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科學活動反思模板
《海洋世界》是大班的一個科學活動,首先運用多媒體《海底總動員》的視頻激發(fā)幼兒對海洋世界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大海這個龐大的世界里,它的隱藏的知識實在是太多了,當小朋友問我海洋里的某種魚是什么魚時,我一時也說不上來,于是我就讓小朋友先猜猜,接著我們就一起上網查資料,課后我感覺我的知識太少,對活動的掌握不是很熟練,所以教師首先需要豐富知識。因而我也給幼兒觀看幻燈片《海洋世界》,讓幼兒邊看邊聽,了解了很多有關海洋世界的知識。后我讓幼兒看看海洋污染的嚴重后果,萌發(fā)幼兒愛護環(huán)境愛護大海的情感。
本次活動取得的效果是:
1、境創(chuàng)設好,導入自然(觀看《海底總動員》),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課件生動形象的展示海洋世界的美麗,幼兒能直觀的了解海洋環(huán)境,并認識海洋動物。整個環(huán)節(jié)鼓勵幼兒探索,培養(yǎng)幼兒創(chuàng)新能力。
2、教學中,通過觀察、游戲的方式讓幼兒自主地探索動植物們的生長特點,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3、教學方式靈活多樣:情境體驗、自主學習、多種游戲等等,使幼兒始終在一種愉快、舒展的狀態(tài)中學習。
4、讓幼兒感知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后果,萌發(fā)了愛護大自然的情感。
反思活動存在的不足:
1、教學評價形式單一,主要表現老師對幼兒的評價,而忽略了幼兒的自評和互評;評價側重于對教學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教學過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評價。
2、應該豐富自己對海洋的知識,了解一些動植物的名字特征及生活習性。
2.大班科學活動反思模板
《試一試》這一科學活動是讓幼兒能大膽嘗試,初步感知溶解現象;并初步會記錄自己的實驗過程及結果。活動前我準備了糖、鹽、奶粉、咖啡、石子、沙子等六種材料。
在活動一開始,我就用一個鹽的溶解實驗激發(fā)了幼兒的興趣。因為已經有了之前《小嘴巴嘗一嘗》中對鹽的認識,所以當我一出示白白的鹽并說它嘗上去咸咸的時,孩子們就馬上說出了它是鹽。當看到白白的鹽慢慢消失在水中時,孩子們都顯得特別興奮。當被問到“鹽去哪了”時,田雨涵寶寶出人意料的說了一句“它溶解在水里了”。于是我趕緊接著她的話說到:“對了,鹽到水里后消失不見了,是因為它溶解在水里了!币驗槲覝蕚涞牟牧现械哪谭酆涂Х仍谒锶芙夂蟛⒉粫Р灰,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區(qū)分溶解與不溶解,我又對孩子們說到:“如果一樣東西放到水里后和水混在一起拿不出來了,說明它溶解在水里了;如果這樣東西放到水里后還和以前一樣并且我們能把它從水里拿出來,說明它不能溶解在水中!闭麄導入環(huán)節(jié)不僅充分調動了幼兒想自己動手操作的積極性,而且也讓幼兒對溶解現象有了初步的認識。
接著就到了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試一試的環(huán)節(jié)了。因為本次活動中還有一個目標是讓幼兒初步學會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和過程,而我們班的孩子又從來都沒有接觸過記錄,所以活動前我為孩子們設計了一張我認為很簡單的記錄表。在幼兒自己操作前我還對記錄表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但是在活動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記錄的情況。比如有的孩子明明試了奶粉,他卻在咖啡下面的格子里做記錄;有的孩子雖然只試了一種,但是他在所有的空格里都做了記錄。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后的科學探索活動中一定要讓孩子們多使用記錄表,在使用記錄表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們了解記錄表中的各項內容表示什么意思,這樣在孩子們了解了記錄表的作用之后他們就能夠正確地使用記錄表了。
另外,為了防止孩子們在試一試環(huán)節(jié)不止選取一種材料,我采取了把材料集中放在一起,請孩子們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進行選材的方式,盡管避免了幼兒重復選材的問題,卻也導致了時間的浪費。因此以后如再有此類活動,老師還是應該盡量放手,讓幼兒自己嘗試。
在后的交流階段,我發(fā)現孩子們對于糖能溶解和石頭不能溶解是非常確信的。但是在奶粉、咖啡、沙子這三種材料是否溶解上出現了一些分歧,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奶粉和咖啡雖然溶解在水里了,但是水也同樣變成奶粉和咖啡的顏色了,這樣有的孩子就有些分不清他們到底有沒有溶解了。而沙子,雖然老師在活動前已經對它進行了過篩處理,但是當它進到水里經過攪拌后,還是會有一些包裹在沙子表面的泥土灰塵溶解在水里,所以這也導致了有的孩子不能準確的分辨沙子是否能溶解的現象。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對于大班孩子而言,要讓他們在短短的15分鐘內感知溶解現象和會做相應的記錄,我們可以減少實驗材料,保留那些放到水里后能一目了然就知道是否溶解的材料如糖、鹽、石頭,而把奶粉、咖啡、沙子等易混淆的材料放到活動之后的延伸環(huán)節(jié)中。
3.大班科學活動反思模板
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自己對于科學活動,總是很難處理好,要讓枯燥的科學活動變得生動,受孩子喜歡,對教師來說這就是一大挑戰(zhàn),科學活動還要讓孩子在科學活動中,自己探索、發(fā)現其中的奧秘,這又是給教師出的一大難題,可是只有把這些做到位了,那么科學活動,才能真正給孩子以啟發(fā)。
一個活動下來,自己對自己設計、執(zhí)教的活動,還是有讓自己歡喜的地方的,但是也有不足:在品嘗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在教學上有點倉促,我應該讓幼兒們從我的盤里挑一顆,把糖果拿在手里跟小伙伴們說一說,選的是什么糖?吃起來來兩種糖有什么不一樣?這樣活動的效果可能會更好。結果我是讓他們過去品嘗,回來時他們都快吃好了,我這時才問,因此孩子答不上來,的確這對大班孩子來說,有點困難,以后我會注意。后,我分組讓幼兒們把玩具分類送到兩個不同的盒子,這環(huán)節(jié),孩子們的表現非常棒。
因為這個活動是大班的科學活動,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們參與到科學活動中來,就要充分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一直以為,我總認為大班孩子需要通過角色扮演,在活動的過程中,發(fā)現孩子在這樣的情境中,還是很樂意參與到活動中來的,對活動也表現得很積極。雖活動不是很成功,可我不后悔進行嘗試,但在今后的活動中還是要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思想。
4.大班科學活動反思模板
