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七姐
據(jù)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并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shù)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谷、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fā)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里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并且制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
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系上刺繡臺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fā),然后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fā)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圍坐于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 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并穿針祭拜乞巧;并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
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jié)是非常熱鬧的。節(jié)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制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后,姑娘們將所制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廣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參加,但新婚后的新娘在過第一個七夕時,要舉行一次“辭仙”儀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時,除了牲醴、紅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還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與姑娘節(jié)離別之意。
拜“床母”
臺灣七夕除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lián)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按材浮保莾和谋Wo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后,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lián)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古代待嫁的少女,會彼此組成乞巧會,各自預備一些個別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各樣的花果、仙女、器皿、宮室等。在初六的晚上,她們便設好了神壇,等到進入初七,便焚香向天禱告,進行迎仙、拜仙等習俗。在眾多祭品當中有一樣相當特別,那是一個紙制的園盆,稱為七姐盆,這園盆內有紙制的衣服、巾履、脂粉、鏡臺、梳篦,每樣東西都有七份,取織女排行第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