲江,抒發(fā)深重的今昔興亡之感。而平亂之后,則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濃麗之句,表達深沉的悲感與憤慨!肚瓕τ辍肪褪沁@樣的一首作品。此詩景麗情深,撫今追昔,低徊蘊藉,其藝術(shù)之美主要在于:
一、繪景動靜結(jié)合。
首聯(lián)寫景,先大處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寫靜態(tài)。春云低垂,籠罩宮城,覆壓苑墻;斜暉脈脈,江亭寂寂,暮靄沉沉,芳草萋萋:雖是春景,生意盎然,卻了無人跡,一派荒涼落寞。一“覆”,一“靜”,既凸顯眼前之景的冷清郁悶,又透露出時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滄桑感。俞陛云說此二句隱“晚來風(fēng)起花如雪,飛入宮墻不見人”之慨嘆,頗有見地。曾見證過開元盛世的繁華與奢靡的曲江,安史亂后曾沉寂近八十載,直至唐文宗時,才稍有修整,但亦難挽頹勢。此聯(lián)景中藏情,耐人尋味!办o年芳”三字尤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況無存,令人嗟嘆。
頷聯(lián)直承而下,從細部用筆,由面到點,寫曲江勝景,重在寫動態(tài),將滿懷幽思作進一步渲染。雜花生樹,落英繽紛,本已迷人眼目,又經(jīng)如酥春雨的潤澤,更覺楚楚可憐,嬌媚動人。王彥輔《塵史》言:“此詩題于院壁,‘濕’字為蝸涎所蝕。蘇長公、黃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見缺字,各拈一字補之:蘇云‘潤’,黃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覓集驗之,乃‘濕’字也,出于自然。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說。詩言志,信矣!保ㄒ姵鹫做棥抖派倭昙斪ⅰ罚皾瘛弊郑灿羞x本作“落”,以為用“落”字更有余韻。春雨迷蒙,飛紅萬點,飄零曲江,隨波逐流?葑さ脑娙嗣鎸Υ司埃唤鋈f分惆悵與凄苦之情,恰如落紅離枝,盛唐氣象已漸行漸遠,詩人不免潸然掉淚。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水荇牽風(fēng)翠帶長”,此句脫胎于杜審言的“綰霧清條弱,牽風(fēng)紫蔓長”,敷色濃艷,姿態(tài)飄逸。本是風(fēng)吹水荇,詩人卻反道“水荇牽風(fēng)”,賦景以人格化動作,似乎這“水荇”也難耐乏人問津的寂寞,欲招攬清風(fēng)一縷與之共話滄桑。以“雨”“風(fēng)”來烘托“林花”“水荇”,景更豐富了,意境也更深了一層。
二、抒情含蓄深婉。
詩題是“曲江對雨”,前兩聯(lián)寫曲江春雨圖,緊扣題中“雨”字;后兩聯(lián)是寫“對雨”之思,觸景生情,但這情又非直白宣泄,而融于翩翩遐想,更見含蓄深婉。頸聯(lián)講當(dāng)年玄宗皇帝,曾率領(lǐng)龍武禁軍,自夾城趨芙蓉園,笳鼓齊鳴,車聲雷動,旌麾蔽日。到此時,馳道依存,空余廢輦,殿門深鎖,無人焚香,戒備森嚴(yán)。杜少陵曾有詩云“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然而興衰無常,此刻曲江一派凄清冷寂,空自讓人憑悼。
尾聯(lián)再折一層,寫詩人之狂想!昂螘r詔此金錢會,暫醉佳人錦瑟旁”。詩人描繪了一個君臣同歡、歌舞升平的宴飲嬉游之景。遙想昔日承天門賜宴,列教坊之歌女,翠袖承花,朱弦按曲,觥籌交錯,為樂未央,那才是盛世華章人生盡歡。(《舊唐書》載:“開元元年九月,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門,令左右于樓下撒金錢,許中書以上五品官及諸司三品以上官爭拾之。”)“何時”表明這種狂想充其量是一場豪夢而已。杜甫曾受用于玄宗,安史劫后,新君(即肅宗)上場,肅宗因當(dāng)日分鎮(zhèn)之命,幾撼其儲皇之位,衷心隱處,不搛于若翁,故將玄宗移居西內(nèi),并將其舊侍翦除殆盡,玄宗暮境悲涼,杜甫不得新君恩寵,也就愈念當(dāng)日如魚得水的佳境了。此聯(lián)抒情極其慘痛!按髲B將傾,獨木難支”,明知逝水難回,卻渴盼恩澤重沐,一展懷抱,這不能不令人傷感!皶鹤怼,其實只能是轉(zhuǎn)瞬即逝的精神麻醉罷了。
