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的新移民阿寒,要寫一篇訪問我的文章,寫好后交給我看,我第一個感覺是,文內(nèi)“王老王老”用得太多,我習(xí)慣人家稱我“老王”,多親切,聽起來十分舒服。第一次被人叫著“王老”,而且是在一篇將有很多人看到的文章里,覺得很不習(xí)慣。
“老王”和“王老”,在我的感覺上,那個“老”字,一在姓之前,一在姓之后,但區(qū)別可大。在姓之前的“老”字,如“老王”,“老李”等等,從青年到老年都可叫,沒有年齡之分。但,“老字”放在姓之后,如“王老”,“李老”等等,受之者似乎是德高望重的年長人士,如已故的中國大作家巴金人稱巴老,沈從文叫沈老,馮友蘭為馮老,中國電影事業(yè)開拓者夏衍叫夏老等等。
“老王”和“王老”,在我的感覺上,那個“老”字,一在姓之前,一在姓之后,但區(qū)別可大。在姓之前的“老”字,如“老王”,“老李”等等,從青年到老年都可叫,沒有年齡之分。但,“老字”放在姓之后,如“王老”,“李老”等等,受之者似乎是德高望重的年長人士,如已故的中國大作家巴金人稱巴老,沈從文叫沈老,馮友蘭為馮老,中國電影事業(yè)開拓者夏衍叫夏老等等。
去年病故的香港寫詞人陳蝶衣,人稱蝶老,我每次和他通信,都以“蝶老”稱呼,他年輕時在上海,也沒有人叫過他“蝶老”,這些老啊老的稱呼,是他們晚年時才被叫的。
我再想到中國近十多二十年那些出名的作家,如莫言、賈平凹、北島、王朔等,好像也沒有聽到有人叫他們莫老、賈老的。但再過二三十年,他們七老八十了,這些什么老什么老的稱呼便會出現(xiàn)在他們身上了。
于是,我告訴阿寒,在新加坡,寫訪問人家的文章,不管年紀(jì)多大,通常都是直寫名字,很少見到什么老什么老的稱呼。你就直寫我的名字好了,“王老”的稱呼,等我七老八十再叫吧。
他說,人家叫你“王老”,是對你特別的尊重,“老王”是一般的稱呼,如老李、老張、老趙等等,只是普通朋友,沒有什么特別。在中國。很多德高望重的人物,都是用“老”字來作稱謂的后綴語。
我說,那是中國,這里是新加坡,阿寒懂得入鄉(xiāng)隨俗,“OK”一聲,馬上把他那篇訪問我的文章,刪掉所有的“王老”,改以我的名字。兩周后文章在刊物上出現(xiàn),文筆流暢,文內(nèi)見不到半個“王老”,我連聲對他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