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一
《登泰山記》一、通假字
1.須臾成五采“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圜”同“圓”
二、詞類活用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名詞作動詞,照
3.山多石,少土形容詞作動詞,多有;少有
三、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古:到達。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古: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狀。今:數(shù)學用語。
2.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二
《赤壁賦》一、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乘
2.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同“繚”,盤繞、圍繞
二、詞類活用
1.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2.下江陵名詞作動詞,攻占
3.順流而東也名詞作動詞,向東進軍
4.歌窈窕之章名詞作動詞,吟誦
5.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
6.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7.舞幽壑之潛蛟動詞使動用法,使……起舞
8.泣孤舟之嫠婦動詞使動用法,使……哭泣
9.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10.正襟危坐形容詞作動詞,整理
三、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曠遠的樣子。今:失意的樣子;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指所思慕的人。今:美貌的女子。
3.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三
《荷塘月色》一、文學常識
通感也叫移覺,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互相溝通,互相轉(zhuǎn)化,把適用于甲類感官上的詞語巧妙地移植到乙類感官上,使各種感官彼此溝通的一種修辭手法。例如:“你的歌聲真甜。 敝械摹疤稹弊,本來是味覺用詞,在這里卻應(yīng)用到聽覺上,以味覺來寫聽覺。這個“甜”字細膩、生動地表現(xiàn)了歌聲的柔美、動人,比“好聽”“悅耳”更有味道。
二、字詞梳理
蓊蓊郁郁:形容樹木茂盛的樣子。
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默默,形容水沒有聲音。
4.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四
《我與地壇(節(jié)選)》一、文學文化常識
1.《我與地壇》
是當代作家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寫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共有一萬三千多字,分為七個部分,課文節(jié)選的是其中前兩部分。
2.地壇
地壇公園位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安定門外大街,占地37.4公頃。公園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場所,也是中國現(xiàn)存的大的祭地之壇。地壇的正式名稱叫作“方澤壇”,新中國成立后,經(jīng)過修葺開放,稱“地壇公園”。地壇公園有方澤壇、皇祇室、牌樓、齋宮等旅游景點。
二、字詞梳理
亙古不變:從古到今,沒有變化。
窸窸窣窣:擬聲詞,形容摩擦等輕微細小的聲音。
急于求成:形容急著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心里煩躁,精神不安。
坐臥難寧:指人坐著躺著都不安寧,常形容心緒煩亂,又表示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聲名狼藉:形容聲望和名譽敗壞到極點,不可收拾。
5.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五
《勸學》一、通假字
1.以為輪“”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雖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曬干;
3.知明而行無過“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異也“生”同“性”,天賦,資質(zhì)。
二、詞類活用
1.以為輪動詞使動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2.其曲中規(guī)形容詞作名詞,彎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名詞作狀語,每天;
4.知明而行無過矣名詞作動詞,犯錯誤;
5.登高之博見也形容詞作名詞,高處;
6.見者遠形容詞作名詞,遠處;
7.非利足也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
8.非能水也名詞作動詞,游泳;
9.積善成德形容詞作名詞,善行;
10.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
11.用心一也數(shù)詞作形容詞,專一。
6.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六
《拿來主義》一、文學常識
雜文
雜文以議論和批評為主而又具有文學意味,是文藝性的社會評論。主要指“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那種精辟、犀利,帶有濃烈的文藝色彩的議論文章。它既是議論文,有議論性,旨在說理;又可歸入文藝作品,具有文學性、形象性。它短小精悍,能大中取小、小中見大,以幽默、諷刺的文筆,鞭撻丑惡,針砭時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雜文,被譽為“匕首”或“投槍”。
二、字詞梳理
自詡:自夸。
殘羹冷炙:吃剩的飯菜。喻指權(quán)貴的施舍。
冠冕:形容表面上莊嚴或正大的樣子。
孱頭:懦弱無能的人。
7.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七
《詩經(jīng)》是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詩三百”,共收詩305篇。內(nèi)容分為“風”“雅”“頌”,主要手法是“賦”“比”“興”。開創(chuàng)了我國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的先河。《詩經(jīng)》“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
《詩經(jīng)》在內(nèi)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讹L》是周代各地的歌謠,是《詩經(jīng)》有成就的部分,共有十五國風,160篇;《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多諷刺之聲)和《大雅》(多歌功頌/德之作);《頌》是朝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jīng)》在藝術(shù)手法上主要采用賦、比、興的方法。
賦:直接鋪陳敘述,直截了當?shù)乇磉_所要陳述的思想感情,是《詩經(jīng)》基本的表現(xiàn)手法。朱熹提出:“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即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朱熹指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興:即起興,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說的內(nèi)容。朱熹說過:“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8.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八
