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一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助記]寫思婦思念丈夫,而丈夫正遠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送給自己想念的遠方的人。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助記]寫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
2.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二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xiāng)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云。[助記]第一部分介紹人物姓名、形貌、技能。
其鄉(xiāng)曰豐樂鄉(xiāng),在長安西。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助記]言郭橐駝是一個種樹的行家。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助記]橐駝談種樹經驗。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yè)也。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實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Q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助記]在問答中將話題“移植”到政事上來。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
[助記]寫問者的意外收獲及作傳目的。
3.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三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歲十一月也。[助記]言陶淵明做官的原因和經過,辭官歸田的原因。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助記]言輕舟搖蕩,和風吹衣,表現出沖出牢籠后的前所未有的歡快和迫切之情,本段表達出歸心似箭的心情。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助記]寫出了作者想象歸家及抵家時的歡快喜悅之情,表現了歸家之樂。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助記]作者想象歸家后的生活,和親戚們談家常,彈琴讀書,準備勞作,駕車出游,充分表現出了農村生活的樂趣。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助記]寫樂天知命、乘化任運思想下的無憂無慮。
4.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助記]通過對瀉水的尋常現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助記]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論觀點,來解釋社會與人生的錯位現象,并渴望借此從苦悶之中求得解脫。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助記]寫詩人用酒來慰藉心態(tài)失去的平衡。然而,“舉杯”如鯁在喉而“斷絕”。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助記]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沒有感情,但是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地把憤怒和痛苦強咽到肚里。
5.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五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助記]此文闡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模式。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其次闡釋了“大同”社會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現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進一步闡釋“大同”。
6.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六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助記]寫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人和、政通等的優(yōu)勢。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助記]寫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業(yè)。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助記]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即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助記]寫陳勝起義的情況和秦的結果。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助記]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論。
7.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則何以哉?”[助記]孔子問志。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助記]弟子述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助記]孔子評志。
8.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八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助記]第一層介紹蜀道的起源,極寫山勢的高危、道路的難行。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助記]第二層感嘆蜀道之險、可畏,本層以“何時還”起句,描寫景物的凄清,并突出山水之險惡。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助記]第三層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化用前人語句,勸人引以為戒,警惕戰(zhàn)亂發(fā)生。
9.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助記]寫夜游赤壁的情景。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助記]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助記]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助記]寫作者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助記]寫客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
10.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復不宜魯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助記]闡明寫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助記]以“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為論證的立足點,分別對保守派的謬論進行駁斥,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立場。
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助記]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緊承上段結尾處怨誹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無畏聲言,作者對“怨誹”的來歷作了一針見血的分析。
無由會晤,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助記]信末客套語。
11.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助記]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助記]韓、魏、楚三國因賂秦而力虧,導致其滅亡。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秦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助記]寫齊、燕、趙滅亡的原因。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助記]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助記]借時諷世,借古喻今,總結歷史教訓,諷諫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12.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二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助記]鋪敘阿房宮建筑的宏偉、豪華。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助記]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奢靡。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助記]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助記]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13.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三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記]提出論點: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原則。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助記]批判反面現象,論證論點。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助記]舉正面事例論證論點。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助記]寫為文之由,批判時弊,強調自己的觀點。
14.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四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助記]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來比喻治國需要從積德這個根本做起,君主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那將危及治國之本,動搖王朝的根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助記]告誡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視群臣,與人結怨。因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與眾人結怨,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眾人能保護君主,也能*君主。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而自牧;懼滿,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以為度;憂懈,則思慎始而敬終;慮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則思正身以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信者效其忠;文武爭,君臣無事,可以盡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助記]提醒唐太宗從多側面進行觀照“積德義”,從多方面開拓了唐太宗“居安思!钡木辰纾瑥亩喾矫骈_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徑。
15.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五
屈平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半x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濁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助記]通過對《離騷》的高度評價贊美了他志潔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氣節(jié)。
16.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六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助記]揭示中心論點: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助記]以生動的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助記]寫學習的作用,強調學習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記]寫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依次圍繞積累、堅持、專心三個方面展開。
17.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七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助記]孔子在這里論述了文學的社會作用是“興、觀、群、怨”。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
[助記]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飲食與居處。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上。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
[助記]意思是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
18.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八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助記]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助記]“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質。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助記]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際關系的一條準則,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強加給別人。
19.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十九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助記]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壅也》)
[助記]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助記]作為一個士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因為自己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20.高三語文名句默寫 篇二十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助記]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助記]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助記]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