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是我國56種民族 中被國務院落最后認定的一個單一民族,人口較少。新中國建立初期僅有3000多人,如今已發(fā)展到2萬余人,大部分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諾鄉(xiāng);Z族有著獨特的生活習俗,每年 2月6~2月8是隆重的“特懋克”節(jié)。腌酸魚、臭菜、酸螞蟻蛋、炒竹蟲是基諾族人別有特色的風味菜。
基諾族山寨,多建于山頂或半山腰上,山寨周圍和寨中無一塊平地,四周森林環(huán)繞,有著獨特的熱帶雨林奇觀。這帶方圓幾十公里是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在這些山寨旅游,時常遇到各種動物從林中來尋食,聽到多種鳥啼鳴,這時心情為之一暢。冬季大霧覆蓋山寨,當太陽出來后,山頂?shù)纳秸嗡茟以诳罩,真是美景誘人。基諾族自稱是孔明的后裔,傳說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代,孔明南征到這里,一部分落伍的士兵在此定居下來,以后自己取了民族稱號叫“丟落”,成為當今基諾族的先民。基諾族住的竹樓,形如“孔明帽”,十分別致。
基諾族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后確認的一個單一少數(shù)民族(確認時間為1979年)。新中國成立時僅有3800多人,1999年末已達 18000多人。絕大多數(shù)人口聚居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山鄉(xiāng)。歷,基諾族村寨均分布在深山密林中,幾乎與世隔絕,生產(chǎn)力低下,生活貧困,沒有民族文字,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其社會形態(tài)仍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公社階段。
新中國建立后,基諾族用40多年時間,從“刀耕火種”、“刻木記事”的時代一步躍入社會主義社會,走完了人類社會需要幾千年走完的社會形態(tài)。但至今仍保留著原始氏族公社“埃莫”制度余留的文物和痕跡;Z族有明確的自我稱謂,漢族文獻詞典稱之為“攸樂”!盎Z”即“舅舅的后代”。在基諾族中,舅舅在家庭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監(jiān)護外甥的成長及取名、訂婚、結婚等重大問題上,幾乎擁有與外甥的父親一樣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