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旭日]
朝陽巖,又名西巖,位于永州零陵區(qū)瀟水西岸。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道州刺史、詩人元結(jié)(719—772年)詣都計兵,途經(jīng)永州,系舟巖下,喜其山水佳勝,以其巖口東向,取名為“朝陽巖”,并撰《朝陽巖銘》及《朝陽巖詩》刻于石上。柳宗元貶居永州期間,亦常到此游覽,留有《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漁翁》、《江雪》等詩,其中有“漁翁夜傍西巖宿”之句,故又稱“西巖”。其后,歷代多次修建,并保存有唐代以后各個時代的重要題刻。
朝陽巖由巖頂、上洞、中洞、側(cè)洞四部分組成。巖頂鐫有“何須大樹”四字,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題刻。上洞東側(cè)石上刻有元結(jié)所作《朝陽巖銘》、《朝陽巖詩》,清鄧守之篆書。西側(cè)石壁刻有黃庭堅和楊翰游朝陽巖的詩,另塑有黃庭堅像。中洞即朝陽巖,又名流香洞。洞口石壁刻有宋張子諒所書“朝陽巖”三個大字。洞中左右石壁、形如半環(huán),有泉自巖石罅中流出,水聲淙淙,至冬不涸,瀉入洞前深潭。前人仿曲水流觴遺意,就澗底鑿石為回曲,用以泛觴。側(cè)洞在流香洞之右,相距數(shù)丈,洞不甚深,略有巖石之勝。巖側(cè)石壁上有明代人摹刻的柳宗元《漁翁》詩。
朝陽巖,水石幽奇,絕巖深洞,石泉淙淙有絕勝之名。當朝霞初升之時,煙光石氣,激射成彩,有“朝陽旭日”之稱,屬永州八景之一,F(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恩院風荷]
碧云池,清代群玉書院舊址,位于今永州市三中內(nèi)。唐刺史李衢曾在此建芙蓉館。宋范仲淹次子范純?nèi)手喚佑乐輹r,常在這里游覽,其后兵燹久廢。清康熙甲子年(1774年),總兵廣寧盧崇耀重建,以祀范宣公(范純?nèi)剩渲u宗宣)。佛殿前有池一口,呈“中”字形,水清如鏡,架石為橋,中一方磴,磴上有亭(已廢)。池內(nèi)種荷,婷婷玉立。夏日,荷花盛放,香氣撲鼻,令人欲醉。夏秋月夜,游人坐橋墩上,憑欄欣賞,古松掩映,風搖荷影,幽雅宜人。因碧玉庵對面有“思范堂”(又稱“報恩院”),故有“恩院風荷”或“思范風荷”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
[山寺晚鐘]
高山寺,在永州古城東山上,始建于唐中期,原名“法華寺”。唐柳宗元、宋范純?nèi)手喚佑乐輹r曾寄寓該寺。自唐至元,寺名屢改,明洪武初改名為“高山寺”。明萬歷初毀于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重建,至清乾隆末盡廢,咸豐丙辰(1856年)縣令胡廷槐倡捐重建。高山寺殿宇共兩殿,前殿左右塑有“四大金剛”像,中為阿彌佗佛像,殿后為韋馱佛像。后殿為大雄寶殿,系磚木結(jié)構(gòu),式為懸山。殿中塑如來佛像,像兩旁并列十八羅漢塑像,各具神態(tài),栩栩如生,造工十分精細。右下為觀音閣,右上為方丈室;左下為眾僧居室,左上為一佛殿,祀范純?nèi)。寺僧多時達200人,各有職守,敬佛念經(jīng),燈火輝煌。臨夜,擊鼓鳴鐘,聲播全城,舊有“山寺晚鐘”或“法華晚鐘”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高山寺殿宇建筑現(xiàn)僅存大雄寶殿和側(cè)面武廟,但寺外古木參天,松柏掩映,翠竹環(huán)繞。下瞰瀟湘如帶,城廓井然;朝曦輝映,雀鳥爭鳴,仍不失為名勝之所。
[綠天蕉影]
綠天庵,是唐代書法家、人稱草書圣手的懷素(725—785年)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位于永州古城東山上。
