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愛國主義電影《青春之歌》觀后感
這部劇畢竟與我們的這個時代相隔甚遠,我給的評分不高并不代表這部劇拍的不好,可能是時代的變遷,背景的不同,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讓我有不同的感覺。不過,總歸我們應(yīng)該向紅色經(jīng)典致敬!
老師說:“電影跟書還是不同的!睍,我是沒有看過;單從電影中,我看到了主人公林道靜內(nèi)心的成長,從余永澤到盧嘉川再到江華,她完成了從戀愛到革命的轉(zhuǎn)變……
林道靜從一位想要輕身的花季少女,轉(zhuǎn)變?yōu)闉樽鎳鴬^斗的一位有理想的知識女性。這期間她離過婚,也坐過牢,這些即使在現(xiàn)在看來,她也是一位很膽大、有個性的女子,可見在那個年代,做出這些舉動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
那個時代,雖然時局混亂,但是卻思想開放,青年們熱血澎湃,雖然有人追逐名利;有人沉淪墮落;有人喪失脊梁,但正是如此,才更加體強化了女主人公的形象。
書上說:楊沫從女性心理體驗出發(fā),把小說中的女性作為女人來描寫,體驗她們的心靈與感情,這些描寫使《青春之歌》充滿人情味與抒情美。
2.愛國主義電影《青春之歌》觀后感
楊沫的《青春之歌》創(chuàng)作于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革命之火依舊燃燒著的年代,楊沫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結(jié)合當時盛行于文壇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和當時文學的熾熱主題,寫了這部反映中國三十年代的一代人的成長故事。
楊沫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在當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時,受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影響,并且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這個經(jīng)歷也被運用到《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靜身上。
楊沫既是原著作者,又是電影《青春之歌》的編劇,其自身的烙印必然十分明顯。作為成長類小說,它具備自敘性的特質(zhì)。楊沫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與其說是在虛構(gòu)一個故事,倒不如說是在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一次梳理。成長類小說當中有非常豐富的情感語匯。在十七年電影文學中,不同于過去才子佳人式的封建主義愛情觀,固有的創(chuàng)作模式就是革命+愛情。但是楊沫以自己豐沛的情感語匯,打造出了一個極具女性心理和性別認知的主人公。
林道靜厭惡被安排的婚姻。林道靜出逃,是為了躲避母親的包辦。隨后,余敬唐想要把林道靜嫁給市長來求得自己的地位的保障,林道靜對此寧死不從。這兩件事都表現(xiàn)了她對愛情的主動權(quán)的重視,她渴望的是真實的,精神上的愛情。
余永澤的出現(xiàn),是林道靜對生的希望。林道靜最初是愛著并崇拜者余永澤的。在與余永澤這個書生的愛情里,林道靜的細膩溫柔和對愛情的渴望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后來的生活中,慢慢地暴露出余永澤人性的缺點,讓林道靜漸漸地發(fā)現(xiàn)他的本性,發(fā)現(xiàn)他庸俗、自私、一心只注重個人瑣碎事務(wù)的真面目。這也導(dǎo)致了后來林道靜的離開。小說與電影的處理上,是有所區(qū)別的。小說中的分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內(nèi)心的矛盾是此起彼伏的;而電影中將這一過程改編得更加簡單粗暴,這跟電影把政治立場和人的道德水準對對接有很大的關(guān)系。電影中也多次強調(diào)了人的階級屬性決定道德水平。
