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到來了,據(jù)報道:“高考牛釘子戶”連續(xù)第18次參加高考。44歲的四川成都人梁實已經(jīng)連續(xù)17次參加高考,2014年將是他第18次參加高考,有人認為梁實是“中國第一鐵腦殼”、“高考牛釘子戶”、“現(xiàn)代范進”。
事實上,在取消了參加高考的年齡與婚否限制之后,很多人有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參加高考的機會和權(quán)利。近年來,全國各地先后出現(xiàn)過不少類似的考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大學夢想。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近年來追逐大學夢想的13個特殊高考考生吧,在被他們的事跡感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多一些反思。

2014年,47的梁實歲再次報名參加高考,這已經(jīng)是他的第18次高考了。圖為2011年6月7日,全國高考拉開序幕,933萬名考生走進考場參加考試。當日,被譽為“高考牛釘子戶”的四川44歲考生梁實第15次參加高考。

2011年5月13日,合肥,安徽大學新校區(qū)的保安齊永章連續(xù)第9年參加高考,這將是他準備的后參加高考。從2003年到2010年,一疊顏色和形式各異的準考證上的照片顯示,齊永章從一臉稚氣少年變成滿臉成熟的小伙子。

2011年5月17日,貴陽,高考在即,劉政響默默的坐在書桌前,為高考做后的沖刺。劉政響在家上晚自習,右腿假肢“陪伴”在他的身邊。

2011年2月21日,52歲菜販范國梁走進北京大學,在中文系教授和浙江同鄉(xiāng)的陪同下,進圖書館看書,到未名湖留影,還在蔡元培先生像前三鞠躬!罢菑牟绦iL開始,北大沿襲兼容并包的傳統(tǒng),像我這樣的人才有機會進課堂旁聽!眱H讀三年小學便因貧輟學的范國梁,自幼愛好文史,靠看書自學。此次拋妻別子只身進京,不圖名利,不求文憑,只為圓北大求學夢。

2009年4月15日,蔡偉。4月23日,復旦大學經(jīng)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把38歲的蔡偉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為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38歲讀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偉只有高中學歷,下崗十余年——8個月前,他還在遼寧錦州蹬三輪養(yǎng)家糊口,從未想過,人生大的轉(zhuǎn)折即將到來。

2008年8月7日,天津,仝正國喜歡學習,家里到處是書籍。歷經(jīng)五年高中、三度高考、兩回命中、退學,60周歲的仝正國今年高考考了446分,被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經(jīng)濟專業(yè)錄取了。

2008年3月14日,重慶石柱中學,35歲的秦治政在高2009級22班和同學一起聽課。15年前,20歲的他放棄了高考,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秦江波。弟弟不負哥哥的期望,成了博士。為圓大學夢,秦治政在博士弟弟的鼓勵下重返校園,備戰(zhàn)高考。

2007年11月22日,黑龍江省拜泉縣拜泉鎮(zhèn), 55歲的“小”學生馬淑琴在做功課。今年55歲的馬淑琴,12歲才上小學,可家境貧困的她只讀了一年,就不得不放棄學業(yè)參加勞動養(yǎng)家糊口。如今,她的三個兒女都已成家立業(yè),馬淑琴夫婦也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重新讀書學知識成了馬淑琴大的愿望和夢想。2007年9月,馬淑琴在丈夫和兒女的支持下,毅然背起書包走進校門,當起了二年級的小學生。

2007年8月22日,北京,清華大學,曾被譽為“考霸”的張非接受采訪,父母在身后幫他收拾東西。資料:2003年,張非在四川岳池一中考上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學習時,因迷戀上網(wǎng)誤了學業(yè),被北京大學勸退。此后,張非到南充十一中學習,再備高考。2005年高考,張非以703分的成績并列南充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但張非卻再次深陷網(wǎng)絡,被清華大學退學。從清華大學回來后,張非深感各方壓力重大。在父母的勸說下,張非到南充十中復習后參加了2007年高考。2007年7月,南充十中剛剛公布的紅榜上,張非以張空谷之名,以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錄入。

