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一
《陳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助記]陳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與祖母更相為命,以使武帝化嚴為慈,化對立態(tài)度的逞威為同一立場的體恤。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zé)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助記]歷敘朝廷多次征召,優(yōu)禮有加,都由于“劉病日篤”而有著“報國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終養(yǎng)”埋下伏筆。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助記]提出晉朝“以孝治天下”這個治國綱領(lǐng),陳述作者特別孤苦的處境和作者的從政歷史、人生態(tài)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助記]明確提出“愿乞終養(yǎng)”,表示要先盡孝后盡忠,以期感動武帝達到陳情目的。
2.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二
《報任安書》(司馬遷)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助記]列舉古代被人稱頌的“倜儻非常之人”受辱后“論書策以舒其憤”的例子。
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助記]介紹《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明自己“就極刑而無慍色”是為了完成《史記》。
3.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缁蛑獱,則何以哉?”
[助記]孔子問志。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助記]弟子述志。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助記]孔子評志。
4.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四
《臨安春雨初霽》(陸游)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助記]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tài)炎涼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助記]頷聯(lián)寫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助記]頸聯(lián)寫自己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
素衣莫起風(fēng)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助記]尾聯(lián)聲稱清明不遠,應(yīng)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其實是自我解嘲。
5.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五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郁孤臺下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助記]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fā)家國淪亡之創(chuàng)痛和收復(fù)無望的悲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助記]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
6.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助記]上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之景聯(lián)想到兩位歷史人物——孫權(quán)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yè)績表示向往。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助記]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草率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件,忠告韓侂冑要吸取歷史教訓(xùn),不要草率行事;借廉頗自比,表達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和對宋室不能選用人才的慨嘆。
7.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七
《論語》十二章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助記]孔子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
、谧釉唬骸俺劦,夕死可矣!”(《里仁》)
[助記]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
、圩釉唬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里仁》)
[助記]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zhì)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
④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
[助記]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jīng)]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葑釉唬骸百|(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壅也》)
[助記]文與質(zhì)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助記]作為一個士人,一個君子,必須要有寬廣、堅韌的品質(zhì),因為自己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
、咦釉唬骸捌┤鐬樯,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
[助記]孔子在這里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嘧釉唬骸爸卟换,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助記]“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質(zhì)。
、嶙迂晢栐唬骸坝幸谎远梢越K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助記]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一條準則,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強加給別人。
、庾釉唬骸靶∽樱文獙W(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助記]孔子在這里論述了文學(xué)的社會作用是“興、觀、群、怨”。
⑪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學(xué)而》)
[助記]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yīng)當過多地講究飲食與居處。作為君子,應(yīng)該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上。
⑫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
[助記]意思是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
8.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八
《勸學(xué)》(《荀子》)君子曰:學(xué)不可以已。
[助記]揭示中心論點:學(xué)習(xí)是沒有止境的。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助記]以生動的比喻論述學(xué)習(xí)的意義——學(xué)習(xí)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fēng)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wù)哒。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助記]寫學(xué)習(xí)的作用,強調(diào)學(xué)習(xí)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助記]寫學(xué)習(xí)的方法和態(tài)度,依次圍繞積累、堅持、專心三個方面展開。
9.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九
《阿房宮賦》(杜牧)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fēng)雨凄凄。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助記]鋪敘阿房宮建筑的宏偉、豪華。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助記]鋪敘統(tǒng)治者生活的荒*、奢靡。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助記]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助記]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10.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十
《六國論》(蘇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助記]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助記]韓、魏、楚三國因賂秦而力虧,導(dǎo)致其滅亡。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秦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助記]寫齊、燕、趙滅亡的原因。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助記]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助記]借時諷世,借古喻今,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諷諫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11.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十一
《赤壁賦》(蘇軾)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助記]寫夜游赤壁的情景。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助記]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助記]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助記]寫作者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助記]寫客人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
12.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十二
《歸去來兮辭(并序)》(陶淵明)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fēng)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歲十一月也。
[助記]言陶淵明做官的原因和經(jīng)過,辭官歸田的原因。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fēng)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助記]言輕舟搖蕩,和風(fēng)吹衣,表現(xiàn)出沖出牢籠后的前所未有的歡快和迫切之情,本段表達出歸心似箭的心情。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助記]寫出了作者想象歸家及抵家時的歡快喜悅之情,表現(xiàn)了歸家之樂。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助記]作者想象歸家后的生活,和親戚們談家常,彈琴讀書,準備勞作,駕車出游,充分表現(xiàn)出了農(nóng)村生活的樂趣。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
[助記]寫樂天知命、乘化任運思想下的無憂無慮。
13.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十三
《五代史·伶官傳序》(歐陽修)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助記]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提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這一立論的根據(jù)。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yīng),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助記]論證中心論點。第二段承上敘事,詳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事例。第三段轉(zhuǎn)而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助記]進一步議論,引出教訓(xùn),總結(jié)全文。
14.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十四
《登泰山記》(姚鼐)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助記]介紹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勢,用粗筆寫出了山、水、古長城、日觀峰等幾樣景色,勾畫了泰山有層次、有色彩、動靜交織的總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助記]寫作者來泰山的時間和路線。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道元所謂環(huán)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fù)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助記]寫登臨泰山的路線,作者交代了自己登山和古人登山路線有異;寫到了泰山之巔看到的景色,描繪了一幅雪山晚晴圖,寫出了泰山安詳、明媚,肅穆中有溫柔飄逸美的特殊風(fēng)韻。
戊申,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fēng)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蒲數(shù)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蛟,此東海也;匾暼沼^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助記]寫在日觀亭所見的日出前后的景象,描繪了太陽未出、將出、正出、出后的一系列連續(xù)畫面,再現(xiàn)了日出前后瞬息萬變的奇幻景色。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shù)勒,皆不及往?/p>
[助記]寫泰山的名勝古跡,作者選了日觀亭附近的一些古跡,加以簡要記敘。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shù)里內(nèi)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記。
[助記]從作者游蹤所及,綜合敘述泰山景色的特點;交代作者。
15.高三必背語文古詩文 篇十五
秦風(fēng)•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助記]這首詩表現(xiàn)了秦國/軍民團結(jié)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fēng)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