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一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助記]上片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
雕欄玉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助記]下片回到現(xiàn)實,惆悵莫名,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化成滔滔江水東流而去。
2.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二
《李憑箜篌引》(李賀)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
[助記]交代彈奏箜篌的人物、時間、地點,以及音樂效果。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助記]寫樂曲發(fā)展的第二個段落,直接描寫音樂的音色、表情和空間效果。
女媧石補天處,石破天驚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zhì)不眠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助記]寫神話里的人物對美妙樂曲的如癡如醉的反應(yīng),音樂把人帶到夢幻、神奇的天地。
3.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三
《登岳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助記]詩人對洞庭湖向往已久,今日登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乾坤日夜浮。
[助記]寫詩人登樓所見,境界廣闊、氣魄宏大。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助記]寫詩人自己的處境,寫自己的孤苦無依。
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流。
[助記]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
4.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四
《登高》(杜甫)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清沙白鳥飛回。
[助記]首聯(lián)先全景描寫,寫出了三峽急風(fēng)獵獵、秋高氣爽等特點。后轉(zhuǎn)寫眼前景物,描繪出一幅明麗清爽的峽江秋景圖。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助記]頷聯(lián)通過寫落葉和江水無邊無盡,寫出三峽秋日的宏大氣勢。
萬里悲秋?停倌甓嗖—毜桥_。
[助記]頸聯(lián)抒發(fā)了漂泊異鄉(xiāng)、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
艱難苦恨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助記]尾聯(lián)在自我反思、自我勸勉中,表現(xiàn)出詩人對生命的留戀。
5.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五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見群鷗日日來。
[助記]描寫居處的景色,清麗疏淡,與山水鷗鳥為伍,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
花徑不曾緣客掃,門今始為君開。
[助記]把筆觸轉(zhuǎn)向庭院,引出“客至”。
盤飧市遠無兼味,酒家貧只舊。
[助記]實寫待客,寫出了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疚,氣氛融洽。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杯。
[助記]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
6.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六
《蜀相》(杜甫)丞相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黃鸝空好音。
[助記]寫丞相祠堂的景色,表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顧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身先死,使英雄淚滿襟。
[助記]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
7.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七
《燕歌行》(高適)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金伐鼓下榆關(guān),旌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助記]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漸入緊張。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fēng)雨。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dāng)恩遇常輕敵,力盡關(guān)山未解圍。
[助記]寫戰(zhàn)斗危急而失利。
鐵衣遠辛勤久,玉箸應(yīng)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北空回首。
邊庭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助記]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zé)。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jié)從來豈顧。
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助記]總束全篇,士兵們與敵人浴血奮戰(zhàn)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
8.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八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海客談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助記]寫傳說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氣勢和自己對它的向往之心。這是引起夢游的動因。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
熊咆龍吟巖泉,栗深林兮驚層。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兮生煙。
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然中開。
青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助記]寫登山覽勝,夢中游天姥的全過程。
忽魂以魄動,驚起而長嗟。
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助記]寫夢醒后,回到現(xiàn)實當(dāng)中。
9.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九
《蜀道難》(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膺坐長嘆。
[助記]第一層介紹蜀道的起源,極寫山勢的高危、道路的難行。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獲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請搜索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高中語文作文)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崖轉(zhuǎn)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助記]第二層感嘆蜀道之險、可畏,本層以“何時還”起句,描寫景物的凄清,并突出山水之險惡。
劍閣崢嶸而崔,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所守或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
[助記]第三層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前人語句,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zhàn)亂發(fā)生。
10.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助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月照花林皆似;
空里流霜不覺飛,上白沙看不見。
[助記]寫初月的朦朧。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助記]寫高月的皎潔。
人生代代無窮,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助記]由月而起,發(fā)思古之幽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助記]總寫在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助記]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
鴻雁長飛光不,魚龍潛躍水成。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助記]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
11.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一
《靜女》靜女其,我于城隅。愛而不,搔首。
[助記]男子和女子約會,到達地點后卻找不到女子,只能抓耳撓腮,一籌莫展,徘徊原地,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戀慕至深、如癡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靜女其,我彤管。彤管有,說女美。
[助記]男子回想起靜女贈送彤管。他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戀人紅潤的面容。
自牧荑,美且異。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助記]男子回想起靜女贈送荑草。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是美的禮物。
12.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二
《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fēng)波未靜,心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當(dāng)斂裳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歲十一月也。
[助記]言陶淵明做官的原因和經(jīng)過,辭官歸田的原因。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惆悵而獨悲?悟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微。
[助記]言輕舟搖蕩,和風(fēng)吹衣,表現(xiàn)出沖出牢籠后的前所未有的歡快和迫切之情,本段表達出歸心似箭的心情。
乃瞻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引壺以自酌,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時矯首而觀。云無心以出,鳥倦飛而知還。景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助記]寫出了作者想象歸家及抵家時的歡快喜悅之情,表現(xiàn)了歸家之樂。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助記]作者想象歸家后的生活,和親戚們談家常,彈琴讀書,準備勞作,駕車出游,充分表現(xiàn)出了農(nóng)村生活的樂趣。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助記]寫樂天知命、乘化任運思想下的無憂無慮。
