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經(jīng)典中國古代民間故事
話說清朝的順治皇帝,為找個德才兼?zhèn)涞奶,把太子玄燁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盡快培養(yǎng)成才,在文華殿擺下了御宴。席間,順治皇帝向群臣說道:“朕有一事不明,請眾愛卿給朕釋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問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爾等是臣,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眾愛卿的耳朵卻大呢?”
文武官員一聽,都驚出了一身冷汗,這可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眾人面面相覷,個個噤若寒蟬,文華殿的空氣好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聲答道:“萬歲是龍,所以耳朵。怀嫉仁窍,所以耳朵大。”
順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問題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翰林庶吉士鄭天經(jīng)。順治皇帝頓時來了興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個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卻敢直面龍顏,看來此人是夠有膽識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實學如何,便問道:“愛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還是書籍上記載的呢?”
“臣在萬歲面前豈敢杜撰!這是寫在(《百藏經(jīng)》第十三篇上的文字。”
此書是佛學巨著,順治皇帝即命太監(jiān)從藏書樓把書找來,竟是幾十捆竹簡,足有幾百斤重。鄭天經(jīng)向前翻開竹簡,很快就找到了這句話。順治皇帝龍顏大悅,覺得太傅人選非他莫屬,便下了一道口諭,破格任鄭天經(jīng)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變成了二品官,若是別人豈不要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鄭天經(jīng)竟還“得寸進尺”,啟奏道:“若讓微臣教太子,必須立個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
皇帝竟也連連答應,讓鄭天經(jīng)與太子玄燁約法三章,成了師生。
年幼的玄燁,很貪玩,不好好讀書,但鄭天經(jīng)絲毫不為皇權所懼,該怎么罰還是怎么罰。
有一天,鄭天經(jīng)讓玄燁背書,玄燁非但背不出來,還嬉皮笑臉的,鄭天經(jīng)勃然大怒,便緊緊拽住玄燁,兩人同跪在太陽下。六月驕陽似火,玄燁熱得汗流浹背,皇后見了,心疼地一把抱住玄燁,大罵鄭天經(jīng)不通人性。她還氣急敗壞地吵吵嚷嚷:“我的兒子讀不讀書,將來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這般窩囊氣!”
鄭天經(jīng)聽了,氣得一時竟忘記了臣子的身份,對皇后義正辭嚴道:“臣身負教誨國之儲君大任,只牢牢記住了一條理——樹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兒童不讀書,定然變蠢豬!這書讓臣教臣就教,不讓教,臣就回鄉(xiāng)下躬耕隴畝去!”說著脫下了官服,扔掉了頂戴花翎,揚長而去。
鄭天經(jīng)回到住處打點行裝,還沒有離開宮,便有一太監(jiān)飛奔而來,傳下皇帝口諭,宣他到東宮去。鄭天經(jīng)昂然來到東宮,見玄燁正跪在順治皇帝的腳下,他心里就明白了,便也跪倒在地,為太子求情。順治皇帝親自攙扶起鄭天經(jīng),給他賜了座,又喝令玄燁道:“小奴才,快給你的恩師跪下!”
旁邊的幾個大臣都勸諫道:“不可不可,哪有儲君給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親師,世間五,誰人不拜?誰人不跪?難道玄燁這個當學生的就不能給恩師下跪?”
玄燁規(guī)規(guī)矩矩地跪在了鄭天經(jīng)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燁再也不敢在太傅鄭天經(jīng)跟前放肆,且虛心求教,而鄭天經(jīng)從太子的進步中也漸漸喜歡上了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學生,師生相處甚歡,太子玄燁不覺也成了博學之士。
在康熙皇帝繼位的前一年,鄭天經(jīng)由于身體欠佳,便乞準退隱,回到了故鄉(xiāng)蘇州。
歲月如梭,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這時的康熙已經(jīng)捉鰲拜,滅三藩,成為成震四方的一代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時,路經(jīng)蘇州,又想起了當年苦心把自己培養(yǎng)成才的鄭天經(jīng)老師,便想前去探訪他。鄭天經(jīng)聽說康熙要駕臨忐忑不安起來。他耄耋之年,膽子越變越小了。想起當年執(zhí)教太子時的過分嚴厲,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長期隱居山林,也不知道當年的太子,現(xiàn)在的康熙性情變得如何。如若追究起來,鄭家可有滅門之災。∴嵦旖(jīng)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鑾駕到了鄭府,只見鄭府已經(jīng)孝幔高掛,喪聯(lián)貼起,鄭府里的人全都披麻戴孝,放聲痛哭——原來恩師鄭天經(jīng)已于昨晚與世長辭了?滴趼動嵎怕暣髴Q,三步兩步搶到靈柩跟前,手扶靈柩,邊哭邊訴;“學生來遲了一步,竟無緣見到先生一面!”內(nèi)心悲痛的他,讓人打開棺蓋,以瞻恩師遺容,悲慟處不由吟起念師祭文。
