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04年在韓國首爾建立第一所孔子學院,到去年的10月底為止,在全球五大洲九十多個國家建立了322所孔子學院?鬃拥膶W說正在經(jīng)歷歷的第三次復興。這是有史以來規(guī)模由一個政府推動宣傳儒家文化的行動。對此,中外學術界有兩種比較流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要制造“文化軟實力”,借以提高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樹立正面的形象。第二種觀點認為,目前的中國由于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使中國人在精神、信仰方面出現(xiàn)了一個真空。把孔子、儒學抬出來,就是為了填補當下中國人的精神真空。前者強調(diào)了當代中國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樹立自身形象的需要,后者則是從中國內(nèi)部的社會穩(wěn)定來考察。但這兩種觀點都沒有把孔子思想、儒家文化放在一個全球史的視野之內(nèi)去審察。
孔子思想十六世紀便在海外傳播
儒家文化作為社會現(xiàn)象來分析,有三種存在的形態(tài)。一.儒家文化作為一門知識,一個學科,我稱之為“儒學研究”。二.儒家文化作為一種明確的倫理價值系統(tǒng),一個用來指導或改變社會行為模式的思想系統(tǒng),我稱之為“儒家倫理”。三.儒家文化作為一套在實際生活中驅使或引導行為習慣的社會規(guī)范,我稱之為“儒教習俗”。
以孔子思想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向海外的傳播也并非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而早在十六世紀便在海外傳播。透過耶穌會士的書信和書刊的介紹和推介,歐洲的教士、貴族開始接觸孔子學說。耶穌會士柏應理在《中國的哲學家孔子》的序里推崇孔子的道德思想為:“無限崇高、但同時又是簡單、合理,來自自然理性中最純正的資源……從沒有一個脫離神默示的理性是如此發(fā)達和有力量的!
隨著歐洲人對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以及當時中國社會的認識不斷增加,歐洲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場大辯論———孔子思想是不是無神論者。培爾認為孔子是無神論者,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認為孔子的思想是一種自然宗教,而基督教是神默示的宗教。歐洲人應該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學習儒家思想。另一位在啟蒙運動中產(chǎn)生極大影響的哲學家伏爾泰認為自然神論在世界上傳播最為廣泛,在中國“占有統(tǒng)治地位”。他認為中國人相信自然神論,并發(fā)展出一套“簡單、英明、莊嚴、免除了一切迷信與野蠻的制度”。他把孔子思想與中國沒有宗教壓迫聯(lián)系起來。他說:“這個龐大帝國的法律與安寧建立在整體上最自然、最神圣的權力之中:孩子對父親的尊敬,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對道德祖師的敬仰,尤其是對孔夫子……他是古代圣賢,約生于基督教創(chuàng)世紀之前600年,是他教給了中國人美德!
另一個震撼歐洲思想、學術界且與儒家思想有直接關系的是中國的科舉制度。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仍然處于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不是貴族出身的人,唯有進入教會才有參與政治的機會。耶穌會士對中國的科舉制度詳加介紹并十分推崇,也得到歐洲極廣泛的注意,受到啟蒙運動思想家們的贊嘆。如伏爾泰和法國重農(nóng)學派的魁奈。英國和法國最終采用了中國的方式,透過考試制度來選拔文官。
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歐洲的傳播為歐洲的現(xiàn)代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歷史證據(jù),他們得以借此對歐洲羅馬教廷和封建國家排斥和壓迫異教、人民缺乏宗教信仰自由,政治權力的封建性、封閉性等弊端加以批判與攻擊。直接或間接動搖了基督教權威在政治和知識領域的地位,從而推動了歐洲現(xiàn)代的宗教向著世俗化的方向發(fā)展。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全球史里所產(chǎn)生過的巨大影響,不但歐洲人慢慢忘記,或者不承認,或者有意或無意貶低它的重要性,就是中國人自己亦對這段歷史的意義不理解。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通常只是從中西文化的交流、沖突來理解。
孔子思想十六世紀便在海外傳播
儒家文化作為社會現(xiàn)象來分析,有三種存在的形態(tài)。一.儒家文化作為一門知識,一個學科,我稱之為“儒學研究”。二.儒家文化作為一種明確的倫理價值系統(tǒng),一個用來指導或改變社會行為模式的思想系統(tǒng),我稱之為“儒家倫理”。三.儒家文化作為一套在實際生活中驅使或引導行為習慣的社會規(guī)范,我稱之為“儒教習俗”。
以孔子思想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向海外的傳播也并非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而早在十六世紀便在海外傳播。透過耶穌會士的書信和書刊的介紹和推介,歐洲的教士、貴族開始接觸孔子學說。耶穌會士柏應理在《中國的哲學家孔子》的序里推崇孔子的道德思想為:“無限崇高、但同時又是簡單、合理,來自自然理性中最純正的資源……從沒有一個脫離神默示的理性是如此發(fā)達和有力量的!
隨著歐洲人對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以及當時中國社會的認識不斷增加,歐洲思想界出現(xiàn)了一場大辯論———孔子思想是不是無神論者。培爾認為孔子是無神論者,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認為孔子的思想是一種自然宗教,而基督教是神默示的宗教。歐洲人應該派遣傳教士到中國學習儒家思想。另一位在啟蒙運動中產(chǎn)生極大影響的哲學家伏爾泰認為自然神論在世界上傳播最為廣泛,在中國“占有統(tǒng)治地位”。他認為中國人相信自然神論,并發(fā)展出一套“簡單、英明、莊嚴、免除了一切迷信與野蠻的制度”。他把孔子思想與中國沒有宗教壓迫聯(lián)系起來。他說:“這個龐大帝國的法律與安寧建立在整體上最自然、最神圣的權力之中:孩子對父親的尊敬,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對道德祖師的敬仰,尤其是對孔夫子……他是古代圣賢,約生于基督教創(chuàng)世紀之前600年,是他教給了中國人美德!
另一個震撼歐洲思想、學術界且與儒家思想有直接關系的是中國的科舉制度。十七、十八世紀的歐洲仍然處于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不是貴族出身的人,唯有進入教會才有參與政治的機會。耶穌會士對中國的科舉制度詳加介紹并十分推崇,也得到歐洲極廣泛的注意,受到啟蒙運動思想家們的贊嘆。如伏爾泰和法國重農(nóng)學派的魁奈。英國和法國最終采用了中國的方式,透過考試制度來選拔文官。
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歐洲的傳播為歐洲的現(xiàn)代思想先驅、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理論和歷史證據(jù),他們得以借此對歐洲羅馬教廷和封建國家排斥和壓迫異教、人民缺乏宗教信仰自由,政治權力的封建性、封閉性等弊端加以批判與攻擊。直接或間接動搖了基督教權威在政治和知識領域的地位,從而推動了歐洲現(xiàn)代的宗教向著世俗化的方向發(fā)展。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在全球史里所產(chǎn)生過的巨大影響,不但歐洲人慢慢忘記,或者不承認,或者有意或無意貶低它的重要性,就是中國人自己亦對這段歷史的意義不理解。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通常只是從中西文化的交流、沖突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