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
1、定義: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xiàn)實生活。
2、特點:
(1)、劇本必須適合舞臺演出。演出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發(fā)生在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臺和兩三個小時內的演出中表現(xiàn)出來。
(2)、必須有集中尖銳的矛盾沖突。
戲劇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沖突的,沒有矛盾沖突就沒有戲劇。這中沖突是社會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構成了劇本的情節(jié)結構。
劇本的情節(jié)結構可分為:開端——發(fā)展——高XX——結局。
開端:介紹人物關系和揭示矛盾沖突。
發(fā)展:描寫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沖突推向高XX。
高XX:矛盾沖突發(fā)展到頂點并表現(xiàn)出急劇轉化的局面。
結局:結局是情節(jié)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矛盾沖突的解決。
尾聲:與序呼應,對劇本的思想內容作些啟示,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和展望。
(3)、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必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3、劇本刻畫人物推進劇情和表達思想的手段有:
(1)、舞臺說明:包括人物表、舞臺美術、環(huán)境、音響、人物上下場、人物對話的姿態(tài)、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
(2)、人物的對白和唱詞:包括獨白、旁白、對白。是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任務是展開情節(jié)、提示人物性格、表現(xiàn)主題思想。
(3)、結構形式:分幕分場。墓是大單位,場是小單位。
4、戲劇分類:
(1)、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不同: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歌舞劇、相聲劇。
(2)、劇情的繁簡和結構不同:多幕劇、獨幕劇。
(3)、題材反映的時代不同:歷史劇、現(xiàn)代劇。
(4)、矛盾沖突的性質和表現(xiàn)手法不同;悲劇、喜劇、正劇(悲喜劇)。
(5)地域色彩不同:京劇(北京)、滬劇(上海))、豫劇(河南)、呂劇(山東江蘇)、川劇、漢劇(湖北)、楚劇(湖北江西)、晉劇(山西)、黃梅戲(浙江)等。
(6)、演出不同:舞臺劇、廣播劇、電影、電視劇等。
2.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
1.固定搭配。比如,關聯(lián)詞一般都是成對出現(xiàn)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
2.語法特征。詞性決定詞語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飾限制的中心詞,如介詞要修飾限制名詞、代詞等,副詞要修飾限制動詞、形容詞等。
3.詞語意思。分析詞語的意思,從詞義的角度判斷其在具體語境中的使用。
介詞、副詞是考試中經(jīng)常涉及的兩種虛詞,判斷這兩種詞使用是否恰當有一個簡單的方法。
從介詞的語法特性看,介詞可以修飾限制名詞,如果不能判定一個詞語是否是介詞,可以在這個詞語的后面加名詞。如“把”、“給”,可以在這兩個詞語后面加一個名詞,如“人”,如果能夠表達完整的意思,就說明這兩個詞語是介詞。
同樣,判斷一個詞語是否是副詞,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動詞或形容詞,如“已經(jīng)”“甚至”,可以在這兩個詞語后面加動詞“笑”,如果能夠表達完整的意思,就說明這兩個詞語都是副詞。
3.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
一、要分辨成語的語義。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見的成語,這時切忌望文生義,很多的時候,字面的意思與它本來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來理解就會出錯。如:
例1成都五牛隊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它甲B球隊望其項背。
“望其項背”意思是“能夠望見別人的頸項和脊背”,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這里誤解了詞義,使用也不恰當。高考考過的類似的成語還有:"萬人空巷”,“炙手可熱”,“首當其沖”等。
二、要辨別成語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語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時忽視了這方面的內容,就會出現(xiàn)錯誤。如判斷下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是否正確:
