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松,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惺裁撮T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于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后、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么不能成功呢!后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2.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愿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么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钡献拥母吘共煌话,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后來繼孔子而成為“亞圣”。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睂Ω改搁L輩的責備,理應樂于聽受。對父母的批評,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3.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元覺勸父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孫元覺拉著父親,跪著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备赣H問什么要求,他說:“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备赣H不解道:“你要這個干什么?”“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备赣H一聽,大吃一驚:“你怎么說出這種話!”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备赣H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yǎng)。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奔偃绺改傅难孕信e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的語氣勸說他終止不良行為,但不能語言犀利、態(tài)度蠻橫。
4.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失人之察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絕糧于陳國與蔡國之間時,七日七夜沒吃到飯,只能無精打采地躺在那里。一天,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準備煮給老師吃。煮到快熟時,顏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鬃忧那牡乜丛谘劾,覺得顏回有點失“禮”,所以不大高興。
過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說:“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故應把干凈的食物先供養(yǎng)再吃!鳖伝伛R上回答:“萬萬不可!剛才有土灰掉進鍋里,我雖把它抓出來吃了,但飯已經弄臟了,所以不能供養(yǎng)先君!贝藭r,孔子才知道錯怪顏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觸地嘆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說: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時并不可靠;我依賴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要切記:了解一個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
智慧小語:有人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有時候也不一定。不要認為自己所見所聞都千真萬確,不容懷疑,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很可能雜有不實的成分。
5.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guī)?/p>
大教育家孔子是個善于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
有,孔子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個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說:“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
孔子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我倡導禮儀,沒想到讓孩子給問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這孩子雖小,卻懂禮儀,可以做我的老師了。”
智慧小語:“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要求人要謙虛好學,努力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完善自己,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弟子規(guī)》中說:“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意思是說: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yǎng),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fā)圖強。若能誠心誠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識淵博的學者前常常詢問請教,交結忠厚、重義氣的人,就能常時感受安樂。
6.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一諾千金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特別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么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得到一百兩黃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個)”。
后來,劉邦打敗項羽當上了皇帝,開始搜捕項羽的部下。季布曾經是項羽的得力干將。所以劉邦下令,只要誰能將季布送到官府,就賞賜他一千兩黃金。但是,季布重信義,深得人心。人們寧愿冒著被誅滅三族的危險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愿意為賞賜的一千兩黃金而出賣他。
有個姓周的人得到了這個消息,秘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戶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賞季布對朋友的信義,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
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后來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很欣賞季布的信義,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說情,終于使劉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劉邦還任命他做了河東太守。
智慧小語: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失足,你可以馬上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重義之人堅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辦。結交朋友應結交善友,若接觸的是古道熱腸,正義凜然的道友,自然會在無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長。
7.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晏子的車夫
《史記》有個故事說,齊國的宰相晏子有一個車夫,這個車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給宰相駕車很風光。晏子的個子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么出眾,天天坐在后面的車棚里,誰也看不見,而那個車夫始終坐在前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天車夫回家,看見夫人收拾東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問為什么,夫人說:“我覺得和你在一起特別丟人,很恥辱!”“我現在給齊宰相'開車’,你不覺得光榮嗎?”“你一點學問都沒有,卻傲氣沖天、趾高氣揚,宰相有那么好的修養(yǎng)和學問,但一點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遺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卻越來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學問和功德!