《聲聲慢》1.了解詞人
李清照(1104~1155),齊州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派詞宗。早期生活優(yōu)裕,其父李格非進士出身,藏書甚富,母親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與夫趙明誠(吏部侍郎趙挺之子)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編寫了《金石錄》。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前:生活閑適,夫妻志趣相投、感情深厚;
后:北宋滅亡,漂泊江南,丈夫病亡、書畫丟失。
前:清新明快、細膩婉轉(zhuǎn),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
后:哀婉凄清、蒼涼悲楚,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了解“婉約派”。
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之一。婉約,即婉轉(zhuǎn)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nèi)容側(cè)重兒女風情,結(jié)構(gòu)深細縝密,音律婉轉(zhuǎn)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
3.了解“閨怨詞”。
唐宋詞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傳統(tǒng)的題材,就是寫閨怨,“閨怨詞”是專門用來表現(xiàn)婦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們寫的詞被稱為“代言體”,也就是代替婦女說話。李清照是詞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閨怨詞”是寫自己的真實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是說自己要說的話。所以,她的出現(xiàn)使詞壇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4.了解“易安體”。
李清照的詞一方面繼承了婉約派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她的詞于蘇豪、柳俗、周律之外別樹一幟,婉約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自然,流轉(zhuǎn)如珠,音調(diào)優(yōu)美,故名噪一時,號為“易安體”。
9.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九
《琵琶行并序》1.了解詩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文體——歌行體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主要特點有:
、倨啥炭砷L。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則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著古樂府敘事的特點,把記人物、記言談、發(fā)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nèi)容充實而生動。
③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案栊小斌w詩歌在格律、音韻方面沖破了格律詩的束縛。歌行體的形式比較自由,是由內(nèi)容所決定的。
、芫涫奖容^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10.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
《沁園春.長沙》糞土當年萬戶侯: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
萬戶侯,本指食邑萬戶的封侯者,這里借指大軍閥、大官僚。
拓展:
(1)萬戶侯:漢代設(shè)置的高一級侯爵,享有萬戶農(nóng)民的賦稅。侯爵封地內(nèi)的戶口,要向受封者繳納租稅,服勞役。后來泛指高/官貴爵。
。2)侯hóu:①封建制度五等爵位(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的第二等:侯爵、侯門、公侯、封侯、諸侯。②古代用作士大夫之間的尊稱。
11.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一
《短歌行》1、杜康:相傳是早造酒的人,后世將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yè)則奉杜康為祖師爺,有“酒圣”之稱。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青青子衿: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lǐng)。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識的人。
3、越陌度阡:意思: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間小路;陌:東西向的田間小路。
4、建安風骨: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團所表現(xiàn)出的共同的文學傾向,他們高揚政治理想,展示強烈個性,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展現(xiàn)了東漢末年動蕩的時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剛健有力的詩歌風格,所以稱為“建安風骨”。
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謚號魏武帝。
12.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二
《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關(guān)于文體:“吟”是古體詩的體裁之一,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以不拘一格。本詩是一首七言古詩,簡稱“七古”!捌哐浴狈謨煞N,一種是以七字句為基礎(chǔ),雜用四、五、六、九言而構(gòu)成了形式自由的長短句,這樣長短交錯,換韻自由,富于變化,稱為“歌行體”;另一種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齊。本詩屬于前一種,即歌行體。
其他常識:
、傥逶溃簴|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谌剑褐競髡f中的蓬萊、瀛洲、方丈三座山。
13.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三
《勸學》1、君子:這里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
2、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
3、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14.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四
《赤壁賦》1、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六;蓿恨r(nóng)歷每月后一天。朔:農(nóng)歷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拓展:【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
4、洞簫:管樂器的一種。
5、匏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種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
