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在職聯(lián)考體育碩士模擬試題及答案
四、體育綜合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 分,共15 分)
31 .運動強度愈大,持續(xù)時間愈()的運動項目,每分需氧量則愈()。
A.長,大
B.短,大
C.長,小
D.短,小
32 .三磷酸腺苷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為(),并釋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無機磷酸
B.ADP 和有機磷酸
C.三磷酸腺苷和有機磷酸
D.ADP 和無機磷酸
33 .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就是建立()的過程。
A.反射
B.條件反射
C. 運動條件反射
D.非條件反射
34 .胰島素是由胰島的()細胞分泌的。
A.α
B.β
C.γ
D.θ
35 .到達高原初期,運動員的晨脈比在平原時會()。
A.下降
B.升高
C.不變
D.不穩(wěn)定(一會兒高,一會兒低)
36 .社區(qū)體育是指在社區(qū)居民的居住區(qū)內開展的()體育活動。
A.群眾性
B.競技性
C.娛樂性
D.競賽性
37 .我國在2001 年進行了有力度的體育課程改革,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施行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并將體育課的目標劃分為()五個橫向領域目標和六個縱向水平目標。
A.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
B.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器官功能、興趣愛好、社會服務
C.運動方法、運動方式、運動動作、運動技能、運動習慣
D.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行為健康、社會文化素養(yǎng)高
38 .應試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反映是:片面強調所謂社會的需要和統(tǒng)一的要求,采。ǎ 的模式來對待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的體育學習,忽視甚至壓抑學生的體育興趣與體育特長的發(fā)展。
A.前蘇聯(lián)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
B.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中心,以技評達標為目的
C.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D.一個大綱、一個教材、一種標準、一個規(guī)格、“一刀切”、“齊步走”
39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有()。
A.動作示范法、演示法、保護與幫助法、視聽引導法等
B.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領會教學法和循環(huán)練習法
C.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D.競賽法、游戲法
40 .體能是指人體在運動中各器官系統(tǒng)所表現(xiàn)出的能力,它包括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與運動有關的體能。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包括()。
A.力量、速度
B.耐力、靈敏
C.爆發(fā)力、骨骼強度
D.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耐力、身體成份、肌肉力量等
41 .下列不屬于間歇訓練法的是()。
A.低強性間歇訓練法
B.高強性間歇訓練法
C.強化性間歇訓練法
D.發(fā)展性間歇訓練法
42 .等動力量訓練法的優(yōu)點是(),并在各個角度上的力量都能得到提高。
A.肌肉長度和角度都有變化
B.肌肉力臂和張力都有變化
C.力臂長度和張力都有變化
D.肌肉長度和張力都有變化
43 .采用持續(xù)訓練法發(fā)展有氧耐力的負荷應該控制心率在()。
A.150 次/分~160 次/分
B.170 次/分~180 次/分
C.140 次/分~170 次/分
D.120 次/分~150 次/分
44 .發(fā)展大力量的負荷強度不宜低于本人大負重量的()。
A.40%
B.30%
C.50%
D.20%
45 .下列不屬于動作要素的內容是()。
A.動作軌跡
B.動作質量
C.動作時間
D.動作力量
五、體育綜合判斷題(判斷下列各命題是否正確,正確的在字母“A”上填涂,錯誤的在字母“B”上填涂,在其它字母上填涂的無效。每小題1 分,共15 分)
46 .體育運動按人體參與活動的基本方式分類,可分為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躍、懸垂支撐和平衡、角力等。( )
47 .運動能力即指運動員的參賽能力,是競技能力諸多表現(xiàn)中的一種。()
48 .運動訓練方法是指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為提高某一競技運動能力、完成某一具體的訓練任務所采用的身體練習,是具體的有目的的身體活動方式。()
49 .間歇訓練法是指對練習過程組間間歇時間做出嚴格規(guī)定,使機體處于不完全恢復狀態(tài)下,反復進行訓練的練習方法。()
50 .運動員運動技術水平的高低,通過其動作質量判定。()
51 .暗示訓練法是指在訓練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引導到某一個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訓練方法,可為順利完成訓練與比賽任務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52 .動作技能形成、提高的過程是:熱身和逐漸加強運動負荷的階段→根據教學的需要調整和控制運動負荷的階段→恢復和逐漸降低運動負荷的階段。( )