全詩繪景濃艷,意境靜穆清冷;抒情婉轉(zhuǎn),感慨深沉曲折。在憶舊與憧憬中隱約可見詩人的忠君憂國之心以及頹然自放之念。
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篇八】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江城子·賞春
[宋代]朱淑真
斜風(fēng)細雨作春寒。
對尊前。
憶前歡。
曾把梨花,寂寞淚闌干。
芳草斷煙南浦路,和別淚,看青山。
昨宵結(jié)得夢夤緣。
水云間。
悄無言。
爭奈醒來,愁恨又依然。
展轉(zhuǎn)衾裯空懊惱,天易見,見伊難。
注釋
、俳亲樱禾圃~單調(diào),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單調(diào)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
、谧鹎埃涸诰崎字。
、劾婊ǎ豪鏄涞幕ǎ碇兰儍舻膼矍,但是也有諧音“離別”的意思。
、荜@(lán)干:眼眶。
、菽掀郑呵槿藙e離地點的代稱。
、掴梗▂ín)緣:連絡(luò),綿延。
⑦爭(zhēng)奈:怎奈;無奈。
、圄溃╭īn)裯(dāo):指被褥床帳等臥具。
、嵋粒罕,他,她。
白話譯文
初春細細微微的小風(fēng)夾雜著小雨還有一點寒意,在酒樽前剛想暢飲,卻回憶起以前的歡樂時光。那時寂寞無歡,只有手拈梨花,任淚水流淌過如花的臉際。還記得南浦分別時的情景:芳草萋萋,云煙漠漠,他的背影消失在遠方。那一刻,柔腸寸斷,淚眼模糊、無語獨看高高的青山。
想起昨夜夢中,與伊人喜結(jié)重聚之緣,心思繾綣間竟悄然無語。夢中歡情正如水云渺渺,怎奈突然醒來,愁情恨意仍在;厮級糁杏臍g,面對眼前寒衾,展轉(zhuǎn)反側(cè),倍覺凄涼,懊惱、嗟呀、哀嘆,全然無濟于事,于是發(fā)出了凄涼絕望的哀鳴:“天易見,見伊難!”
朱淑真簡介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zé)o定論,F(xiàn)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 世,為劫后余篇。
【篇九】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折楊柳
[唐代]李白
垂楊拂綠水,搖艷東風(fēng)年。
花明玉關(guān)雪,葉暖金窗煙。
美人結(jié)長想,對此心凄然。
攀條折春色,遠寄龍庭前。
譯文
春天來了,垂楊蕩漾在白云綠水間,它那美麗的枝條隨著春風(fēng)飄揚,好不嬌美。這里適逢生機蓬勃的春天,花兒爭相開放,但玉關(guān)邊塞此時卻是冰雪交加,美人每當(dāng)想起這些,都會倍感惆悵。她在金窗前獨自憑依,看葉暖煙空,心中更有無限離愁。她面對此景心中常會蕩起一種凄涼之感。真想攀折柳條,以遠寄到情郎所在的龍城前,讓他明白她的一片相思。
注釋
、贀u艷:美麗的枝條隨風(fēng)飄揚。
、谀辏簳r節(jié)。
③長想:又作“長恨”。
、荦埻ィ河纸旋埑恰J切倥捞、大會諸部之地。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jì)(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 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dāng)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jì)念館。
【篇十】有關(guān)春天的詩詞鑒賞摘抄大全
羈春
[唐代]王勃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歸。
還傷北園里,重見落花飛。
注釋
、倭b:系住,留下。
、诰耄簠挓,疲倦
、鄞菏拢捍禾斓木拔
、苈浠ǎ郝浠ǖ脑⒁夂芏,凋謝的花朵,人衰老飄零。
作品譯文
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厭倦,春天到來我一門心思要回家。
北園里的情景還是那么令人傷感,我又看見花飄花落亂紛飛。
王勃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