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需在冬日早上吃,早起街道冷清,車馬稀少,寒風凜冽刺骨時見一老人推小車緩緩走進,車上放鏤空高蓋繡柄長嘴大銅壺一個,為了保溫,上罩棉套,高聲吆喝著“熱油茶,油茶~麻花~~~”,尾音徐徐落下,裹在你身上,覺得周身也暖和起來,上去路旁站定,老者不待你說,先扶壺把倒出一碗熱氣騰騰的油茶來,說著:“吃,先吃”,于是暖烘烘的熱湯入了被西北風灌的冰涼的肚腸,感覺著熱氣一點點從胃底丹田往周身運行,討出錢來給老者,這才想起,呀,剛那碗油茶啥味道……
幼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感覺十分親切,南人炒米,北人炒面,油茶就是炒面所沖兌,上文說沿街叫賣的商販,用料不甚考究,油炒面后加少許調(diào)料、花生就兌好了賣,所賣的對象也是早起謀生的窮苦人,也講究不起來,只圖個溫飽,方便奔食即可。若當作早點來吃,則早起時去坊上,回民鋪子所賣油茶麻花,是油茶中的上品。看回民做油茶,備上好的小麥粉待用,加菜油或牛油熱鍋,放入少許肉丁煸炒,出油后改用小火,加面粉翻炒,最上等者稱唯用牛骨髓油炒制,調(diào)料加鹽、花椒粉、五香粉、核桃仁(切小粒)、芝麻、杏仁、花生,火候是炒時最難掌握的,火小面不熟,火大鍋底糊,一旦糊了,這一鍋油茶喝到嘴里總有一股怪味,讓人感覺不好。所以火要適中,偏小亦可,無非多翻炒會,還便于入味,但手下不能停,要不斷的翻炒,防止扒底,待面粉顏色由白變黃、香氣溢出時即可出鍋。出鍋成品是炒面,此時若穆斯林商人或遠走西域或奔赴東南,則給褡褳里填上炒面,路途上支起鍋架,滾上兩碗,不但是干糧中的美味,更是遠行游子懷鄉(xiāng)的飲食。胖子昔年外地上學時,也靠這東西撐過窮學生的月底。
咱還是說回油茶,此時尋口大鍋把油茶用開水兌開,兌時只可用滾水,手下不停均勻攪拌,切不可在鍋里滾出面疙瘩來,在攪拌的同時加熱,待油茶粘糊勾勺之時,就是沖好的時候,鍋底小火不斷加熱,取炸好的新鮮麻花泡入,這就可以支在門外等買家了,早有胖子等在一旁多時,上前坐下,說要麻花兩根,老板舀好油茶,從鍋里再撈兩根麻花,面上撒花生、核桃顆粒,亦有人加黃豆的,端起碗來不敢冒失,怕燙嘴,沿著碗邊縮頸吸食,油茶芳香,又有調(diào)料的咸香、炒面時的骨髓和油這時也起來勾人,再配上諸般堅果的香氣,胖子油條不吃,遞碗給老板說“再添一碗。”老板見慣此人饕餮貪食之狀,大笑中再加滿一碗。麻花這次不能不吃,油茶中的麻花亦是妙物,外表泡的綿軟,內(nèi)藏筋道,吃時口感極佳,果腹亦佳。油茶發(fā)汗下氣,增益飲食,腸胃不好或體虛者可多吃;孛裥〕运莞,《飲膳正要》不可少,這本書算是牛羊肉食療的集大成者,其中述油茶:“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滾,用面粉炒黃攪之,佐以椒鹽蔥桂之類,以凝冷成團。每摘少許,煎湯飲之,冬日最宜,體溫而適口。”不知為什么,總覺得這種干糧,比起風干菜、盒菜等漢人干糧來得更對胃口,或許西北地苦寒,尋可居處不易,回汗長久雜居,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已經(jīng)沒有那么多枝節(jié)上的差別,漸漸的互相融合了。
于是深夜晚歸,偶有見路旁賣油茶者,胖子不管晚飯吃否,定要再來一碗暖暖身上,兼祭五臟。
幼時讀《板橋家書》:“天寒冰凍時暮,窮親戚朋友到門,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醬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溫貧之具”,感覺十分親切,南人炒米,北人炒面,油茶就是炒面所沖兌,上文說沿街叫賣的商販,用料不甚考究,油炒面后加少許調(diào)料、花生就兌好了賣,所賣的對象也是早起謀生的窮苦人,也講究不起來,只圖個溫飽,方便奔食即可。若當作早點來吃,則早起時去坊上,回民鋪子所賣油茶麻花,是油茶中的上品。看回民做油茶,備上好的小麥粉待用,加菜油或牛油熱鍋,放入少許肉丁煸炒,出油后改用小火,加面粉翻炒,最上等者稱唯用牛骨髓油炒制,調(diào)料加鹽、花椒粉、五香粉、核桃仁(切小粒)、芝麻、杏仁、花生,火候是炒時最難掌握的,火小面不熟,火大鍋底糊,一旦糊了,這一鍋油茶喝到嘴里總有一股怪味,讓人感覺不好。所以火要適中,偏小亦可,無非多翻炒會,還便于入味,但手下不能停,要不斷的翻炒,防止扒底,待面粉顏色由白變黃、香氣溢出時即可出鍋。出鍋成品是炒面,此時若穆斯林商人或遠走西域或奔赴東南,則給褡褳里填上炒面,路途上支起鍋架,滾上兩碗,不但是干糧中的美味,更是遠行游子懷鄉(xiāng)的飲食。胖子昔年外地上學時,也靠這東西撐過窮學生的月底。
咱還是說回油茶,此時尋口大鍋把油茶用開水兌開,兌時只可用滾水,手下不停均勻攪拌,切不可在鍋里滾出面疙瘩來,在攪拌的同時加熱,待油茶粘糊勾勺之時,就是沖好的時候,鍋底小火不斷加熱,取炸好的新鮮麻花泡入,這就可以支在門外等買家了,早有胖子等在一旁多時,上前坐下,說要麻花兩根,老板舀好油茶,從鍋里再撈兩根麻花,面上撒花生、核桃顆粒,亦有人加黃豆的,端起碗來不敢冒失,怕燙嘴,沿著碗邊縮頸吸食,油茶芳香,又有調(diào)料的咸香、炒面時的骨髓和油這時也起來勾人,再配上諸般堅果的香氣,胖子油條不吃,遞碗給老板說“再添一碗。”老板見慣此人饕餮貪食之狀,大笑中再加滿一碗。麻花這次不能不吃,油茶中的麻花亦是妙物,外表泡的綿軟,內(nèi)藏筋道,吃時口感極佳,果腹亦佳。油茶發(fā)汗下氣,增益飲食,腸胃不好或體虛者可多吃;孛裥〕运莞,《飲膳正要》不可少,這本書算是牛羊肉食療的集大成者,其中述油茶:“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滾,用面粉炒黃攪之,佐以椒鹽蔥桂之類,以凝冷成團。每摘少許,煎湯飲之,冬日最宜,體溫而適口。”不知為什么,總覺得這種干糧,比起風干菜、盒菜等漢人干糧來得更對胃口,或許西北地苦寒,尋可居處不易,回汗長久雜居,在環(huán)境的影響下,已經(jīng)沒有那么多枝節(jié)上的差別,漸漸的互相融合了。
于是深夜晚歸,偶有見路旁賣油茶者,胖子不管晚飯吃否,定要再來一碗暖暖身上,兼祭五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