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年輕人放在第一線去——訪中鐵七局武漢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思
見到中鐵七局武漢公司的技術“教頭”——陳思,是在今年3月中鐵七局組織的科技項目成果鑒定會上,陳思是中鐵七局專家團成員之一,這次會上武漢公司有好幾項成果通過了專家鑒定,并獲得了一致好評。
第二天上午,陳思在公司接受記者采訪。記者驚訝于他的年輕,三十九歲,卻做了幾年武漢公司的技術總教頭,真是不得了啊。
陳思笑了笑,“你們到我們項目工地上去看一看,我們的項目總工很多是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在他們面前,我已經是老前輩了!
訪談就在這樣輕松的氣氛中開始。陳思介紹說,2003年公司重組之前,公司的業(yè)務是單打一——只有鐵路的一碗現(xiàn)成飯,而且主要是線路和站場維修,技術含量低,效益不好。技術骨干奇缺,現(xiàn)有的留不住,新生力量還進不來。2003年底,公司整建制進入中鐵七局集團,實際上是脫離了鐵路系統(tǒng)的保護,被推向了陌生的市場。為了求生存、求發(fā)展,我們必須在不熟悉的領域,比如公路、市政、環(huán)保、水利等行業(yè)去搶飯吃。這個時候,捉襟見肘的技術實力就成了制約我們前進和發(fā)展的攔路虎。
如何迅速地突破這個困局?
陳思說,第一招是借外腦。這一招來的快,可解燃眉之急。公司把外聘專家與公司內部的工程技術人員結合在一起組建了“橋梁與軟基”、“隧道地鐵”、“站場改造”、“鋼結構”四個專家組,遇到難點依靠專家組集體攻關,初步解決了公司重組后急需技術人才的難題。但是,接下來的問題依然嚴峻,那就是公司自身的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和儲備問題。
公司上下都認識到,這是關乎公司長遠發(fā)展的頭等大事。為此,公司出臺了一整套吸引和留住科技骨干的優(yōu)惠政策,大幅度提高大學生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待遇,在住房、繼續(xù)教育、工資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建立了工程技術骨干基本保障制度,使科技骨干的基本收入不受經營狀況不良的影響,不因施工任務不足而下崗。陳思說,這些政策,既給已經在公司的科技人才吃了一顆定心丸,也成了武漢公司面向全社會延攬人才的一面有號召力的旗幟。
2004年開始,武漢公司開始搶先在國內五大專業(yè)對口院校去預定專業(yè)人才。對同意與公司簽約的在讀大學生每年發(fā)放5000元獎學金。僅2004年,公司就招進了100多名大學生,其中還有公司急需的結構力學研究生,F(xiàn)在平均每年都有100多名大學生作為后備人才進入武漢公司。
陳思介紹說,武漢公司培養(yǎng)科技骨干的方法就是千方百計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一個快速成長的舞臺。把每個項目工地都變成培養(yǎng)年輕人的“黃埔軍!。為此,各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均采取超編制配置,大學生在見習期就承擔工區(qū)技術負責工作。公司為每個人配備了指導老師,老師帶學生還要簽培養(yǎng)合同,明確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雙方的責任。公司還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年見習期”制度,實行每半年對見習生進行考評,合格者提前半年結束見習。一些人還被批準提前進行中級職稱評定。陳思介紹說,僅武漢天興洲大橋項目,就配置了60多人的技術隊伍,其中有40多人就是處在見習階段的大學生。僅這一個項目,就為公司輸送了25名項目總工、副總工和施工作業(yè)隊隊長。
