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篇一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翻譯 篇二
齊宣王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門徒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霸業(yè)的,所以后世不曾流傳,我沒有聽說過。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王道吧!
齊宣王問:“具備怎樣的品德才能實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過安撫百姓實行王道,沒有誰能阻擋得了。”
齊宣王又問:“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安撫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又問:“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說:“我聽您的近臣胡說,有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牽頭牛走過堂下,您問:‘牽牛上哪兒去?’他回答說:‘要殺了它祭鐘!f:‘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沒有罪過卻要往死地里送。’那人問:‘那就廢除祭鐘的儀式吧?’您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去換牛吧。’不知有沒有這回事?”
齊宣王說:“有這回事。”
孟子說:“有這樣的善心就足以實行王道了。老百姓都還以為是您吝嗇,我本來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齊宣王說:“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不大,我怎么會舍不得一頭牛呢?就是因為不忍心看到它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沒有過錯卻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說用羊去換牛!
孟子說:“您不要奇怪百姓以為您吝嗇。用小的換大的,他們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憐牲畜沒有過錯卻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道:“這真?zhèn)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錢財才拿羊去替換它(牛),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應該的!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正是仁愛之道,(因為您只)見到牛沒有見到羊。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對于禽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著它們死去;聽到它們鳴叫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們的肉。所以,仁厚的人們總是遠離廚房的。”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話像是沖著您說的。我自己做了這件事,回過頭來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義,反而得不出。經您這么一講,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觸動了。這種心地為什么就能與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說:“有人向大王稟白道:‘我的力氣能夠舉起三千斤重的東西,卻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視力能夠看清秋天里剛換過的獸毛的末梢,卻看不見一大車木柴!鷷猓ㄟ@種說法)嗎?”
齊宣王說:“不,不會!
(孟子緊接上去說:)“現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獸沾恩,而百姓卻一無所得,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樣看來,一根羽毛拿不起來,是因為不愿用力;一車木柴看不見,是因為不愿用視力;百姓不被愛護,是因為不愿廣施恩澤。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齊宣王問:“不肯做和不能做,從外表上說來,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說:“要人將泰山挾在腋下跳過渤海,他對人說:‘我不能做。’這的確是不能做。叫一個人向長輩彎腰作揖,他對人說:‘我不能做!@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屬于將泰山挾在腋下跳過渤海這類事情;您不行王道,屬于向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奉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兒童,推廣開去也愛撫人家的兒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東西放在手掌上轉動那么容易了!对姟防锩嬲f過:‘給自己的妻子作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不過是說拿自己的一片愛心加到別人身上罷了。所以,能夠推廣恩澤就能保有天下,否則,就連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護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國君之所以能遠遠超過一般人,沒有別的,只不過是善于推己及人罷了,F在大王您的恩澤能夠澤被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什么好處,這又是為什么呢?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凡是物體,沒有不是這樣的,心的長短輕重尤其需要衡量。請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難道大王您要興師動眾,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著生命的危險,和諸侯結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嗎?”
齊宣王說:“不,我對這個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東西!
孟子問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東西,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齊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問:“是因為好吃的東西不夠吃嗎?輕暖的衣著不夠穿嗎?還是因為文采美色不夠看嗎?琴瑟歌唱不夠聽嗎?侍奉左右的寵臣不夠用嗎?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給,您難道為的是這些么?”
齊宣王說:“不,我不是為這些!
孟子說:“那么,您很想得到的東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擴張領土,使秦、楚等大國北面朝見您,然后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帶,安撫四方邊遠部族地區(qū)。憑您現在的所作所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東西,簡直像是爬到樹上去捉魚一樣。”
齊宣王問道:“事情有這樣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哩。爬到樹上去捉魚,盡管捉不到魚,卻不會有什么后患;憑您的所作所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東西,要是盡心竭力地去做,必然會留下災禍在后頭!
齊宣王說:“您可以把道理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反問道:“假如鄒國人跟楚國人開戰(zhàn),大王您認為誰會得勝呢?”
齊宣王回答道:“當然楚國勝。”
孟子說:“這樣說來,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F在天下?lián)碛星Ю镆姺酵恋氐膰乙还仓挥芯艂,齊國的土地湊起來也不過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這跟鄒國和楚國對抗又有什么兩樣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問題的解決呢?
“現在大王您如果發(fā)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種地,經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國土上來游歷,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國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訴說。要是真能做到這樣,又有誰能跟您對抗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幫助(實現)我的志愿,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試看!