懷素幼年出家為僧,酷愛書法。因貧無紙,便在庵邊種了萬余株芭蕉,以蕉葉為紙,每次揮筆數(shù)千張。相傳禿筆成冢,洗墨成池。后人因庵內(nèi)外芭蕉成林,綠蔭如云,故稱之為“綠天庵”。“綠天蕉影”,系永州八景之一。據(jù)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于兵,同治戊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 蘋洲春漲]
蘋島,古稱浮洲,又稱萍洲,位于永州古城北4公里瀟、湘二水匯流處。全島面積6000平方米,呈圓形,地勢較高。島上風景優(yōu)美,竹樹爭綠,芭蕉搖影,春花比妍,秋桂飄香。每逢春夏水漲,登島四望,黃葉古渡,回龍寶塔,江天風月,遠浦歸帆,漁舟唱晚,盡收眼底,畫意詩情,頓入胸際,蘋島如隨水沉浮一葉扁舟,風韻萬般,故有“蘋洲春漲”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又為湖南“瀟湘八景”第一景——瀟湘夜雨。清后期,湘軍軍閥席寶田倡捐巨資,建“蘋洲書院”于島上。民國時期,在書院舊址建蘋洲中學(xué)。建國后,曾為零陵地區(qū)干部療養(yǎng)院、零陵商業(yè)學(xué)校所在地。
[香零煙雨]
香零山,位于永州古城東五里許茆江橋?qū)γ鏋t水中流,系天然石磯構(gòu)成的小島。東西長20米左右,南北寬15米左右。傳說此山古代盛產(chǎn)香草,狀似“羅勒”,清香四溢,勝于椒蘭,歷代王朝列為貢品。至唐,香草幾盡,郡守韋宙上奏,方獲免貢。至清,香草絕跡。清同治癸酉(1863年),邑紳黎得盛、王德榜等人倡建觀音閣于山上,并招僧居內(nèi),設(shè)救生船,逢水漲之時,白天鳴鐘,晚上點燈,為往來船只、排筏示警。觀音閣,原存斷垣殘壁后修葺。香零山歷代游者甚多,柳宗元、徐霞客曾登此山,并留詩作游記。特別是雨后日出,煙鎖山腳,若隱若現(xiàn),往來舟楫,白帆點點,游人至此,有如置身煙波浩渺之境,故有“香零煙雨”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
[愚溪眺雪]
愚溪,在永州古城瀟水西岸,原名冉溪,俗稱“染溪”。唐柳宗元謫居永州后,作“八愚詩”及《愚溪詩序》,始更名“愚溪”。古時,愚溪溪水澄清,游魚可數(shù),溪底及兩岸多白石,俗稱此地為“玉石港”。冬雪之日,雪漫漫,島飛絕,人蹤天,水天一色,銀妝素裹,宛然一幅絕妙圖畫!坝尴餮北愠捎乐莅司爸。愚溪與瀟水會合口,有愚溪橋,橋系青石砌成,兩拱。傳說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半夜,若在河中望橋,兩拱橋在水中可顯出三拱的影子。
[淡巖秋月]
淡巖又名澹巖,位于永州市西南25里的澹山,為大型天然石灰?guī)r溶洞,素有“永州淡巖天下稀”之美譽。此巖歷史久遠。據(jù)光緒《湖南通志·仙釋》載:零陵人周貞實,居淡巖中,始皇三詔不赴。其巖洞口高張,進口處有踏步和半月形臺基;巖洞面積約1000平方米,下平上穹,明奧幽爽;巖北洞底垂石環(huán)轉(zhuǎn),題鐫林立;巖東腋竅而上,有門上透叢石之間,頓若仙凡分界;巖西南又辟一門,逾門而出其右,石壁穹然,西眺山下,另成一境。更有奇者,每年中秋午夜,月光從巖口射入月臺,成半月形狀,故有“淡巖秋月”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歷代慕名游覽及題刻者甚多。洞內(nèi)原有宋代以來的石碑多塊。北宋詩人黃庭堅、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等,均留下盛贊淡巖的詩文。1959年7月,此巖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巖,又名西巖,位于永州零陵區(qū)瀟水西岸。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道州刺史、詩人元結(jié)(719—772年)詣都計兵,途經(jīng)永州,系舟巖下,喜其山水佳勝,以其巖口東向,取名為“朝陽巖”,并撰《朝陽巖銘》及《朝陽巖詩》刻于石上。柳宗元貶居永州期間,亦常到此游覽,留有《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漁翁》、《江雪》等詩,其中有“漁翁夜傍西巖宿”之句,故又稱“西巖”。其后,歷代多次修建,并保存有唐代以后各個時代的重要題刻。
