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是我國東南部的一座海港風景城市,位于東徑118°04′04″、北緯24°26′46″,背靠漳州、泉州大陸、面對金門、與臺灣、澎湖列島隔海相望。廈門市由廈門本島、鼓浪嶼島、九龍江北岸沿海地區(qū)及附近小島、海域和同安縣組成,總面積1516平方公里。(廈門本島略顯五邊形,東西寬12.5公里,南北長約13.7公里,面積128.18平方公里。1955年10月,亦集海峽長堤筑成,使廈門本島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
廈門地處亞熱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和多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為21℃,(最冷的二月 份,平均氣溫 12℃左右,極端最低溫度2℃左右;最熱的八月份,平均氣溫28℃左右,極端溫度38℃左右)。由于太平洋溫差氣流關系,廈門每年平均受臺風影響5-6次,且多集中在7-9月。
廈門市設七區(qū)即:思明區(qū)、開元區(qū)、鼓浪嶼區(qū)、湖里區(qū)、集美區(qū)、杏林區(qū)和同安區(qū)。至1996年,全市總人口為123.00萬人,其中島內44.96萬人。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息在廈門島上,因此,廈門又稱為鷺島、鷺洲、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為鷺江。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 族而居,并出現(xiàn)“新城”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于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代閩承隆元年(939 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筑城寨,置衛(wèi)所,城名“廈門”,衛(wèi)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從此確立。此后數(shù)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等。1935年廈門正式設市。
廈門氣候宜人,風景優(yōu)美,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區(qū)是全國重點風景區(qū)之一。南普陀寺是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剎,在佛教界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