后來晏嬰跟這個車夫說,你有這樣一個夫人,就沖你有這個夫人我就應該給你一個更好的職位,反而提拔了這個車夫。
智慧小語: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駕于他人,那么來世一定會變成卑劣之人,甚至墮落惡趣。反之,假如將高位讓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在人天善趣中備受恭敬。每個人的業(yè)力不同,才華、智慧、財產、能力等方面,可能有高低之別,但自己應該謙虛恭敬地看待別人。
8.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跪羊圖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個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沒有辦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個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雖然沒有文化,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有辦法。他對孩子的爹娘說:“把外甥交給我吧,過一段他會回心轉意,成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見了外甥,既不罵,也不打,二話沒說,把一只羊鞭遞給了外甥。六月的一個晌午,太陽象火球一樣烤著山坡,鳥兒都藏在樹蔭里不出來了。舅舅也把外甥帶到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時,有幾只小鳥在炎熱的太陽下飛來飛去。外甥問舅舅:“這幾只小烏鴉不怕熱嗎?它們不停地飛來飛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樹上的鳥窩說:“猜想鳥窩里正有一只老得飛不動了的烏鴉,正仰著頭、張著嘴,由小烏鴉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沒有這些懂事的小烏鴉喂它,它會餓死的。這就叫'烏鴉反哺’!蓖馍谝贿吢犃耍氐拖铝祟^。
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擺弄幾只小羊羔。外甥看見小羊羔都是跪著吃奶,感到奇怪。就問舅舅:“小羊羔為什么總是跪著吃奶?”舅舅坐在一塊石頭上,講述羊羔跪乳的來歷: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羊媽媽非常疼愛小羊,晚上睡覺讓它依偎在身邊,用身體暖著小羊,讓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別的動物欺負小羊,羊媽媽用頭抵抗保護小羊。,羊媽媽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雞走過來說:“羊媽媽,近來你瘦了很多。吃上的東西都讓小羊咂了去。你看我,從來不管小雞們的吃喝,全由它們自己去撲鬧哩!毖驄寢層憛捘鸽u的話,就不客氣地說:“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頭來犯下擰脖子的死罪,還得挨一刀,對你有啥好處?”氣走母雞后,小羊說:“媽媽,您對我這樣疼愛,我怎樣才能報答您的養(yǎng)育之恩呢?”羊媽媽說:“我什么也不要你報答,只要你有這一片孝心就心滿意足了!毙⊙蚵牶,不覺下淚,“撲通”跪倒在地,表示難以報答慈母的一片深情。從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著。它知道是媽媽用奶水喂大它的,跪著吃奶是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這就是“羊羔跪乳”。
智慧小語:烏鴉還知道反哺、羊羔還知道跪乳,人難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嗎?
9.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明其所欲,行其所善
齊景公在位時期,有一年雪下了三天還不停歇。景公披了一件貴重的狐白皮袍,坐在廳堂旁邊的臺階上看雪。晏子入見景公,在他身旁站了好一會兒。景公說:“這天氣真怪,下了三天雪,卻不怎么寒冷!标套咏又f:“天真的不寒冷嗎?”景公笑了,怪晏子不相信。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君主,自己飽食了,同時惦念著有人在挨餓;自己穿暖了,同時惦念著有人在挨凍;自己安逸了,同時惦念著有人在勞累,F在君主您卻不這么想。”景公聽了說:“你說得對,我受教了!庇谑,景公就下令打開府庫拿出皮襖,打開糧倉撥出糧食,發(fā)放給那些受凍挨餓的人。
智慧小語:諫之一字,可以使人舉一反三。婉轉的表達意思,且讓聽的人明白道理并能實行。晏子真的是一個有智慧又有憐憫百姓的悲心之人。
10.幼兒國學經典故事
一葉蔽目
三國時期邯鄲淳《笑林》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楚國有一個書生,家里很窮。,他在讀淮南王劉安所著的《淮南子》時,看到書中寫著:“螳螂捕蟬時用來遮蔽身體的那片樹葉,具有隱身的功能!庇谑撬耄骸叭绻夷艿玫侥瞧~子,那該多好呀!”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里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蟬時藏身的葉子。
一天,他果然看到一只螳螂藏身在一片樹葉下,正準備捕捉它前面的蟬。他興奮極了,連忙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誰知,由于太激動了,居然沒有拿住,那片樹葉就飄飄搖搖地掉落在樹下,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了。于是他找來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打算一片一片地試。
書生拿起一片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后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妻子回答:“看得見!彼峙e起一片樹葉問:“你能看得見嗎?”如此反復,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就這樣整整被問了一天,妻子實在是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就隨口答道:“看不見了!”他一聽喜出望外,連忙帶著這片葉子到集市上去,拿了別人的東西就走。店主十分驚奇,把他抓住送往官府。
縣官也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么回事。書生說了原委,縣官聽后大笑,說道:“你真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呀!”
智慧小語:凡事要看清全局,就要拓寬心量,學會適時地放下曾經的失意,勇敢地面對未來;要保持理智,就要捐棄狹隘與偏執(zhí)的固守,讓心靈在平和中更加明朗。移開樹葉,或許眼前會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