之后,林道靜真正愛的人出現(xiàn)了。北大學生的聚會上,一直渴望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林道靜深深地被盧嘉川慷慨激昂的言論所吸引,他富有生命力的言談準確無誤地道出了林道靜內(nèi)心對激情的渴望,在她看來,盧嘉川這樣活著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活著,也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人來到這世界上的真正追求。盧嘉川可以看做是林道靜放眼看世界的啟蒙者。
最后與林道靜組成家庭的是江華。江華是林道靜出走后的入黨領(lǐng)路人和革命的帶領(lǐng)者。林道靜與江華走在一起,更多的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他們都認為個人事小,革命事大,在民族危亡時期,個人家庭都應(yīng)該從屬于革命事業(yè)。在電影和小說的最后,他們兩人融入了洪洪的革命人流中正揭示了這一個主題思想。
林道靜生命中遇到過三個男人,她都從中汲取了成長中所必須的養(yǎng)分。用現(xiàn)在的話來形容,林道靜更像是一個“海綿女”,高情商,有思辨精神和女性意識,善于把握人生的每個機會,從經(jīng)歷過的男人那里偷師學藝。林道靜在成長的路途中,從青春洋溢的女知識分子成長成一個無產(chǎn)階級女戰(zhàn)士。
3.愛國主義電影《青春之歌》觀后感
說實話,在沒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一直以為這部小說或電影與王蒙先生的《青春萬歲》有什么聯(lián)系呢。二者都是在寫青春,很容易讓人搞混?催@部電影也是因為“青春”二字,關(guān)于青春的東西,對我們這些正在經(jīng)歷青春或青春的一些已經(jīng)過去的人來說,到底還有那么一點吸引力。
本來就對老電影沒什么好感,慢節(jié)奏的播放模式,絮絮叨叨的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這些看慣了現(xiàn)代科幻電影和韓國歐巴片的孩紙只能是強作忍受來從這樣一部老古董里窺見上世紀50到60年代那些年輕人的青春,僅僅只是窺見,那些東西真的太遙遠。我們父輩的父輩的青春,我們只能當做歷史來看,這期間,真的沒有緬懷,有的,只是我們試圖從這部影片中窺探出他們的青春,從歷史的縫隙中找到一點與自己相關(guān)的影子,可惜我找不到。還是認認真真看電影吧。
片中女主人公從一開始典型的封建社會受欺負的封建婦女形象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成長和考驗之后成長成為堅強的革命知識份子形象,這一形象在當時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作者特別選一名女性作為主人公來表達在青春的熱情中散發(fā)出熱量并由此來影響社會的原因有三,第一,林靜道的經(jīng)歷大部分為作者楊沫女士的生平經(jīng)歷,從她在封建時代被欺負者到后來的革命知識分子,引領(lǐng)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女共產(chǎn)黨都是她的生平寫照。第二,由于當時時代原因,新中國雖然解放,但在思想上,一些人們并未真正意識到解放這一詞的真正意義,特別是婦女的解放,選此書女主人公的事跡來啟發(fā)人們,告之人們婦女解放的時代來臨了,婦女能撐起半邊天的作用在社會上開始流傳。第三,一個人最年輕有活力的時代便是青年時代,女主人公選在這個年齡為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是對當時青年具有深刻啟發(fā)的一部影片,為了革命的事業(yè)盡情燃燒青春轉(zhuǎn)化成為人們的幸福,這些激情燃燒的雖然告誡那些享受在和平幸福年代的人們同時千萬別喪失了斗爭的激情以及珍惜現(xiàn)在生活。
這些東西我把它稱作“追求并奔放著的青春”,是這一代人的青春疼痛史,我試圖認認真真看完這部影片,可還是忍受不了那種慢條斯理,邊看邊笑,笑影片的敘述方式,這樣才看到了三分之二,笑著笑著我開始笑自己了,我不知道是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太安逸還是當時的人太傻,我不知道是我們喪失了最起碼的精神支柱和信仰還是當時的人為了革命不怕犧牲。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可笑與可悲,當影片中的林道靜為了革命奮不顧身的時候,我知道在安逸生活下的我們?nèi)鄙倭诉@個年紀最可貴的東西,對理想的信仰和奮斗的激情!在影片最后打出一個“完”的時候,我知道,我該寫下點什么,我也必須知道,今后該改變點什么了。對正在經(jīng)歷青春的我們,對青春還不曾消失殆盡的少年!