日前參加區(qū)科學學科組活動,觀摩了大班科學《蝸牛》這一活動;顒臃e極為幼兒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以觀察、探究等方法進行教學,充分發(fā)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們能夠在自主的空間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來,經歷“小小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認真地觀察、探究、交流,獲得并豐富了有關蝸牛的相關知識經驗,整個活動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問題入手,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活動的一開始,教師便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在哪些地方能找到蝸牛?”、“蝸牛生活在哪里?”以此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和熱情。然后用“你們還想知道蝸牛的一些什么?”這個問題導入學習,從而讓幼兒產生了動手實驗探究的渴望。
二、充分放手,鼓勵幼兒去自主發(fā)現
科學活動要以幼兒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活動中,教師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在探究蝸牛秘密的活動中,教師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探究自主性。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幼兒探索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孩子,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幼兒的反映來看,他們對蝸牛的認識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的都各不相同,他們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并在同伴互學中拓展了經驗。
三、有效推手,延續(xù)幼兒的探究熱情
在幼兒探究過后,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視頻,展示了蝸牛的身體構造、爬行、飲食及繁殖的影像,以此助推幼兒的探究熱情。使孩子們對蝸牛的身體各部分的構造、蝸牛到底是怎樣生活和運動的等各方面,有了一個直觀感性和全面的認識。這也讓孩子們對蝸牛的了解不只是局限于在課堂上觀察到的,并讓他們對蝸牛依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討論的氣氛熱烈,探究熱情也在延續(xù)著。
縱觀本節(jié)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1、課前讓幼兒親自尋找、收集蝸牛,感受其樂趣,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渴望。
2、把經歷學習的過程還給幼兒,讓他們在個體和集體的探究、交流等過程中,主動觀察與發(fā)現,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3、教師真正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參與者。活動中,教師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始終把幼兒推在前面,鼓勵幼兒進行自主的觀察、交流和分享,從而獲取了相關經驗。
值得商討的地方:
1、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如何與課堂中的生成進行有效的整合。
2、教師在幼兒活動過程中的指導如何高效、合理。
這些問題還值得我們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深入探討。
5.大班科學活動反思模板
《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頂頂樂”活動中,重點是要讓幼兒在用頭頂筐子、用水彩筆頂方塊的實驗中充分感受這些物體的重心。而重心是一種物理知識,對于我們成人來說可能是司空見慣的,可對于5、6歲的孩子來說卻是一個非常陌生而抽象的名詞。但其實“重心”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是時時存在、處處存在:人在運動時如果重心不穩(wěn)就很容易摔倒;一些雜技表演也是利用重心的原理來設計編排……那么,怎樣把這個抽象的科學知識變成孩子能理解的、能親身感知到的、觸手可及的現象呢?所以我就立足于孩子的興趣與需要,密切聯系實際,讓孩子在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基礎上,通過猜測、觀察、推理、交流、討論、驗證等科探方法,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
科學來源于生活,科學服務于生活。通過觀看雜技表演,幼兒再次借助各種難易不同的材料嘗試探索,感受成功的快樂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幼兒感知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幼兒繼續(xù)探索的渴望。
(1)保持幼兒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渴望。
幼兒天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歡看看、摸摸。所以,我對這一活動的設計使幼兒感覺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采用游戲的方式,以主動代替被動,啟發(fā)代替灌注,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層層遞進的操作材料,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使枯燥的說教變得有趣、有味,大大增進了幼兒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探究的渴望。
(2)發(fā)揮幼兒的主導作用,讓幼兒“收獲累累”。
充分尊重幼兒,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幼兒,讓幼兒主動在課堂這一舞臺上充分發(fā)揮自我、展現自我。我在活動中努力做到“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做法,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和觀點”,對幼兒的反應作出適當的應對,通過猜測討論、啟發(fā)引導發(fā)現和探索操作,到每的交流小結,都是層層推進教學過程。
總之,我們應讓孩子們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環(huán)境常見的事物,發(fā)現其中的趣味、奇妙,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拓寬他們感知、他們所能實踐的空間,促使每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富有個性地發(fā)展,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