陳思說,這種打破常規(guī),不拘一格選人才,在項目一線打造將軍的戰(zhàn)略,加快了武漢公司的人才成長速度。大學生李山杰因為在武漢輕軌和成都市政立交橋項目中表現(xiàn)突出,28歲就被破格提拔到武漢公司的副總經理崗位;大學生劉繼文,因為在幾個項目中顯示出才能和實力,也是28歲被提升為武漢公司的副總工程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陳思說,現(xiàn)在武漢公司的科技人才的成長出現(xiàn)了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的良好勢頭,公司就因勢利導引導和鼓勵員工爭做科技創(chuàng)新的帶頭人,幾年來,公司一直堅持組織不同主題的論文大賽、科技革新比賽以及項目經理、項目總工模擬比賽,還鼓勵科技骨干參加中鐵七局組織的科技比賽和評比活動,并把這些活動的成績與對技術干部的考察、提拔緊密結合起來。僅2007年一年,武漢公司就召開了兩次工程技術成果交流會,發(fā)表論文38篇,對一些技術含量高、有代表性的工程項目,公司還選定了課題,明確了責任人,組織展開科技攻關。2007年,武漢公司總結了15項新技術,其中,外斜式(蝴蝶拱橋)八角形變截面鋼箱拱肋施工定位控制技術、客運專線工程軟弱地基沉降穩(wěn)定控制技術等科技項目被中鐵七局立項,另外還開發(fā)了4篇新工法,其中,“公路橋梁外包式防撞互欄施工工法”被中鐵七局參加河南省工法評審,2項QC成果獲國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标愃颊f,從2003年底重組后整建制進入中鐵七局四年來,武漢公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不僅施工總產值在3.5億元的基礎上翻了3番,而且業(yè)務范圍也由原來的單一啃鐵路,到現(xiàn)在的鐵路、公路、橋梁、市政、水利、環(huán)保、地鐵等多元發(fā)展。武漢公司的施工項目隊伍征戰(zhàn)在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山山水水之間,成為一支能征善戰(zhàn)“逢一必爭,逢冠必奪”的“鐵軍”,受到了不同業(yè)主的歡迎。其中還有“水下深埋沉臺鋼板樁圍堰”“掛籃施工連續(xù)梁橋懸臂端高層控制”等多項科技成果獲得全國工程建設優(yōu)秀質量管理獎。武漢公司也多次被評為“全國用戶滿意施工企業(yè)”和“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等。陳思說,取得這些成績的原因很多,了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注重科技革新和進步,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見到中鐵七局武漢公司的技術“教頭”——陳思,是在今年3月中鐵七局組織的科技項目成果鑒定會上,陳思是中鐵七局專家團成員之一,這次會上武漢公司有好幾項成果通過了專家鑒定,并獲得了一致好評。
第二天上午,陳思在公司接受記者采訪。記者驚訝于他的年輕,三十九歲,卻做了幾年武漢公司的技術總教頭,真是不得了啊。
陳思笑了笑,“你們到我們項目工地上去看一看,我們的項目總工很多是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在他們面前,我已經是老前輩了!
訪談就在這樣輕松的氣氛中開始。陳思介紹說,2003年公司重組之前,公司的業(yè)務是單打一——只有鐵路的一碗現(xiàn)成飯,而且主要是線路和站場維修,技術含量低,效益不好。技術骨干奇缺,現(xiàn)有的留不住,新生力量還進不來。2003年底,公司整建制進入中鐵七局集團,實際上是脫離了鐵路系統(tǒng)的保護,被推向了陌生的市場。為了求生存、求發(fā)展,我們必須在不熟悉的領域,比如公路、市政、環(huán)保、水利等行業(yè)去搶飯吃。這個時候,捉襟見肘的技術實力就成了制約我們前進和發(fā)展的攔路虎。
如何迅速地突破這個困局?