當康熙念到“感念師恩,感念師情,眼泣淚血,心如刀絞”時,棺材內(nèi)平躺著的鄭天經(jīng),突然坐了起來,拉住康熙的手泣不成聲。原來這是鄭天經(jīng)使的詐死之計。心想皇帝見他已經(jīng)死了,也就不會再株連他的家族了。結果事情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隨行的文武大臣,看到這種師生情深的感人場面,也不由動容。宮廷畫師姜嘉瑜,感動于康熙與鄭天經(jīng)來之不易的師生情誼,畫下了金殿選師、東宮跪師、鄭府哭師三幅畫,讓此情此景在畫中得到了永恒。后來,康熙將這三幅畫帶到了京城,掛在了自己的寢宮里,留作永久的紀念。
【篇二】經(jīng)典中國古代民間故事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當時的河南洛陽,民心不古,世風日下。
這一天,洛陽街頭忽然出現(xiàn)了一個老太婆,看上去挺普通的,可是卻拿著一面銀光閃閃的鏡子,高聲叫賣。有人上前問她:“老人家,你這鏡子多少錢愿意賣?”老太婆微笑著說:“一千兩紋銀,多一兩不要,少一兩不賣。”一個少年一聽,有些奇怪,說:“小小一面鏡子,就算是黃金做的,只怕也值不了一千兩銀子,你這鏡子究竟有什么特別,怎么這么貴?”老太婆說:“我這鏡子,一可以照你以往的所作所為,二可以照你心地善惡。絕對不錯絲毫,有這樣的好處,難道還不值一千兩銀子嗎?”那少年一聽,搖頭道:“老人家,您別開玩笑了,這世上哪有這種寶貝!崩咸湃匀晃⑿χf:“你不信可以試一下,但是照一次要給我三文錢!鄙倌甑皖^想了想,便掏出三文錢遞給老太婆。老太婆接過錢,便取出鏡子拿在手里,對少年說:“照的時候一定要心無雜念,不然可什么都照不出來!
少年依言對著鏡子照了大約一盞茶工夫,果然鏡子中照出了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沒有絲毫差錯。照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墮入了畜生道中,來生投胎成了一條狗。少年看得心驚膽戰(zhàn),滿頭大汗淋漓?墒桥匀丝慈ョR子中卻空空如也,什么也沒有。老太婆收了鏡子,對少年說:“我沒有騙你吧?絕對沒有絲毫差錯。這三文錢不冤吧?”少年臉色蒼白,仿佛大病一場,圍住他的人都紛紛問他看到了什么,少年也不好回答,只一個勁地說:“三文錢,值!你們也照一下吧,肯定值!”之后便急匆匆走了。旁人一看,好奇心大起,于是紛紛排起長隊,花三文錢照一下那面鏡子,結果驚動了全城的人,那天照了鏡子的就有三千多人。大部分人照完之后就像那個少年一樣,滿頭大汗,臉色蒼白,眼中滿是驚訝和恐懼,只有極少一部分人面帶喜色。
眼看天色不早,老太婆收起鏡子,說:“這么好的寶貝,只賣一千兩,竟然都沒有人買,可見此地無識貨之人。天色不早了,我要走了!闭f完,老太婆將鏡子裝起來,站起身來,彈了一下身上的灰塵,就在抬頭的瞬間,老太婆卻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形象。惡人眼中的老太婆是兇神惡煞,平常人眼里的老太婆則帶著怒氣,而心地善良的人眼中的老太婆,卻是慈眉善目的觀世音菩薩。
大家這才明白,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前來點化他們,于是把他們看到的菩薩的三種不同的法像敘述綜合了一下,最后商定三副面目:一副是慈眉善目的,一副是大怒狀的,一副是微微含怒的。然后他們集資在原地修了一座庵堂,塑了那三副法像供奉起來。
【篇三】經(jīng)典中國古代民間故事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連向北延綿十余里,遠遠看去,形似"山"字,氣勢雄偉,林木茂盛,草場廣闊,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傳說當年楊二朗擔山攆太陽,最后一個瘸腿的太陽因奔跑不動,躲在這山下,由此被稱作"避陽山"。山上盛產(chǎn)一種叫"紫柴胡"的中草藥,每年夏秋之際,各地藥農(nóng)中有人叫它"紫陽山",順口又好記,久而久之,紫陽山就這么被叫開了。
這紫陽山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至今。
淮河兩岸農(nóng)家有大清早拾糞的習慣。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剛蒙蒙亮,紫陽山下小朱莊的朱老漢背著糞箕、挾著糞鏟和往常一樣莊前莊后的拾糞。忽然,看見紫陽山半山腰不斷閃著金光,遠遠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趕驢推磨。朱老漢納悶,這一大清早誰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閃光處走去。走了好大一會,才近得跟前。原來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輕女子趕著一頭暈身閃為光的大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黃豆。朱老漢在一旁看得眼發(fā)花,那女子見朱老漢盯著磨盤傻看,沒有吱聲,只是朝老漢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順手舀了一瓢黃豆給朱老漢。朱老漢忙撩起長袍接著,順手將長袍一角掖在腰帶上。那女子繼續(xù)埋頭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漢。朱老漢謝了一身,轉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剛才見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說,誰也不相信,認為他是編故事逗大家。朱老漢急了,生氣地說:"不信,你們看我兜里的黃豆。"朱老漢拽下掖在腰帶上的長袍一看,里面還剩有幾粒,因為朱老漢一開始就沒把黃豆當一回事,一路走來基本上掉光了。兒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黃豆金光閃閃,驚叫起來:"媽呀,是金豆子!"這一叫,全家人都圍了過來看,齊說:"是金豆子。"于是都彎下身在地上找豆子來,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爛豆子。兒子問老漢:"那仙女給你多少豆子?"朱老漢說:"給了一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兒媳同時叫了起來:"快回去找。"