2006年3月,記者專訪懷化學院音樂系大三學生——55歲的“田伯”田志慧。田志慧是湖南省龍山縣隆頭鎮(zhèn)水壩村一位地道的土家族漢子,因為“*”被迫中斷高中學業(yè),在家種田。1977年恢復高考后四次參加高考,終于在2003年、52歲的時候扣開大學之門,在湖南懷化學院藝術系音樂專業(yè)學習。每天清晨練聲是他的必修課。

2006年4月19日,重慶文理學院,31歲的“媽媽大學生”戴滿鴻在圖書館自習,她的兒子在一旁玩耍。她是1994年高考失利,隨后到廣西南寧等地工作。1998年結(jié)婚,并生下孩子。2001年,得知高考不再限制學生年齡與婚否的消息后,開始買書復習。經(jīng)過一年的復習與準備,參加了2002年的高考。2002年8月中旬,戴滿鴻收到了重慶文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并辭掉了已經(jīng)干得很出色的工作,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205年9月2日,湖南株州54歲的退休老人侯忠民,正式成了十三中高一的一名新生。侯忠民,1951年2月1日生,原長鐵總公司株洲機務段火車司機,現(xiàn)退休閑賦在家。老侯說,他在茶陵縣一中初中畢業(yè)后,因歷史原因成了“黑五類”子女,沒能繼續(xù)上高中。父親平反后,下面4個弟妹都要讀書,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所限,24歲的他當上了一名鐵路工人。此后30年間,想讀書的心愿始終沒有達成。如今,大兒子大學畢業(yè)參加了工作,小兒子在讀大學,辦理完退休手續(xù)后,老侯想去讀書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我要用我的有生之年,來完成我一生的心愿!現(xiàn)在我該做的事做完了,是我讀書的好時機。”侯老講。

2005年6月,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中文系53歲的女大學生雷運姣。雷運姣,1952年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她在44歲那年關了火紅的時裝店走進校門去讀初中、高中,2002年參加全國高考,被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中文系錄取,2005年大專畢業(yè)后,留校任大學校園里學工處的心理、德育輔導員。
事實上,在取消了參加高考的年齡與婚否限制之后,很多人有了一而再、再而三地參加高考的機會和權(quán)利。近年來,全國各地先后出現(xiàn)過不少類似的考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大學夢想。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近年來追逐大學夢想的13個特殊高考考生吧,在被他們的事跡感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多一些反思。

2014年,47的梁實歲再次報名參加高考,這已經(jīng)是他的第18次高考了。圖為2011年6月7日,全國高考拉開序幕,933萬名考生走進考場參加考試。當日,被譽為“高考牛釘子戶”的四川44歲考生梁實第15次參加高考。

2011年5月13日,合肥,安徽大學新校區(qū)的保安齊永章連續(xù)第9年參加高考,這將是他準備的后參加高考。從2003年到2010年,一疊顏色和形式各異的準考證上的照片顯示,齊永章從一臉稚氣少年變成滿臉成熟的小伙子。

2011年5月17日,貴陽,高考在即,劉政響默默的坐在書桌前,為高考做后的沖刺。劉政響在家上晚自習,右腿假肢“陪伴”在他的身邊。

2011年2月21日,52歲菜販范國梁走進北京大學,在中文系教授和浙江同鄉(xiāng)的陪同下,進圖書館看書,到未名湖留影,還在蔡元培先生像前三鞠躬!罢菑牟绦iL開始,北大沿襲兼容并包的傳統(tǒng),像我這樣的人才有機會進課堂旁聽!眱H讀三年小學便因貧輟學的范國梁,自幼愛好文史,靠看書自學。此次拋妻別子只身進京,不圖名利,不求文憑,只為圓北大求學夢。

2009年4月15日,蔡偉。4月23日,復旦大學經(jīng)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把38歲的蔡偉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為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38歲讀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偉只有高中學歷,下崗十余年——8個月前,他還在遼寧錦州蹬三輪養(yǎng)家糊口,從未想過,人生大的轉(zhuǎn)折即將到來。