朝陽巖由巖頂、上洞、中洞、側(cè)洞四部分組成。巖頂鐫有“何須大樹”四字,為清代書法家何紹基題刻。上洞東側(cè)石上刻有元結(jié)所作《朝陽巖銘》、《朝陽巖詩》,清鄧守之篆書。西側(cè)石壁刻有黃庭堅和楊翰游朝陽巖的詩,另塑有黃庭堅像。中洞即朝陽巖,又名流香洞。洞口石壁刻有宋張子諒所書“朝陽巖”三個大字。洞中左右石壁、形如半環(huán),有泉自巖石罅中流出,水聲淙淙,至冬不涸,瀉入洞前深潭。前人仿曲水流觴遺意,就澗底鑿石為回曲,用以泛觴。側(cè)洞在流香洞之右,相距數(shù)丈,洞不甚深,略有巖石之勝。巖側(cè)石壁上有明代人摹刻的柳宗元《漁翁》詩。
朝陽巖,水石幽奇,絕巖深洞,石泉淙淙有絕勝之名。當朝霞初升之時,煙光石氣,激射成彩,有“朝陽旭日”之稱,屬永州八景之一,F(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恩院風荷]
碧云池,清代群玉書院舊址,位于今永州市三中內(nèi)。唐刺史李衢曾在此建芙蓉館。宋范仲淹次子范純?nèi)手喚佑乐輹r,常在這里游覽,其后兵燹久廢。清康熙甲子年(1774年),總兵廣寧盧崇耀重建,以祀范宣公(范純?nèi)剩渲u宗宣)。佛殿前有池一口,呈“中”字形,水清如鏡,架石為橋,中一方磴,磴上有亭(已廢)。池內(nèi)種荷,婷婷玉立。夏日,荷花盛放,香氣撲鼻,令人欲醉。夏秋月夜,游人坐橋墩上,憑欄欣賞,古松掩映,風搖荷影,幽雅宜人。因碧玉庵對面有“思范堂”(又稱“報恩院”),故有“恩院風荷”或“思范風荷”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
[山寺晚鐘]
高山寺,在永州古城東山上,始建于唐中期,原名“法華寺”。唐柳宗元、宋范純?nèi)手喚佑乐輹r曾寄寓該寺。自唐至元,寺名屢改,明洪武初改名為“高山寺”。明萬歷初毀于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重建,至清乾隆末盡廢,咸豐丙辰(1856年)縣令胡廷槐倡捐重建。高山寺殿宇共兩殿,前殿左右塑有“四大金剛”像,中為阿彌佗佛像,殿后為韋馱佛像。后殿為大雄寶殿,系磚木結(jié)構(gòu),式為懸山。殿中塑如來佛像,像兩旁并列十八羅漢塑像,各具神態(tài),栩栩如生,造工十分精細。右下為觀音閣,右上為方丈室;左下為眾僧居室,左上為一佛殿,祀范純?nèi)。寺僧多時達200人,各有職守,敬佛念經(jīng),燈火輝煌。臨夜,擊鼓鳴鐘,聲播全城,舊有“山寺晚鐘”或“法華晚鐘”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高山寺殿宇建筑現(xiàn)僅存大雄寶殿和側(cè)面武廟,但寺外古木參天,松柏掩映,翠竹環(huán)繞。下瞰瀟湘如帶,城廓井然;朝曦輝映,雀鳥爭鳴,仍不失為名勝之所。
[綠天蕉影]
綠天庵,是唐代書法家、人稱草書圣手的懷素(725—785年)出家修行、種蕉練字的地方,位于永州古城東山上。
懷素幼年出家為僧,酷愛書法。因貧無紙,便在庵邊種了萬余株芭蕉,以蕉葉為紙,每次揮筆數(shù)千張。相傳禿筆成冢,洗墨成池。后人因庵內(nèi)外芭蕉成林,綠蔭如云,故稱之為“綠天庵”。“綠天蕉影”,系永州八景之一。據(jù)零陵縣志記載綠天庵清咸豐壬子年毀于兵,同治戊年郡守陽翰主持重建。下正殿一座,上為種蕉亭,左為醉僧樓,有懷素塑像,庵后一處刻有“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是懷素洗硯處。
[ 蘋洲春漲]