13.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三
《過秦論(上)》(賈誼)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助記]寫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人和、政通等的優(yōu)勢。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締交,相與為一。當(dāng)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而不敢進。秦?zé)o亡矢遺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助記]寫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業(yè)。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首;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助記]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即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秦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助記]寫陳勝起義的情況和秦的結(jié)果。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非铦于鉤長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獲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請搜索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高中語文作文)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助記]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jié)論。
14.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四
《赤壁賦》(蘇軾)壬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之茫然。浩浩乎如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助記]寫夜游赤壁的情景。
于是飲酒樂甚,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凑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婦。
[助記]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蘇子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飛仙以遨游,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助記]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
[助記]寫作者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相與枕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助記]寫客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
15.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五
《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shù)多異故也。雖欲強,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fù)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fù)不宜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實或見恕也。
[助記]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助記]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的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人習(xí)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助記]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緊承上段結(jié)尾處怨誹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無畏聲言,作者對“怨誹”的來歷作了一針見血的分析。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助記]信末客套語。
16.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六
《六國論》(蘇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助記]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先祖父,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人,如棄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奉之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理固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灾。
[助記]韓、魏、楚三國因賂秦而力虧,導(dǎo)致其滅亡。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滅,何哉?與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牧以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助記]寫齊、燕、趙滅亡的原因。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獲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請搜索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高中語文作文)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助記]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助記]借時諷世,借古喻今,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諷諫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17.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七
《阿房宮賦》(杜牧)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何虹?高低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fēng)雨凄凄。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助記]鋪敘阿房宮建筑的宏偉、豪華。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助記]鋪敘統(tǒng)治者生活的荒*、奢靡。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助記]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助記]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18.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八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源而欲流長也。
[助記]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來比喻治國需要從積德這個根本做起,君主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那將危及治國之本,動搖王朝的根基。
凡百元首,承天命,莫不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之以嚴刑,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其可忽乎?
[助記]告誡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視群臣,與人結(jié)怨。因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與眾人結(jié)怨,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眾人能保護君主,也能*君主。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而自牧;懼滿,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以為度;憂懈,則思慎始而敬終;慮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則思正身以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信者效其忠;文武爭,君臣無事,可以盡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助記]提醒唐太宗從多側(cè)面進行觀照“積德義”,從多方面開拓了唐太宗“居安思!钡木辰纾瑥亩喾矫骈_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徑。
19.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十九
《屈原列傳》(司馬遷)屈平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明也,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本,故勞苦倦,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fēng)》好色而不*,《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極大,舉類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污泥之中,蟬于濁*,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然泥而不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助記]通過對《離騷》的高度評價贊美了他志潔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氣節(jié)。
20.高三必背課文古詩文言文 篇二十
《勸學(xué)》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助記]揭示中心論點:學(xué)習(xí)是沒有止境的。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
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助記]以生動的比喻論述學(xué)習(xí)的意義——學(xué)習(xí)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谩<佥涶R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助記]寫學(xué)習(xí)的作用,強調(diào)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獲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請搜索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高中語文作文)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記]寫學(xué)習(xí)的方法和態(tài)度,依次圍繞積累、堅持、專心三個方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