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樁基礎——采用一根樁(通常為大直徑樁)以承受和傳遞上部結構(通常為柱)荷載的獨立基礎。
群樁基礎——由2根以上基樁組成的樁基礎。
基樁——群樁基礎中的單樁。
復合樁基——由樁和承臺底地基土共同承擔荷載的樁基。
復合基樁——包含承臺底土阻力的基樁。
單樁豎向極限承載力——單柱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到達破壞狀態(tài)前或出現(xiàn)不適于繼續(xù)承載的變形時所對應的荷載。它取決于土對樁的支承阻力和樁身材料強度,一般由土對樁的支承阻力控制,對于端承樁、超長樁和樁身質(zhì)量有缺陷的樁,可能由樁身材料強度控制。
群樁效應——群樁基礎受豎向荷載后,由于承臺、樁、土的相互作用使其樁側阻力、樁端阻力、沉降等性狀發(fā)生變化而與單樁明顯不同,承載力往往不等于各單樁承載力之和,稱其為群樁效應。群樁效應受土性、樁距、樁數(shù)、樁的長徑比、樁長與承臺寬度比、成樁方法等多因素的影響而變化。
群樁效應系數(shù)——用以度量構成群樁承載力的各個分量因群樁效應而降低或提高的幅度指標,如側阻、端阻、承臺底土阻力的群樁效應系數(shù)。
樁側阻力群樁效應系數(shù)——群樁中的基樁平均極限側阻與單樁平均極限側阻之比。
樁端阻力群樁效應系數(shù)——群樁中的基樁平均極限端阻與單樁平均極限端阻之比。
樁側阻端阻綜合群樁效應系數(shù)——群樁中的基樁平均極限承載力與單樁極限承載力之比。
承臺底土阻力群樁效應系數(shù)——群樁承臺底平均極限土阻力與承臺底地基土極限阻力之比。
負摩阻力——樁身周圍土由于自重固結、自重濕陷、地面附加荷載等原因而產(chǎn)生大于樁身的沉降時,土對樁側表面所產(chǎn)生的向下摩阻力。在樁身某一深度處的樁土位移量相等,該處稱為中性點。中性點是正、負摩阻力的分界點。
下拉荷載——對于單樁基礎,中性點以上負摩阻力的累計值即為下拉荷載。對于群樁基礎中的基樁,尚需考慮負摩阻力的群樁效應,即其下拉荷載尚應將單樁下拉荷載乘以相應的負摩阻力群樁效應系數(shù)予以折減。
閉塞效應——開口管樁沉入過程,樁端土一部分被擠向外圍,一部分涌入管內(nèi)形成“土塞”。土塞受到管壁摩阻力作用將產(chǎn)生一定壓縮,土塞高度及其閉塞程度與土性、管徑、壁厚及進入持力層的深度等諸多因素有關。閉塞程度直接影響端阻發(fā)揮與破壞性狀及樁的承載力。稱此為“閉塞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