2008年8月7日,天津,仝正國喜歡學習,家里到處是書籍。歷經(jīng)五年高中、三度高考、兩回命中、退學,60周歲的仝正國今年高考考了446分,被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經(jīng)濟專業(yè)錄取了。

2008年3月14日,重慶石柱中學,35歲的秦治政在高2009級22班和同學一起聽課。15年前,20歲的他放棄了高考,把讀書的機會讓給了弟弟秦江波。弟弟不負哥哥的期望,成了博士。為圓大學夢,秦治政在博士弟弟的鼓勵下重返校園,備戰(zhàn)高考。

2007年11月22日,黑龍江省拜泉縣拜泉鎮(zhèn), 55歲的“小”學生馬淑琴在做功課。今年55歲的馬淑琴,12歲才上小學,可家境貧困的她只讀了一年,就不得不放棄學業(yè)參加勞動養(yǎng)家糊口。如今,她的三個兒女都已成家立業(yè),馬淑琴夫婦也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重新讀書學知識成了馬淑琴大的愿望和夢想。2007年9月,馬淑琴在丈夫和兒女的支持下,毅然背起書包走進校門,當起了二年級的小學生。

2007年8月22日,北京,清華大學,曾被譽為“考霸”的張非接受采訪,父母在身后幫他收拾東西。資料:2003年,張非在四川岳池一中考上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學習時,因迷戀上網(wǎng)誤了學業(yè),被北京大學勸退。此后,張非到南充十一中學習,再備高考。2005年高考,張非以703分的成績并列南充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但張非卻再次深陷網(wǎng)絡,被清華大學退學。從清華大學回來后,張非深感各方壓力重大。在父母的勸說下,張非到南充十中復習后參加了2007年高考。2007年7月,南充十中剛剛公布的紅榜上,張非以張空谷之名,以南充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錄入。

2006年3月,記者專訪懷化學院音樂系大三學生——55歲的“田伯”田志慧。田志慧是湖南省龍山縣隆頭鎮(zhèn)水壩村一位地道的土家族漢子,因為“*”被迫中斷高中學業(yè),在家種田。1977年恢復高考后四次參加高考,終于在2003年、52歲的時候扣開大學之門,在湖南懷化學院藝術系音樂專業(yè)學習。每天清晨練聲是他的必修課。

2006年4月19日,重慶文理學院,31歲的“媽媽大學生”戴滿鴻在圖書館自習,她的兒子在一旁玩耍。她是1994年高考失利,隨后到廣西南寧等地工作。1998年結(jié)婚,并生下孩子。2001年,得知高考不再限制學生年齡與婚否的消息后,開始買書復習。經(jīng)過一年的復習與準備,參加了2002年的高考。2002年8月中旬,戴滿鴻收到了重慶文理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并辭掉了已經(jīng)干得很出色的工作,圓了自己的大學夢。

205年9月2日,湖南株州54歲的退休老人侯忠民,正式成了十三中高一的一名新生。侯忠民,1951年2月1日生,原長鐵總公司株洲機務段火車司機,現(xiàn)退休閑賦在家。老侯說,他在茶陵縣一中初中畢業(yè)后,因歷史原因成了“黑五類”子女,沒能繼續(xù)上高中。父親平反后,下面4個弟妹都要讀書,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所限,24歲的他當上了一名鐵路工人。此后30年間,想讀書的心愿始終沒有達成。如今,大兒子大學畢業(yè)參加了工作,小兒子在讀大學,辦理完退休手續(xù)后,老侯想去讀書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我要用我的有生之年,來完成我一生的心愿!現(xiàn)在我該做的事做完了,是我讀書的好時機。”侯老講。

2005年6月,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中文系53歲的女大學生雷運姣。雷運姣,1952年出生在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她在44歲那年關了火紅的時裝店走進校門去讀初中、高中,2002年參加全國高考,被湖南涉外經(jīng)濟學院中文系錄取,2005年大專畢業(yè)后,留校任大學校園里學工處的心理、德育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