陳思說,第一招是借外腦。這一招來的快,可解燃眉之急。公司把外聘專家與公司內部的工程技術人員結合在一起組建了“橋梁與軟基”、“隧道地鐵”、“站場改造”、“鋼結構”四個專家組,遇到難點依靠專家組集體攻關,初步解決了公司重組后急需技術人才的難題。但是,接下來的問題依然嚴峻,那就是公司自身的科技人才的培養(yǎng)和儲備問題。
公司上下都認識到,這是關乎公司長遠發(fā)展的頭等大事。為此,公司出臺了一整套吸引和留住科技骨干的優(yōu)惠政策,大幅度提高大學生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待遇,在住房、繼續(xù)教育、工資晉升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建立了工程技術骨干基本保障制度,使科技骨干的基本收入不受經營狀況不良的影響,不因施工任務不足而下崗。陳思說,這些政策,既給已經在公司的科技人才吃了一顆定心丸,也成了武漢公司面向全社會延攬人才的一面有號召力的旗幟。
2004年開始,武漢公司開始搶先在國內五大專業(yè)對口院校去預定專業(yè)人才。對同意與公司簽約的在讀大學生每年發(fā)放5000元獎學金。僅2004年,公司就招進了100多名大學生,其中還有公司急需的結構力學研究生,F(xiàn)在平均每年都有100多名大學生作為后備人才進入武漢公司。
陳思介紹說,武漢公司培養(yǎng)科技骨干的方法就是千方百計為年輕人創(chuàng)造一個快速成長的舞臺。把每個項目工地都變成培養(yǎng)年輕人的“黃埔軍!。為此,各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均采取超編制配置,大學生在見習期就承擔工區(qū)技術負責工作。公司為每個人配備了指導老師,老師帶學生還要簽培養(yǎng)合同,明確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雙方的責任。公司還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年見習期”制度,實行每半年對見習生進行考評,合格者提前半年結束見習。一些人還被批準提前進行中級職稱評定。陳思介紹說,僅武漢天興洲大橋項目,就配置了60多人的技術隊伍,其中有40多人就是處在見習階段的大學生。僅這一個項目,就為公司輸送了25名項目總工、副總工和施工作業(yè)隊隊長。
陳思說,這種打破常規(guī),不拘一格選人才,在項目一線打造將軍的戰(zhàn)略,加快了武漢公司的人才成長速度。大學生李山杰因為在武漢輕軌和成都市政立交橋項目中表現(xiàn)突出,28歲就被破格提拔到武漢公司的副總經理崗位;大學生劉繼文,因為在幾個項目中顯示出才能和實力,也是28歲被提升為武漢公司的副總工程師。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陳思說,現(xiàn)在武漢公司的科技人才的成長出現(xiàn)了爭先恐后、你追我趕的良好勢頭,公司就因勢利導引導和鼓勵員工爭做科技創(chuàng)新的帶頭人,幾年來,公司一直堅持組織不同主題的論文大賽、科技革新比賽以及項目經理、項目總工模擬比賽,還鼓勵科技骨干參加中鐵七局組織的科技比賽和評比活動,并把這些活動的成績與對技術干部的考察、提拔緊密結合起來。僅2007年一年,武漢公司就召開了兩次工程技術成果交流會,發(fā)表論文38篇,對一些技術含量高、有代表性的工程項目,公司還選定了課題,明確了責任人,組織展開科技攻關。2007年,武漢公司總結了15項新技術,其中,外斜式(蝴蝶拱橋)八角形變截面鋼箱拱肋施工定位控制技術、客運專線工程軟弱地基沉降穩(wěn)定控制技術等科技項目被中鐵七局立項,另外還開發(fā)了4篇新工法,其中,“公路橋梁外包式防撞互欄施工工法”被中鐵七局參加河南省工法評審,2項QC成果獲國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标愃颊f,從2003年底重組后整建制進入中鐵七局四年來,武漢公司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不僅施工總產值在3.5億元的基礎上翻了3番,而且業(yè)務范圍也由原來的單一啃鐵路,到現(xiàn)在的鐵路、公路、橋梁、市政、水利、環(huán)保、地鐵等多元發(fā)展。武漢公司的施工項目隊伍征戰(zhàn)在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山山水水之間,成為一支能征善戰(zhàn)“逢一必爭,逢冠必奪”的“鐵軍”,受到了不同業(yè)主的歡迎。其中還有“水下深埋沉臺鋼板樁圍堰”“掛籃施工連續(xù)梁橋懸臂端高層控制”等多項科技成果獲得全國工程建設優(yōu)秀質量管理獎。武漢公司也多次被評為“全國用戶滿意施工企業(yè)”和“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等。陳思說,取得這些成績的原因很多,了科技人才的引進、培養(yǎng),注重科技革新和進步,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