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撫順不能不游新賓,游新賓不能不游永陵”。這不公因為永陵墓是最早的清代陵寢、被譽為“龍興之地”,更因為這里的一切都閃爍著令人神往的歷史光輝。
永陵建于明成歷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原名“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即公元1659年改稱“永陵”,滿語稱為“恩特和莫蒙安”。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曾祖、祖父、父親及伯你、叔你等人。永陵與沈陽福陵、昭陵并稱為“關外三陵”。
永陵位于新賓永陵鎮(zhèn)西北一公里處。此地群山環(huán)繞、草木蔥郁,“啟運 山”宛惹一條探頭藏尾的巨龍,橫臣于陵寢身后;波光瀲滟的蘇子河、草他河如同兩條銀色飄帶,鑲嵌于陵區(qū)。臨河而駐,獨有萬水朝宗之感。永陵墓不 大,占地僅一萬平方米,但在群山眾水的映襯下卻另有一番莊嚴。
陵園由前院、方城、寶城三部分組成,四周繞以繚墻。前院面南正中為正紅門,每間上都有對開木柵欄門扇,充分展示了滿族先民豎木柵欄園城寨的古樸習俗。走進陵門,四座碑亭映入眼簾,決定權內分別立有“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德皇帝”神功圣德石碑四座,碑文洋洋數千 言,均是歌頌德的溢美之詞事實上,葬在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歷并無建樹,只因子孫為帝而貴,才被追封存為“肇興四祖”。清王朝入關進京后,歷朝皇帝都為自己建造單獨陵寢,永陵的“四祖碑亭”就成為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的南門稱為啟運門,入門正中是啟運殿。它是祭祀謁拜祖先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筑。大殿建在長方形月臺之上,黃琉璃瓦蓋頂,殿內四壁嵌飾著五彩琉璃蟠龍,殿堂內設暖閣、寶 床、寶座和神位。從公元1682年到1892年,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后九次親到永陵謁祖,使永陵謁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
撫順解放前,永陵陵寢建筑及珍貴文物均遭到破壞和搶掠。解放后,我市曾多次拔?顚τ懒赀M行修 繕,F在永陵已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