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有兩類比較特殊的代詞,現(xiàn)代漢語沒有,一是無定代詞“或”與“莫”,一是輔助性代詞“者”和“所”。
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都使用了許多與現(xiàn)代漢語完全不同的形式。
人稱代詞:第一人稱有“我、吾、予(余)、朕”
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而、乃”
指示代詞:近指有“此、是、斯”
遠指有“彼、夫”
疑問代詞:指事物的有“何、胡、曷、奚”
指處所的有“安、惡、焉”
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體系還不完備,上古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的植物是由指示代詞“彼、之、其”來承擔的。人稱代詞的復數(shù):
古代漢語人稱代詞沒有數(shù)的分別,同一個詞可以用于單數(shù),也可用于復
數(shù),根據(jù)上下文來確定。
第一、二人稱代詞+“儕、屬、曹、輩”(名詞,意思是“同一類的”)表示復數(shù)
謙稱與尊稱
古人常用謙稱代替第一人稱,用尊稱代替第二人稱。
謙稱:愚、臣、仆、妾、寡人
尊稱:君、子、公、先生、足下、大王
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是一種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