孟子道:“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yè),卻有一貫向善的思想,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yè),就會動搖一貫向善的思想。假使沒有這種思想,那就會放蕩邪僻,不守法紀,胡作非為,沒有什么干不出來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對他們施加刑罰,這等于設下網羅陷害老百姓。哪有仁愛的國君在位,卻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當呢?所以賢明的國君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業(yè),一定要使他們上足夠奉養(yǎng)他們的父母,下足夠養(yǎng)活他們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終身飽暖,即使是兇年饑歲,也不至于餓死;然后要求他們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從了,F在所規(guī)定的老百姓的產業(yè),上不夠奉養(yǎng)父母,下不夠養(yǎng)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終身困苦,遇上兇年饑歲,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就連救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哪有空余時間去講禮義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綿襖了;雞和豬狗一類的家畜不要耽誤它們繁殖生長的季節(jié),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戶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得到耕種,八口人吃飯的人家,就可以不鬧饑荒了。重視學校教育,反復地叮嚀他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再肩挑背負出現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絲綿、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以實現王道,那決不可能!
3.注釋 篇三
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田氏,名辟疆,齊國國君,前年至前年在位。
齊桓、晉文:指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春秋時先后稱霸,為當時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齊桓、晉文,稱霸于諸侯,故以此問孟子。
仲尼:孔子的字。道:述說,談論。儒家學派稱道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張“霸道”,所以孟子這樣說。
無以:不得已。以,同“已”,作止講。王(wàng):用作動詞,指王天下,即用王道(仁政)統(tǒng)一天下。
保:安。莫之能御:沒有人能抵御他。御:抵御,阻擋。
胡齕(hé):齊王的近臣。
之:往,到…去。
釁(xìn)鐘: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祭神求福,叫釁鐘。釁,血祭。
觳(hú)觫(sù):恐懼顫抖的樣子。
若:如此。就:接近,走向。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就。
易:交換。
識:知道。諸:“之乎”的合音。
是:代詞,這種。足以王(wàng):足夠用來王天下。
愛:愛惜,這里含有吝嗇之意。
誠有百姓者: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誠:的確,確實。
褊(biǎn)。和恋鬲M小。
無異:莫怪,不要感到奇怪。于:對。
彼惡知之:他們怎么知道呢?惡(wū):怎,如何。
隱:哀憐。
何擇:有什么分別。擇:區(qū)別,分別。
宜:應當。乎:在這里表示感嘆。此句是主謂倒裝句,“百姓之謂我愛也”是“宜乎”的主語。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無傷:沒有什么妨礙,此處譯為沒有什么關系。
仁術:指仁愛之道,實施仁政的途徑。
庖廚:廚房。
說:同“悅”,高興。
“《詩》云”二句:見于《詩經·小雅·巧言》,意思是他人有心思,我能推測它。忖(cǔn)度(duó):揣測。
夫子之謂也:(這話)說的就是你這樣的人。夫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孟子!^也:……說的就是……
戚戚:心動的樣子,指有同感。
復:報告。
鈞:古代以斤為一鈞。
明:眼力。秋毫之末:鳥獸秋天生出的絨毛的尖端,喻極細小的東西。
輿薪:一車薪柴。
王許之乎:大王相信嗎?許:相信,贊同。
“今恩”句以下是孟子的話,省去“曰”字,表示語氣急促。
見保:受到保護或安撫。見:被。
王之不王:大王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第二個王是動詞。
形:具體的外在區(qū)別和表現。異:區(qū)別。
挾(xié):夾在腋下。太山: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枝:枝同“肢”。一說指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禮,一說替長者攀摘樹枝。皆指輕而易舉之事。
老吾老:第一個“老”字作動詞用,意動用法,可譯為尊敬;第二個“老”作名詞,是老人的意思。其下句“幼吾幼”句法相同。
運于掌:運轉在手掌上,比喻稱王天下很容易辦到。
“《詩》云”句:見于《詩經·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作好榜樣,推及兄弟,以此德行來治理國家。刑:同“型”,這里作動詞用,指以身作則,為他人示范。寡妻:國君的正妻。御:治理。家邦:國家。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孟子總結這三句詩的意思,就是說把你愛自家人的心,推廣到愛他人罷了。
大過:大大超過。
權:秤錘,這里作動詞用,指用秤稱重。
度(duó):用尺量。
度(duó):思量,揣度。
抑:選擇連詞,還是。危:使……受到危害。構怨:結仇。
肥甘:肥美香甜的食物。
豈:難道。
然:這樣。則:那么。
輕暖:輕柔暖和的衣裘。
便嬖(piánbì):國王寵愛的近侍。
辟:開辟,擴大。
朝:使……稱臣(或朝見)。
蒞(lì):居高臨下,引申為統(tǒng)治。中國:指中原地帶。
而:表并列。撫:安撫,使……歸順。四夷:四方的少數民族。
以:憑借。若:如此。若:你。
緣木而求魚:爬到樹上去捉魚,比喻不可能達到目的。
若是:如此。甚:厲害。
殆:不定副詞,恐怕,大概。有:同“又”。
鄒:與魯相鄰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楚:南方的大國。
