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于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鐵橋長233.33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其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里處建的浮橋名叫鎮(zhèn)遠橋。根據(jù)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于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wèi)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zhèn)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wèi)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 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 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