4.愛國主義電影《青春之歌》觀后感
青春,是一朵嬌艷的花,永不凋謝;青春,是熾熱的驕陽,永掛天邊;青春,是一首壯烈的贊歌,永遠回旋于心房!肚啻褐琛吠ㄟ^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了一場歷史大風暴,展現(xiàn)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tǒng)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們作為熱血青年,更加應(yīng)該把握青春,學會成長。人,總是要一天天長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這個事實。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成長起來的,它需要我們的勇氣,F(xiàn)在的青年學生,不少人害怕長大,不想長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么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么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煩,怕失敗,怕承擔,怕勞累,怕責任他們習慣了讓別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別人設(shè)計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為順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
林道靜雖然有著悲慘的命運,但他卻一直與命運作斗爭,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都沒有將林道靜擊倒。面對后母對她的刻;官僚特務(wù)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詐;愛人余永澤的懦弱、自私、迂腐和專 制,他并沒有委曲求全,為保生命過安逸、舒適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氣,她的剛毅和那一顆勇于面對生活中不幸的心。
成長,確實需要勇氣,需要承擔,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經(jīng)歷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讓我們勇敢地站起來吧!雖然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迷失,迷惘,但是從中會得到教訓、教育,林道靜正是這樣,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們要在我們青春時期多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知識武裝頭腦。增長知識的同時多累積生活閱歷。學著去面對,學著在逆境中生存,學著在困境中磨練心志,逐漸成熟。幸福的生活得來不易。那是我們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取來的,他們用鮮血譜寫新的歷史,他們用鮮血澆灌大地,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huán)境下,依然勇于扛上歷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與祖國母親的關(guān)懷下茁壯地成長起來的精神。林道靜那充滿坎坷、充滿荊棘的,但又豐富多彩的人生隨著她一步步成長,一步步成熟,這也是黨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寫照。我們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長,善于成長,牢記革命精神!
5.愛國主義電影《青春之歌》觀后感
自古以來,青春是文學不朽的話題。青春余韻未失,有著童年的音符;青春熟而青澀,有著成年的韻律;青春迷蒙含蓄,有著一發(fā)不可收拾的亢奮。曾有幾時,稍縱流失;慢慢看不見盡頭的人生,青春只是那首乳臭未干的交響樂;坎坷彌蒙的世界,青春就是那積極向上的大合唱。高低起伏的音符,嘩眾取寵的節(jié)拍,一切都顯得那么自然,因為我們在奮斗,在那不曾看見終點的。路上一次次尋找著真諦,尋找青春的希望。純凈是有的,憧憬是有的,幸福是有的。奮斗是五線譜,理想是韻律,朝氣是歌詞,這就是所謂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我國作家楊沫的代表作,小說主要是寫了主人公林道靜在那個坎坷不平、充滿黑暗的年代,不平凡的一生。為了尋獲自己的一條出路,不受到繼母的無情蹂躪,他踏上了流 亡之路,走向了這個未知的社會。也正因為這樣我們,讓我們看見了一個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主義、日本帝國的侵略,拯救失魂落魄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戰(zhàn)爭,我們也深深感受到,她對做祖國的熱愛和她堅貞不屈的信念和堅守。
讀完《青春之歌》似乎見證了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似乎也置身于這場戰(zhàn)爭,只是一個旁觀者罷了。相比之下,發(fā)現(xiàn)自己是那抹的微不足道,我們的青春何曾奮斗過,只是沉淪罷了。他們的青春與眾不同,盡管坎坷可是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滿足感。試問我們滿足感是整天打游戲嗎?他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但她不甘于當一個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于當特務(wù)的玩物,她擇了走上這個即將蘇醒的社會。但現(xiàn)實是殘酷的,一連串的打擊使她筋疲力盡,“可笑”的她竟然堅持了下來,這是何等毅力?窗桑麄兊那啻菏橇钊苏痼@的。
而我們呢,玩游戲、聊QQ、上網(wǎng)、逃學、打架、追星。一切是不是都那么正常呢。我們的青春每天都在干諸如此類的事情,請問我們浪費了多少?我們何曾奮斗過,迷失自己,說是一種時尚,何不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留下的,是否都是泥濘呢?面對一次兩次的挫折,有人選擇沉淪有人選擇買醉,剩下的只是毫無頭緒的問題。酒醒后還不知道迷途知返,你們對得起像曇花一現(xiàn)般的青春?青春不是空傷感,命運的軌跡不是一開始就鑄造好的,她還有轉(zhuǎn)折,命運需要我們來改寫,淚水只是懦弱的表現(xiàn)。珍惜青春,創(chuàng)造堅毅青春。
青春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 潮有尾聲。怎樣奏響每個人所演奏的歌不同,走向成功渠道也不同,我只要演奏好自己的歌就好了。青春之歌沒有固定的歌詞,人生就是的歌詞。從現(xiàn)在開始,不要浪費,專注每一秒珍惜青春,遇到困難不放棄,鑄造堅毅的青春。相信原本麻木不知所措的《青春之歌》已經(jīng)賽比世界名曲《命運交響曲》了吧。讓我們共同唱響激揚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