53 .不管在什么時候使用隊列隊形,應盡量達到如下基本要求:1)簡捷高效;2)利于課堂教學;3)合理利用口令。( )
54 .“有價值的彎路”,即費時間又沒有實際意義的步驟;“無價值的彎路”即雖看起來稍費時間但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步驟。( )
55 .在場地器材的布置中要注意以下問題:1)靈活性;2)開放性;3)綜合性;4)興趣性;5)自主性。( )
56 .慢肌纖維較快肌纖維興奮閾低、收縮力大且持續(xù)時間長。( )
57 .血漿與血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血漿含有纖維蛋白原,而血清則不含此蛋白。( )
58 .心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減弱。( )
59 .“極點”的出現(xiàn)標志著進入工作狀態(tài)的結束。( )
60 .適當?shù)倪\動可有效提高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水平,過量運動則會導致免疫系統(tǒng)功能水平下降。( )
第二部分
Ⅰ 運動生理學
一、論述題(15 分)
請結合運動實踐論述運動性疲勞的概念及產生機制,并舉例說明運動性疲勞的產生與消除。
二、案例分析題(15 分)
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長跑運動員股四頭肌I 型肌纖維百分比明顯高于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而II 型肌纖維則明顯低于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試分析此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及生理意義。
Ⅱ 學校體育學
一、論述題(15 分)
試述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
二、案例分析題(15 分)
在以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上,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增進學生的健康水平,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而競技體育則是搞訓練,爭冠軍、拿獎牌,是少數(shù)競技精英從事的運動,所以不宜把競技運動引入到學校體育中來。另一種觀點認為:學校體育要盡量多地采用競技運動技術,并認為學校體育改革要以競技運動為導向,使學校成為競技運動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請你從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出發(fā),試分析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
Ⅲ 運動訓練學
一、論述題(15 分)
試述技術訓練過程中應該處理好哪些關系以及怎樣處理好這些關系。
二、案例分析題(15 分)
某短跑運動員經過7年較系統(tǒng)的100 米跑運動訓練后,近幾年的運動成績一直進步很快,
但是從2008 年12 月開始,其運動成績不但停滯不前,而且還略有下降,直到2009 年6月這種現(xiàn)象才消失,運動成績才有了新的提高。試運用運動訓練學理論診斷這種情況,并分析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
四、體育綜合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 分,共15 分)
31 .運動強度愈大,持續(xù)時間愈()的運動項目,每分需氧量則愈()。
A.長,大
B.短,大
C.長,小
D.短,小
32 .三磷酸腺苷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為(),并釋放出能量。
A.三磷酸腺苷和無機磷酸
B.ADP 和有機磷酸
C.三磷酸腺苷和有機磷酸
D.ADP 和無機磷酸
33 .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能,就是建立()的過程。
A.反射
B.條件反射
C. 運動條件反射
D.非條件反射
34 .胰島素是由胰島的()細胞分泌的。
A.α
B.β
C.γ
D.θ
35 .到達高原初期,運動員的晨脈比在平原時會()。
A.下降
B.升高
C.不變
D.不穩(wěn)定(一會兒高,一會兒低)
36 .社區(qū)體育是指在社區(qū)居民的居住區(qū)內開展的()體育活動。
A.群眾性
B.競技性
C.娛樂性
D.競賽性
37 .我國在2001 年進行了有力度的體育課程改革,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課,施行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并將體育課的目標劃分為()五個橫向領域目標和六個縱向水平目標。
A.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
B.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器官功能、興趣愛好、社會服務
C.運動方法、運動方式、運動動作、運動技能、運動習慣
D.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行為健康、社會文化素養(yǎng)高
38 .應試教育在學校體育中的反映是:片面強調所謂社會的需要和統(tǒng)一的要求,采。ǎ 的模式來對待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的體育學習,忽視甚至壓抑學生的體育興趣與體育特長的發(fā)展。
A.前蘇聯(lián)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
B.以傳授運動技術為中心,以技評達標為目的
C.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
D.一個大綱、一個教材、一種標準、一個規(guī)格、“一刀切”、“齊步走”