蘋島,古稱浮洲,又稱萍洲,位于永州古城北4公里瀟、湘二水匯流處。全島面積6000平方米,呈圓形,地勢較高。島上風景優(yōu)美,竹樹爭綠,芭蕉搖影,春花比妍,秋桂飄香。每逢春夏水漲,登島四望,黃葉古渡,回龍寶塔,江天風月,遠浦歸帆,漁舟唱晚,盡收眼底,畫意詩情,頓入胸際,蘋島如隨水沉浮一葉扁舟,風韻萬般,故有“蘋洲春漲”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又為湖南“瀟湘八景”第一景——瀟湘夜雨。清后期,湘軍軍閥席寶田倡捐巨資,建“蘋洲書院”于島上。民國時期,在書院舊址建蘋洲中學(xué)。建國后,曾為零陵地區(qū)干部療養(yǎng)院、零陵商業(yè)學(xué)校所在地。
[香零煙雨]
香零山,位于永州古城東五里許茆江橋?qū)γ鏋t水中流,系天然石磯構(gòu)成的小島。東西長20米左右,南北寬15米左右。傳說此山古代盛產(chǎn)香草,狀似“羅勒”,清香四溢,勝于椒蘭,歷代王朝列為貢品。至唐,香草幾盡,郡守韋宙上奏,方獲免貢。至清,香草絕跡。清同治癸酉(1863年),邑紳黎得盛、王德榜等人倡建觀音閣于山上,并招僧居內(nèi),設(shè)救生船,逢水漲之時,白天鳴鐘,晚上點燈,為往來船只、排筏示警。觀音閣,原存斷垣殘壁后修葺。香零山歷代游者甚多,柳宗元、徐霞客曾登此山,并留詩作游記。特別是雨后日出,煙鎖山腳,若隱若現(xiàn),往來舟楫,白帆點點,游人至此,有如置身煙波浩渺之境,故有“香零煙雨”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
[愚溪眺雪]
愚溪,在永州古城瀟水西岸,原名冉溪,俗稱“染溪”。唐柳宗元謫居永州后,作“八愚詩”及《愚溪詩序》,始更名“愚溪”。古時,愚溪溪水澄清,游魚可數(shù),溪底及兩岸多白石,俗稱此地為“玉石港”。冬雪之日,雪漫漫,島飛絕,人蹤天,水天一色,銀妝素裹,宛然一幅絕妙圖畫!坝尴餮北愠捎乐莅司爸。愚溪與瀟水會合口,有愚溪橋,橋系青石砌成,兩拱。傳說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半夜,若在河中望橋,兩拱橋在水中可顯出三拱的影子。
[淡巖秋月]
淡巖又名澹巖,位于永州市西南25里的澹山,為大型天然石灰?guī)r溶洞,素有“永州淡巖天下稀”之美譽。此巖歷史久遠。據(jù)光緒《湖南通志·仙釋》載:零陵人周貞實,居淡巖中,始皇三詔不赴。其巖洞口高張,進口處有踏步和半月形臺基;巖洞面積約1000平方米,下平上穹,明奧幽爽;巖北洞底垂石環(huán)轉(zhuǎn),題鐫林立;巖東腋竅而上,有門上透叢石之間,頓若仙凡分界;巖西南又辟一門,逾門而出其右,石壁穹然,西眺山下,另成一境。更有奇者,每年中秋午夜,月光從巖口射入月臺,成半月形狀,故有“淡巖秋月”之稱,為永州八景之一。歷代慕名游覽及題刻者甚多。洞內(nèi)原有宋代以來的石碑多塊。北宋詩人黃庭堅、明代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等,均留下盛贊淡巖的詩文。1959年7月,此巖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2023年山東導(dǎo)游資格考試導(dǎo)游服務(wù)能力考試題庫-綜合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660道
- 2023年四川導(dǎo)游資格現(xiàn)場考試題庫-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200道
- 2023年山東導(dǎo)游資格考試導(dǎo)游服務(wù)能力考試題庫-導(dǎo)游服務(wù)規(guī)范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180道
- 2023年山東導(dǎo)游資格考試導(dǎo)游服務(wù)能力考試題庫-導(dǎo)游應(yīng)變技能知識問答及參考答案160道
- 2016年高級導(dǎo)游等級考試導(dǎo)游綜合知識真題
- 2009年全國中級導(dǎo)游等級考試外語真題
- 查看導(dǎo)游證考試全部真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