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我國首個“漢語能力測試”試點考試在北京、上海、江蘇、云南、內蒙古和南開大學5地1校開考。
從宣布推出開始,漢語能力測試就遭遇了各種質疑,如有沒有必要考母語?會不會異化為新的考試經(jīng)濟?2011年12月24日,我國首個“漢語能力測試”試點考試在北京、上海、江蘇、云南、內蒙古和南開大學5地1校開考。由于還處于試點階段,此次考試并未面向公眾公開報名。在業(yè)內專家看來,爭論的焦點不在于新考試本身,更應反思的是我們現(xiàn)行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國民的漢語應用能力并不令人滿意
兩年多前,受國家語委和考試中心的委托,巢宗祺和一批語言文字工作者一起設計《漢語能力標準》,“從社會各方面的反應來看,大家對當前國民的漢語應用能力狀況普遍不太滿意,很多人書面表達達不到準確通暢的要求,錯別字情況嚴重。而我們在正式場合中口語表達的情況可能問題更為突出”。
漢語能力測試從低到高共設六個級別,“從猴子拿香蕉的實驗反思生活中的禁忌、傳統(tǒng)或者潛規(guī)則”、“《功夫熊貓2》與文化入侵”、“銀行舉報郵箱地址超長”等考題讓考生很意外。教育部語用司負責人表示,此次試點沒有劃定測試范圍,內容上強調“不規(guī)定統(tǒng)一教程,不考死記硬背的內容,堅持綜合能力導向、堅持實際運用導向”。
考試不與升學就業(yè)掛鉤
正式推廣后,測試會不會成為強制性考試,是否與行業(yè)掛鉤,逐漸成為一種專業(yè)準入門檻,甚至成為部分企事業(yè)單位用人的標準,這是公眾尤其是許多大學生為關心的話題。
“希望考試能與行業(yè)掛鉤,考試難度大一點,有實用價值和含金量”,北師大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四學生謝爾道(化名)說,對學生而言,在選擇考試時首先考慮的肯定是實用性。對此,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負責人表示,漢語能力測試立足于提高使用者的漢語應用能力,是公益類社會性考試,采取考生自愿參加的方式,在政策上不與升學、就業(yè)掛鉤。
在專家看來,“能否真正堅持這一測試的公益性和社會性,是防止其在實際推行過程中走調變形的關鍵”,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就發(fā)表文章稱,“為重要的是,要淡化這一測試的行政背景。眾所周知,如果考試的行政背景很強,作為考試組織者,就難免利用行政力量,包括下發(fā)文件、通知來推廣這一考試,而地方、學校往往難以拒絕行政指令!
需反思的是語文教育
另一方面,新推出的考試能在多大程度提高公眾的漢語應用能力,引發(fā)母語學習熱情也是關注的話題。對此,專家們認為,光靠考試推動顯然不現(xiàn)實,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需要反思的是現(xiàn)在的語文教育。
在擔任漢語能力測試學術委員之前,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所長謝小慶已經(jīng)負責了國家職業(yè)漢語測試的研發(fā),謝小慶坦承,職業(yè)漢語測試發(fā)揮的作用和影響力有限。在指導研究生畢業(yè)論文時,謝小慶常發(fā)現(xiàn)自己“看不懂”,他將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歸咎于目前的語文教育更多的是傳授語言知識而非語言能力,“而考試發(fā)揮的只能是‘蠶食’作用,給語文教育改革一個外部推力”。
對話
借考試加深對漢語的認同和文化的理解
●巢宗祺,漢語能力測試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漢語能力標準》研制課題組組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
新京報:目前,國內漢語相關考試種類已有多種,如普通話考試、漢字應用水平考試、職業(yè)漢語能力測驗等,與這些考試相比,新推出的漢語應用能力測試有哪些不同?
巢宗祺:普通話水平測試,是檢測普通話水平的,對語音的要求比較突出。有的人普通話說不好,但閱讀、寫作能力都很強;也許口頭表達能力也不差,只是帶有濃重的方言口音。也有的人,普通話說得正確流利,但是話語啰嗦而且不連貫,書面表達更是辭不達意。
漢字應用水平測試,主要檢測應用漢字的規(guī)范、正確程度,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的能力不屬于它的測試目標。
前幾年推出的職業(yè)漢語能力測試,旨在檢測漢語“讀”和“寫”的能力,嘗試用一套試題檢測出不同等級的語言能力。
漢語能力測試需要對應考者聽、說、讀、寫多方面能力進行綜合考查,不是某個方面的單項測試。目前設計六個等級,各個等級的測試根據(jù)相應的“標準”編制試題;應考者的普通話水平、漢字應用水平在這綜合考查中有一定的賦分。
新京報:未來漢語能力測試如何推進更有利于發(fā)揮其作用,并避免發(fā)生像英語四六級考試那樣的應試化、功利化問題?
巢宗祺:任何一種考試都不可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因為考試內容和方式都會在實施中受到各種各樣的制約,考試的目標和效果之間總會存在一定的距離。特別是一種考試反復運行多年,形成一種套路之后,較多的應考者很可能把功夫下在考試內容之外的應試技巧上,所謂“功夫在詩外”,這樣的測試就陷入了“僵化”、“異化”的尷尬境地。任何一種特定形式的考試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到一定時候就需要改進,調整測試內容和方式,調整和凈化測試的外部環(huán)境。
新京報:有觀點認為,漢語能力考試不能只強調現(xiàn)實功用性,而應該把眼光放長遠,借考試加深人們對漢語的認同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你對此怎么看?
巢宗祺:我也贊同這樣的看法,我們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按照我個人的認識,現(xiàn)階段的測試,以語言文字實際應用能力為基本目標,嵌入對文化的關注。因為比較多的人努力的動力還是跟功用有關,各用人單位對人才語言能力方面的需求也是出于實用考慮,推動人們提高漢語言文字應用水平是當前社會的迫切要求。將來有需要有條件時,可以適時提出新的要求。
專家觀點
把考試的選擇權留給民間
●謝小慶,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所長
目前,與漢語相關的考試已有多種,有人擔心這是否導致資源浪費,我認為引進競爭是可以的,因為競爭導致優(yōu)化,競爭帶來質量,競爭形成制約。而且現(xiàn)在對“語文”到底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語言+人文”的爭論也一直延續(xù),在優(yōu)勝劣汰中,質量好的考試就會留下來。
問題的關鍵是,得把考試的選擇權留給民間,而非政府。學校、企業(yè)、機構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招生、用人需求選擇適合的考試。就像獲得很多外企認可的托業(yè)考試一樣,是企業(yè)自己選擇的結果,而非行政主導。
但目前,在考試領域,政府存在太多“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xiàn)象。政府該管的是考試質量,不必直接管考試的編制和使用。在美國和英國,政府都基本不參與考試的編制和使用。希望伴隨《行政許可法》的逐步落實,考試的主要功能將是一種基于考試自身質量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