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位于大輪山南麓,毗陵同安影視城。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廟之一,與福州鼓山涌泉寺、莆田廣化寺、泉州開元寺、漳州南山寺連為福建沿海一線的名寺。在廈門與南普陀寺同為閩南的佛寺。梵天寺距同安城區(qū)1公里。創(chuàng)建于隋代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比廈門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開元寺早100多年,原名興教寺、有庵72所。宋熙寧二年(1069年),合為一區(qū),改名梵天禪寺。廈門妙釋寺、鼓浪嶼日光巖寺均是它的分禪。
梵天寺歷經(jīng)磨難,數(shù)度廢興,現(xiàn)有廟宇是1997年落成的。重建的梵天寺建筑面積達3500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花崗石基,整座寺院依山勢延展,雄偉富麗。寺后的文公書院(又名紫陽書院)是泉州最早的官辦書院,院內至今還存有朱熹的石刻畫像,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宋朱熹為同安主簿時,常到梵天寺游玩,留下多處摩崖石刻如 “戰(zhàn)龍松”、“瞻亭”、“圭寺”等,明代王京建筑的仰止亭、劉裳建的石瞻亭、林希元倡導的紫陽書院等,都是紀念名儒朱熹的重要歷史建筑。
梵天寺寺院里還有一座建于宋代(元祐年間即1086-1094年)的婆羅門佛塔,三層方形,石構實心,高4.6米,須彌座底為 1.78米,四角浮雕侏儒,四面浮雕走獸;二層每面浮雕坐蓮佛像4尊;三層四個上角展翅神獸。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圖像。剎座覆蓮盆,剎桿五層相輪,剎尖葫蘆。婆羅門佛塔是研究古代宗教史及石雕藝術的實物資料,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