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監(jiān)督
【背景鏈接】
在媒體影響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提高領導干部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已經成為黨和政府提高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課題。近年我國學術界對領導干部與媒體打交道研究給予了極大關注,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行了認真探討,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觀點。領導干部對媒體認識上的存在極大的誤區(qū),并且不善于與媒體打交道。
“輿論監(jiān)督只要是真實客觀的,我們就要認真地整改!痹谌涨芭e行的新聞媒體座談會上,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說,輿論監(jiān)督也是一種正面報道,不能簡單把它稱為負面報道。盧展工書記對媒體監(jiān)督表示感謝。
他說,輿論監(jiān)督過去一年不斷加強,越來越顯現(xiàn)出正面報道的效應。河南省委、省政府沒有抱怨過,說明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是真實客觀的。2010年媒體一連串的輿論監(jiān)督報道在全國有重大影響,如趙作海案件、澠池礦難、鄭州治堵、平頂山“天價過路費”事件,以及林州停暖事件等,這些報道有力地促進了有關工作的整改。
【參考表述】
媒體監(jiān)督是申論考試中不會直接涉及的話題,但是對申論答題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領導干部應當善于和媒體打交道。
一些領導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對媒體了解不多,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各種偏見和誤解,不愿面對媒體,甚至討厭輿論監(jiān)督。湖北華圖認為,正是有了媒體監(jiān)督,才有力地推動了科學發(fā)展主題的顯現(xiàn),推動了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黨委政府是個什么樣的形象,應該有個什么樣的形象?敢不敢面對,特別是能不能正確面對,對黨委政府就是一個考驗。表揚未必就是好的形象。敢于面對困難、敢于面對不足、敢于面對群眾的意見,黨委政府能夠挺身而出,這個才叫形象。
在當代中國,各個負責任的媒體越來越擔當起追求公正、正義、法治的重任,與人民群眾的呼聲和訴求一起跳動。來自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媒體的監(jiān)督,可能令己緊張、不悅,但因此而變得更加小心謹慎用權、更加依法科學決策、更加尊重民情民意,客觀上是對領導干部的一種提醒、一種保護。
湖北華圖認為,領導干部必須適應這一時代潮流,清醒認識到,媒體是言論推手,是社會利器,是客觀代言人;不是對手,不是“敵人”,也不是利益共同體。尤其是正義之聲,如黃鐘大呂,既能贏得受眾眼球,又能凝聚社會共識,堵塞、封鎖已不可能,唯有以開放的心態(tài),學會與媒體打交道,并借此闡釋主張、消除疑慮、回應質詢。
按照盧書記的說法,媒體是第一信息源,第一監(jiān)督源,第一疏導源,第一給力源,第一形象源。副省長向群眾道歉,這就是好的形象。恰恰這樣,反而樹立起我們黨委、政府、領導干部的形象!只有工作做得好,才真正有形象。媒體應該向外界展示一個真實的河南,沒有加過什么修飾,真正把真實的河南展現(xiàn)出來。
2.領導干部應當歡迎媒體監(jiān)督。
領導干部對待媒體的態(tài)度,事關自身形象威信和親和力凝聚力,也事關單位人際關系和各項工作展開。領導干部職務越高,越需要不斷開闊視野胸襟,加強黨性鍛煉,優(yōu)化思維方式,完善人格修養(yǎng),培植人文精神,在工作、學習和思考中培養(yǎng)自己的雅量。
在價值取向多元、利益訴求多樣、資訊信息發(fā)達的當下,領導干部的一言一行都備受關注,容易被人議論。如果一個單位風氣不正,民主渠道堵塞,則批評指責難免。換個角度看,群眾的批評議論雖有一定的表面性、盲從性,但也間接地緩沖了干群矛盾、減少了不和諧因素,更提醒各級領導干部要從群眾的批評議論中躬身自問,不斷改進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
領導干部的活動具有公共性,被人關注和議論是很自然的事情,傾聽民意、集中民智亦為職責所在。如果批評之聲多起來了,領導干部不妨從領導理念、領導方式、工作績效、群眾感受和幸福指數(shù)等角度,靜下心來逐一分析,查找不足,改進工作。即使批評議論與事實不符,也要認真做好澄清真相、引導民意的工作。
與之相反,如果罔顧群眾批評議論,聽到一點批評議論就火冒三丈,甚至片面認為是群眾與自己過不去,只會蒙蔽心智,錯判形勢,造成更大的被動和失誤。實踐證明,領導干部越是從善如流,越能培養(yǎng)大氣、正氣;越是兼聽批評議論,越能涵養(yǎng)品性、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