39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體育教學方法有()。
A.動作示范法、演示法、保護與幫助法、視聽引導法等
B.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領會教學法和循環(huán)練習法
C.講解法、問答法、討論法
D.競賽法、游戲法
40 .體能是指人體在運動中各器官系統(tǒng)所表現(xiàn)出的能力,它包括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和與運動有關的體能。與健康有關的體能包括()。
A.力量、速度
B.耐力、靈敏
C.爆發(fā)力、骨骼強度
D.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耐力、身體成份、肌肉力量等
41 .下列不屬于間歇訓練法的是()。
A.低強性間歇訓練法
B.高強性間歇訓練法
C.強化性間歇訓練法
D.發(fā)展性間歇訓練法
42 .等動力量訓練法的優(yōu)點是(),并在各個角度上的力量都能得到提高。
A.肌肉長度和角度都有變化
B.肌肉力臂和張力都有變化
C.力臂長度和張力都有變化
D.肌肉長度和張力都有變化
43 .采用持續(xù)訓練法發(fā)展有氧耐力的負荷應該控制心率在()。
A.150 次/分~160 次/分
B.170 次/分~180 次/分
C.140 次/分~170 次/分
D.120 次/分~150 次/分
44 .發(fā)展大力量的負荷強度不宜低于本人大負重量的()。
A.40%
B.30%
C.50%
D.20%
45 .下列不屬于動作要素的內容是()。
A.動作軌跡
B.動作質量
C.動作時間
D.動作力量
五、體育綜合判斷題(判斷下列各命題是否正確,正確的在字母“A”上填涂,錯誤的在字母“B”上填涂,在其它字母上填涂的無效。每小題1 分,共15 分)
46 .體育運動按人體參與活動的基本方式分類,可分為走、跑、跳躍、投擲、攀登、爬躍、懸垂支撐和平衡、角力等。( )
47 .運動能力即指運動員的參賽能力,是競技能力諸多表現(xiàn)中的一種。()
48 .運動訓練方法是指在運動訓練過程中,為提高某一競技運動能力、完成某一具體的訓練任務所采用的身體練習,是具體的有目的的身體活動方式。()
49 .間歇訓練法是指對練習過程組間間歇時間做出嚴格規(guī)定,使機體處于不完全恢復狀態(tài)下,反復進行訓練的練習方法。()
50 .運動員運動技術水平的高低,通過其動作質量判定。()
51 .暗示訓練法是指在訓練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引導到某一個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訓練方法,可為順利完成訓練與比賽任務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52 .動作技能形成、提高的過程是:熱身和逐漸加強運動負荷的階段→根據教學的需要調整和控制運動負荷的階段→恢復和逐漸降低運動負荷的階段。( )
53 .不管在什么時候使用隊列隊形,應盡量達到如下基本要求:1)簡捷高效;2)利于課堂教學;3)合理利用口令。( )
54 .“有價值的彎路”,即費時間又沒有實際意義的步驟;“無價值的彎路”即雖看起來稍費時間但實際上是很重要的步驟。( )
55 .在場地器材的布置中要注意以下問題:1)靈活性;2)開放性;3)綜合性;4)興趣性;5)自主性。( )
56 .慢肌纖維較快肌纖維興奮閾低、收縮力大且持續(xù)時間長。( )
57 .血漿與血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血漿含有纖維蛋白原,而血清則不含此蛋白。( )
58 .心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減弱。( )
59 .“極點”的出現(xiàn)標志著進入工作狀態(tài)的結束。( )
60 .適當?shù)倪\動可有效提高機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水平,過量運動則會導致免疫系統(tǒng)功能水平下降。( )
第二部分
Ⅰ 運動生理學
一、論述題(15 分)
請結合運動實踐論述運動性疲勞的概念及產生機制,并舉例說明運動性疲勞的產生與消除。
二、案例分析題(15 分)
研究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長跑運動員股四頭肌I 型肌纖維百分比明顯高于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而II 型肌纖維則明顯低于優(yōu)秀短跑運動員。試分析此現(xiàn)象的可能原因及生理意義。
Ⅱ 學校體育學
一、論述題(15 分)
試述體育課程內容選擇的標準。
二、案例分析題(15 分)
在以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上,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學校體育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增進學生的健康水平,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而競技體育則是搞訓練,爭冠軍、拿獎牌,是少數(shù)競技精英從事的運動,所以不宜把競技運動引入到學校體育中來。另一種觀點認為:學校體育要盡量多地采用競技運動技術,并認為學校體育改革要以競技運動為導向,使學校成為競技運動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請你從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出發(fā),試分析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學校體育與競技運動的關系。
Ⅲ 運動訓練學
一、論述題(15 分)
試述技術訓練過程中應該處理好哪些關系以及怎樣處理好這些關系。
二、案例分析題(15 分)
某短跑運動員經過7年較系統(tǒng)的100 米跑運動訓練后,近幾年的運動成績一直進步很快,
但是從2008 年12 月開始,其運動成績不但停滯不前,而且還略有下降,直到2009 年6月這種現(xiàn)象才消失,運動成績才有了新的提高。試運用運動訓練學理論診斷這種情況,并分析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