朱老漢全家一齊出動,睜大眼睛彎著腰順著朱老漢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漢一家發(fā)什么神經(jīng)病,一問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著找。可是這么多人從村口一直找到山上也沒找著一粒金豆子,也沒看見仙女拉金馬磨金豆子。大家都懷疑朱老漢講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漢確實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漢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漢遇著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脛而走,傳遍了十鄉(xiāng)八鎮(zhèn)。從那時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陽山上跑,但誰也沒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陽山下的紫陽鎮(zhèn)有個姓范的老財主,貪得無厭,聽到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晝夜看守山間,不準任何人上山,連放牧的牧童也不準上山,還常常親自在山上看守。
一天,正當這范老財親自守山,半夜里,忽然烏云翻滾,雷電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圓睜睜注視著周圍,忽然一道閃電照亮夜空,半山腰現(xiàn)出一個一丈見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閃閃,一個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馬拉磨,磨著金豆子。范老財頓時來了精神,不顧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沖進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馬。這時一聲巨響,山動地搖,一塊巨大的石頭從天而降,堵住洞口。從此,人們再也沒見到范老財。
【篇四】經(jīng)典中國古代民間故事
宋朝時候,契丹發(fā)來二十萬遼兵犯境,邊關吃緊。那工夫六郎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現(xiàn)在徐水縣城西二十里的遂城村。它北臨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長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軍只有三千人。遼兵來得很快,然間兵臨城下,將城圍住,并且一連幾天數(shù)次攻城,一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墒撬斐堑氖剀姾屠习傩蘸孟笈c平常一樣沒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問老百姓:“遼兵這么攻城,你們不害怕嗎?”老百姓回答:“有楊將軍在此鎮(zhèn)守,遼兵是攻不破的!”
楊六郎一聽老百姓對自己是這樣的信任,更感到責任的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壯年召集起來,發(fā)給他們刀槍劍戟,動員他們配合軍隊一起上陣護城。軍隊和老百姓個個摩拳擦掌,誓死與遂城共存亡。
這時候正是十月,天氣突然變冷。六郎楊延昭見此情景,急中生智,忙令軍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墻上澆一遍水,馬上就結成一層冰,澆了一夜水,結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晨,嗬,那高大的城墻白閃閃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長城,又堅又滑,不可攀登。遼兵沖到城下,前來登城,一蹬一出溜,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伏在城上的宋軍趁機滾木雷石萬箭齊發(fā),殺死殺傷遼兵不計其數(shù)。遼兵數(shù)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楊六郎趁機,將城門大開,親率大軍沖殺出,只殺得遼兵丟盔掉甲狼狽而逃。這一仗,生擒遼兵上千,馬匹近萬,還獲得了大批武器。
楊六郎因為這次戰(zhàn),被宋真宗加官進級,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diào)升莫州(今河北任邱縣鄚州)刺史。契丹犯邊,一路燒殺搶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楊延昭先后率兵打退遼兵一百多次進攻,使邊關一度安寧,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
楊六郎五十七歲那年,病故于鄚州;实叟蓪J古阃傻拈L子楊文廣(戲劇中寫楊延昭的兒子叫宗保,宗保的兒子叫文廣)前來護送靈樞回他的原籍太原。鄭州人民頃城出動,跪圍著靈車失聲慟哭,要求將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之靈,警戒邊防。楊文廣和皇帝的專使感到眾情難卻,便讓馬童馳報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槨,把六郎的衣冠和寶刀放在里邊,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當?shù)厝嗣。從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紀念地。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百姓逢節(jié)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