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山與巍峨峻峭的慈林山東四相對,山巒疊翠的丹朱嶺屏列于北,銀帶似的太洛公路與焦(作)太(原)鐵路相交,東山腳下終年流淌著清澈明快的丹河水,山風吹來,松濤嘩嘩,白云飄飄,入川如入仙境令人心曠神怡。法興寺于1980年動工搬遷,現(xiàn)已基本竣工。新建的寺院座落于翠云山南麓,占地面積60畝,是原寺面積的6倍。寺前新修的停車場與山腳下的崔莊村連為一體。入口處巧妙地保留了二棵長存山坡、伸向前方的柏樹, 象黃山的迎客松一樣,以它四季常青的綠色,歡迎游客的光臨。停車場周圍垂柳下的長凳供游人乘涼歇腳。從停車中場登上60個石階方到山門。此門屬于復建部分。
法興寺原址的平面布局形式,雛形定于唐代,并經宋、元、明、清各代多次修繕增建,清代的一次竟用十三年之久。但漫長的歷史中常遭損毀,山門不知何年己蕩然無存!昂笪航ㄐ拗獎(chuàng)始,大唐完構夏更新。興廢幾經春”這就是對法興寺歷經滄桑的真實寫照,新修的山門是依照遺址尺寸而復建的。進入山門后對稱地立于東西兩側的是關帝殿和迦蘭殿。關帝殿三間,為明清兩代風格,內供俸關帝神,迦蘭殿為新增的建筑。穿過兩殿位于中軸線上的便是舍利塔。此塔在法興寺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據記載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唐高祖第十三子鄭惠王李元懿做潞州史時曾到法興寺觀光,他看到這里風景壯麗便大施錢財擴建并親自主持建造了這座石塔。將自己珍藏的37顆舍利子和大藏經贈送給寺院,并被保存在這座石塔之內。他主持建造的石塔,雖經千年風吹雨淋,至今仍完美無缺,矗立如故。該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我國現(xiàn)存古塔中這是的。當年建塔時正逢佛教臻于極盛的唐代,鄭惠王賜予舍利子和大藏經更造成深遠影響,后人都把此地稱作福地,從而才帶來了法興寺的興盛。舍利塔后,前殿之前有一座燃燈塔。燃燈塔隔柱上刻有“唐大歷八年清信士董希璇于此寺敬造長明燈臺一所”之句,所以人們又叫它石雕長明燈。國內現(xiàn)存唐代石燈塔僅有三個,法興寺這盞石燈造型最精巧,雕刻最工細,保存最完整,被譽為古石雕的珍品前殿,又叫園覺殿,是寺內的建筑,建于宋元豐三年(公元1066年)。殿高約8米,石門框,格扇窗、骨架全為石柱、木柱支撐,斗拱肥碩、飛檐騰空,氣勢非凡,雄渾莊重。頂為六架椽懸山頂,五脊六獸。殿內的18簿佛像多為宋代泥塑。殿中石砌一“凹”字佛臺,中尊釋迦佛像高約3米,端坐方形蓮臺上。左為文殊、普賢菩薩列座。臺前分站兩位護法金鋼。南海觀音則與釋迦佛像背向而坐。兩邊靠墻豎著12尊圓覺像,或*露上身,或披衣*,面龐圓韻,高髻秀眉,神態(tài)莊重俊逸,服飾色彩柔和,衣紋起伏流暢富有韻律感。特別是一手托腮作思考狀的圓覺像,神情溢于眉梢,流于眼角,造型優(yōu)美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