7、蘇軾、蘇洵、蘇轍,均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
8、賦:始于戰(zhàn)國,盛行于漢。介于詩歌和散文之間,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的文體。它主要有三個特點:(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并追求駢偶;(2)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xié);(3)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多采用問答形式和鋪陳手法。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jīng)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9.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15.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五
《登泰山記》、偬┥剑禾┥接置飞健⑨纷、岱岳、東岳、泰岳,位于山東省中部,隸屬于泰安市,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陉庩枺荷侥纤敝^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如衡陽市,就處于衡山之南;江陰市,處于長江之南。
③知府: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高行政長官。
、芑蓿恨r(nóng)歷每個月后一天稱為“晦”。
、菪袑m: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也指帝王出京后臨時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蕖撅@慶】唐高宗的年號(656-661)
【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稱,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zāi)異,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廟號】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
【謚號】古代皇宮貴族、王侯將相、高級官吏、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有褒有貶的稱號叫謚號。
、摺疚骞摹课甯
16.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六
《師說》一、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同“授”,傳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詞類活用
1.吾師道也名詞用作動詞,學習
2.小學而大遺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詞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4.不恥相師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5.孔子師郯子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6.恥學于師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恥
7.吾從而師之名詞意動用法,以……為師
8.則群聚而笑之名詞作狀語,成群地
三、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shù)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古:用來……的;今: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
3.吾從而師之古:兩個詞,動詞“從”(跟隨和連詞“而”;今:連詞,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結(jié)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古:一般人;今:大家;許多人。
5.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古: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讀學習;今:小學學校教育。
6.師不必賢于弟子古:不一定。今:副詞,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17.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七
《故都的秋》一、文學常識
1.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淮南子·說山》:“見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唐庚《文錄》:“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币蝗~知秋”比喻由細微的跡象看出形勢的變化,由現(xiàn)象或部分推知本質(zhì)或全部。
2.陶然亭
位于北京城南,是清代名亭,現(xiàn)為中國的四大歷史名亭(紹興的蘭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長沙的愛晚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jiān)理黑窯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gòu)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這座小亭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變成了文人墨客“紅塵中清凈世界也”,在這個文人雅集的地方,有林則徐、翁同龢所寫的對聯(lián),還留下了很多詩文,秋瑾、龔自珍等人都曾在陶然亭上留詩。陶然亭也曾經(jīng)是早期革命者高君宇與石評梅愛情的見證者,兩人后來合葬于此,“冰雪情誼”流傳至今。
3.秋士
出自《淮南子·繆稱訓》:“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敝盖锾斓臅r候,男子會覺得繁華落盡,滿目蕭瑟,有些英雄末路的傷感。常與“春女”(春天的時候,女子往往會因為看到落花而感到紅顏易老,時光飛逝傷感)陪伴相出。也指遲暮不遇之士。
二、字詞梳理
息列索落:形容細小瑣碎的雨聲,擬聲詞。
平平仄仄:文中指推敲字的聲韻。
18.高一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 篇十八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tǒng)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這十九首詩習慣上以句首標題,依次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會》《西北有高樓》《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樹》《迢迢牽牛星》《回車駕言邁》《東城高且長》《驅(qū)車上東門》《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滿百》《凜凜歲云暮》《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和《明月何皎皎》。《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志,深刻地再現(xiàn)了文人在漢末社會思想大轉(zhuǎn)變時期,追求的幻滅與沉淪、心靈的覺醒與痛苦,抒發(fā)了人生基本、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shù)風格,處處表現(xiàn)了道家與儒家的哲學意境,被劉勰稱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