集:湊集。這句說,齊國土地合起來約有一千個平方里。
蓋:同“盍”,兼詞,“何不”的合音。反其本:回到根本上來,指回到王道仁政上來。反通返。
發(fā)政施仁:發(fā)布政令,推行仁政。
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都愿意把貨物儲存在大王的集市上。
涂:通“途”。
疾:憎恨。
赴愬:前來申訴。
惛:同“昏”,思想昏亂不清。進:前進。于:在。是:這。
敏:聰慧。
恒產:用以維持生活的固定的產業(yè)。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放辟邪侈:“放”和“侈”同義,都是縱逸放蕩的意思!氨佟焙汀靶啊蓖x,都是行為不軌的意思。
罔民:張開羅網陷害百姓。罔,同“網”,用作動詞。
制:規(guī)定。
畜:同“蓄”,養(yǎng)活,撫育。妻子;妻子兒女。
樂歲:豐收的年頭。終:一年。
兇年:饑荒的年頭。
驅:督促,驅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輕:容易。
贍(shàn):足,及。
奚:何。暇:空閑時間。
盍:何不。
五畝之宅:五畝大的住宅。傳說古代一個男丁可以分到五畝土地建筑住宅。古時五畝合現在一畝二分多。
衣:穿。帛:絲織品。
豚(tún):小豬。彘(zhì):大豬。
百畝之田:傳說古代實行井田制,每個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畝。
謹:重視,謹慎地對待。庠(xiáng)序:古代學校的名稱。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申:反復教導。
頒白者:頭發(fā)半白半黑的老人。頒,同“斑”。
4.詞類活用 篇四
1.無以,則王矣。(王:名作動)
2.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王:名作動)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前老、幼:形作動,尊敬、愛護;后老、幼:形作名,老人,小孩)
4.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保:使動用法,使安定)
5.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危:使動用法,使受到危害)
6.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朝:使動用法,使來朝)
7.以一服八,何以異于鄒敵楚哉?(服:使動用法,使服從)
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通網名作動,張開羅網捕捉,陷害)
5.古今異義 篇五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愛:古義:吝惜。今義:喜歡。
6.句式 篇六
1.臣未之聞也。(賓語前置)
2.何由知吾可也?(賓語前置)
3.王見之,曰:牛何之?(賓語前置)
4.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主謂倒裝)
5.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被動句)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7.不為者與不能者何以異(賓語前置)
8.夫子之謂也。(文言固定句式,之謂也,說的就是)
7.難句翻譯 篇七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使百姓生活安定來實行王道,沒有誰能夠抵擋得了。
2、夫子之謂也。
譯:說的就是夫子這樣的人啊。
3、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譯:我并不是吝惜我的財物才用羊來替代牛啊,百姓說我吝惜是合適的。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小孩。
5、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譯:用這樣的做為,來求取那所想要的東西,好象是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啊。
6、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用秤稱,這樣后就知道輕重了;用尺子量,這樣后就知道長與短了。
8.重點詞語 篇八
1、放、辟: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放蕩;邪辟,不老實)
2、諸:不識有諸?(兼詞,之乎的合音)
3、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
4、方: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圓)
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義(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長是悌)
9.通假字 篇九
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止)
2.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
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樣)
4.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罔:通網)
6.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通矣,確定語氣)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
10.一詞多義 篇十
1、愛:
、冽R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吝惜)
、趨菑V素愛人(愛護)
、塾瑾殣凵徶鲇倌喽蝗(喜愛,喜歡)
2、明:
、倜髯阋圆烨锖林(名詞,視力)
、谠阜蜃虞o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
、勖骶泼裰a,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賢明的)
、芘e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形,明亮)
3、道:
、俅倌嶂綗o道桓文之事者(述說,談論)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說,講)
、鄣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道義、道理)
、苋沃氐肋h(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