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3歲兒童古詩精選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nèi)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睂憠敲坊ú粦謬篮,傲然獨放,“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凌寒獨自開”,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tài),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zhì),又像寫人品!蔼氉浴保Z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2.1一3歲兒童古詩精選
所見
袁枚〔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diào)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 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為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xù)描寫神態(tài)。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zhuǎn)折點。第四句,急轉(zhuǎn)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昂鋈弧币辉~,把這個牧童發(fā)現(xiàn)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昂鋈弧卑l(fā)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tài)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tài)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xiàn),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按藭r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shù)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zhì)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jīng)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蔽阌怪M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diào)的“真性情”。
3.1一3歲兒童古詩精選
江上漁者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古詩簡介
《江上漁者》是宋代詩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的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斗的危境與艱辛。全詩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翻譯/譯文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注釋
①漁者:捕魚的人。
②但:只
、蹛郏合矚g
、荀|魚:一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味道鮮美的魚。生長快,體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樹葉似的小船。
⑦出沒:若隱若現(xiàn)。指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⑧風波:波浪。
賞析/鑒賞
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tài),揭示“往來’的原因。后二句牽過的視線,指示出風浪中忽隱忽現(xiàn)的捕魚小船,注意捕魚的情景。鱸魚雖味美,捕捉卻艱辛表達出詩人對漁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對“但愛鱸魚美”的岸上人的規(guī)勸。“江上”和“風波”兩種環(huán)境,“往來人”和“一葉舟”兩種情態(tài)、“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強烈對比,顯示出全詩旨在所在。
表現(xiàn)手法上,該詩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不平常的藝術(shù)效果。
4.1一3歲兒童古詩精選
春日
朱熹〔宋代〕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賞析
此詩表面上看似一首寫景詩,描繪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實際上是一首哲理詩,表達了詩人于亂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詩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構(gòu)思運筆堪稱奇妙。
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點明天時;“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點明主題。一句中分三層敘說,特別是以“泗水濱”結(jié)穴,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皩ぁ弊植粌H寫出作者逸興,也給詩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描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無邊光景”逆承首句“勝日尋芳”,說尋芳的結(jié)果。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耙粫r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游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這里不做細碎描寫,不在一草一木一石上做剪貼,而是從極廣大的空間落筆。
后兩句用形象的語言,具體描繪了光景之新,抒寫了尋芳所得!暗乳e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暗乳e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征是很容易辨認的。意謂勝日尋芳,本不期望有無邊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鮮感受,不禁歡欣雀躍。“東風面”,把春氣、春景形象化了,擬人化了,把“識”字落到實處。
末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么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近承“東風面”,遠承“無邊光景”,對偶修辭,意象色彩強烈。詩以“總是春”收官,都落到“春日”上。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游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游春吟賞。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弦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無邊光景”所示空間極其廣大,就透露了詩人膜求圣道的本意!皷|風”暗喻教化,“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圣人之道比作催發(fā)生機、點燃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5.1一3歲兒童古詩精選
楓橋夜泊
張繼〔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賞析
全詩以一愁字統(tǒng)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xiāng)之情。后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里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短圃娙暇帯贰叭娨庾浴蠲摺掀穑钤诓徽f出!薄洞兩疤圃姟罚骸啊畬Τ蠲摺譃槿玛P(guān)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zhuǎn)反側(cè)之意自見!薄豆盘圃姾辖狻罚骸按嗽娧b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為什么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fā)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詩意的語言構(gòu)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jié)O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后世典范的藝術(shù)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后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