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教育的這種變化,來自于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和熱心關懷。丹華的成長壯大,更是由于丹華學校領導的得力引導和教師們的辛勤耕耘,尤其是學校領導始終把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yè)水平放在第一位,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經(jīng)常為教師提供學習和培訓機會,讓教師的教學水平跟上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丹華在2006至2007年進行的兩次教學評估活動,就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活動之一。
我參加了2007年的教學評估活動,評估活動對自己也是難得的學習和提高機會。從橫向方面來看,教師之間通過互相聽課,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切磋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縱向方面來講,評估活動對自身的教學也是極好的回顧與總結。
下面就是我在這次評估活動中的做法,力爭在教學方法上有創(chuàng)新,有特點。
一、組詞的小訣竅:長腿的字。
我教的是五年級班,班上的學生年齡大都在10歲至1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學生的理解力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獲得。根據(jù)這個特點,我在講解生字和詞組時,改變以往用口頭解釋和舉例的做法,把生字和詞語做成字卡和詞卡,在固定詞組前增加生字,移動一個字根,比如“藝術作品”的“品”字,學生以前學過“產(chǎn)品”一詞,我先寫出“產(chǎn)品”這個詞,再拿走“品”字,放在“工作”的后面,然后拿掉“工”字,變成了“作品”,再在作品前放“藝術”兩字,便成了“藝術作品”。通過一個字卡的前后移動,學生的視覺思維跟著字卡一起活動,像“藝術作品”這樣抽象的詞就不難理解了。其它詞語的組詞法也以此類推,字根前后挪動,學生學起來理解快、掌握也快,還能聯(lián)想到以前學過的詞語,任意發(fā)揮想象力。我把這種移動字根的方法稱為“長腿的字”。
二、課文學習,提問方式與板書形式相結合。
一般來說,學生朗讀一篇課文是沒有問題的,但完全理解課文就比較難了。上新課時我把課文的疑難詞和關鍵詞寫在教板上,講解之后對課文內容逐段進行提問,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了。如果回答正確,說明理解對了;如果答錯了,則說明沒有完全理解課文。學生為了答對問題,就必須認真閱讀課文,認真思考,自己尋找答案,這樣便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做完提問后,我把每段的中心大意用短句寫在教板上,讓學生找出該段相關的名詞,然后找出形容詞,我用紅筆寫在名詞前面。形容詞則先找課文里的,然后學生再說出其它合適的詞,這樣做既擴大了詞匯量,也了解了詞與詞之間的搭配。所以,精心設計一個清晰有條理的板書格式,學生一看板書便一目了然,理解課文、掌握新詞都比較快,組詞和造句練習也就容易多了。
三、調動學生參與練習,鼓勵每一個學生。
我在進行課文提問時,搶答問題的都是平時學得好的學生,學習較差的學生很少有機會練習。所以我注意平衡學生之間的練習機會,盡量鼓勵學習水平稍差的學生回答問題,練習口語。在做課堂練習時,好幾個學生都積極舉手,有一個平時上課不太專心的學生也舉了手,我把機會給了他,他回答對了,我立刻給予表揚,這位學生受到鼓勵,造句練習時他說出一句話:我喜歡做練習。這使我非常驚訝,我以為他對中文學習一點兒不感興趣,這位學生的表現(xiàn)使我認識到,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潛藏著學習熱情,就看教師如何去發(fā)掘學生的能動性。
以上是我在這次教學評估活動中做的一點嘗試,這對我今后的教學無疑也是很好的啟發(fā),而且我將不斷地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通過這次教學評估活動,我獲益匪淺,并深切體會到,教書是一個教學兼長的過程,真可謂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啊。(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6-25 第06版 / 孫逸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