例2在“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開幕式上,李校長拋磚引玉的即興發(fā)言,博得了全場一片掌聲。
“拋磚引玉”,謙詞,比喻用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由解釋可以看出這個成語的主語只能是第一人稱,因此上句中的成語運用是錯誤的。高考考過的類似的成語還有:“蓬蓽生輝”。
三、要分析成語所在句子的語境。
具體的語境往往有區(qū)別語義的功能,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忽視語境,否則就會用詞不當。如:
例3只要你設身處地,到抗洪搶險第一線去,你就不能不為我們子弟兵那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所感動。
“設身處地”的意思是“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語境是要“到抗洪搶險第一線去”,不是設想,因此此處不能用“設身處地”,只能用“身臨其境”才妥當。
四、要看成語與其他詞語的搭配。
一個詞語依據(jù)的某種語法關系,往往有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脫離這種搭配,則容易出錯,有些成語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規(guī)則,比如說修飾語與中心詞不搭配,動詞與賓語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帶賓語等等。如:
五、要分析成語的感情X。
成語的感情XX可謂褒貶分明,如“無微不至”與“無所不至”,僅一字之差,感情XX卻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在運用時,要因目的、場合、對象的不同而異,用于贊揚、夸獎的使用褒義成語,用于貶斥、批評的使用貶義成語。否則,成語運用就不恰當了。
4.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
探源法巧解字形題
有許多詞語,尤其是成語往往都有一定的來源,如來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故事。不了解出處及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就容易望文生義,造成誤寫。所以要識記詞語的字形,能結合其最初的來源,這樣有利于準確、牢固地記憶其形態(tài)。比如成語“曲突徙薪”出自《漢書·霍光傳》:“人謂主人曰:‘向使聽客之言,不費牛酒,終亡火患。今XX而請客,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曲,彎;突,煙囪;徒,遷移;薪,柴草。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辨析近義實詞的方法
1.正確掌握詞義。近義詞大多具有相同的語素及相異的語素,通過辨析一組詞語的相異語素可以了解詞義的細微差別。
2.分清詞義的側重點。一組詞語的意義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詞語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詞語表示的程度淺。在辨析這些詞語時,一定要分清詞義的側重點,結合語境準確選擇。
3.注意詞語的習慣搭配。要清楚詞與詞的習慣搭配,不能任意改變。
4.結合語境。正確使用實詞,就要分析語言情境,要綜合考慮句中包括的各種情境因素,做到“詞不離句”。在每一道題中都應考慮這個因素,絕不能忽視。
5.把詞語代入句子中。通過默讀,利用語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當,句意是否明確。在每一道近義詞辨析題中都可用這種方法。
6.運用排除的方法。比較難以確定對錯的選項,可將最容易辨析的選項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最后選出正確答案。
5.高三下冊語文必修二重要知識點
1.多音字要做到據(jù)義定音。多音字的意義不同,讀音也相應改變。因此要根據(jù)一個字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去判定它的讀音,依照“據(jù)義定音,音隨義轉”的特點,將音義結合起來進行記憶。
2.注意區(qū)分一般詞語與專用詞語。如“巷”在與采礦業(yè)有關的“巷道”中讀“hàng”,而一般情況下讀“xiàng”,如“小巷”、“街談巷議”、“萬人空巷”等。
3.運用記少去多的方法!吧佟笔侵甘褂梅秶^小、涉及詞語少的讀音,“多”則指使用范圍廣、涉及詞語多的讀音?忌灰涀∩婕霸~語少的讀音,就可以準確區(qū)分一些多音字了。如“迫”字有兩個讀音“pò”和“pǎi”,只有在“迫擊炮”這個詞中時,“迫”才讀“pǎi”,其余的都讀“pò”。因此考生只要記住“迫”在“迫擊炮”中讀“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詞語中的讀音了。
4.依據(jù)詞性辨別讀音。有一部分多音多義字因詞性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讀音。如“處”,讀“chǔ”時多為動詞,讀“chù”時多為名詞,所以,像“處理”、“處罰”、“處世”、“處變不驚”、“處心積慮”等詞語中的“處”都讀“chǔ”。
5.要注意平時的積累。普通話的常用字中有許多多音多義字,主要是因為詞性不同和詞義不同而產生了異讀。所以,考生準備一個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義字分類記錄下來,并經(jīng)常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