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題
1、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
2、人類生產勞動和語言的形成是教育產生的重要條件。
3、西周以后,在了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
4、從形式上看,教育經過了從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5、學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6、六藝教育以禮樂為中心,由六門課程組成,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7、科舉制度于隋唐開始盛行,廢除于1905年。
8、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9、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具有階級性、道統(tǒng)性、專制性、象征性、刻板性。
10、近代,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11、全民教育就是讓所有人都受教育,特別是使適齡兒童受到完全的小學教育和使中青年脫盲。
12、教育技術的現(xiàn)代化是指教育設備、教育手段以及工藝、程序、方法等的現(xiàn)代化。
13、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和高道德標準。
14、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采用問答法進行教學。
15、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主要在《理想國》一書。
16、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其《政治學》一書中在大量反映。
17、盧梭使教育自然性思想哲學化,其宣揚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是《愛彌爾》。
18、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教育價值的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19、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其代表作為《普通教育學》。
20、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一書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育理論體系。
21、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是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
22、機械化工業(yè)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yè)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23.廣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
24.(《學記》)系統(tǒng)的闡發(fā)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
25.自19世紀中葉一些歐美國家頒布了初等教育的(義務教育法)后,逐步成為國際潮流,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標志之一。
26.二戰(zhàn)后,各國普遍不再采用雙軌制,(綜合中學)的比例增加,出現(xiàn)了普通教育職業(yè)化、職業(yè)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27.西周以后,我國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fā)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
28.19世紀以前,歐美國家的教育主要由教會或行會主持;19世紀以后,逐漸建立(公共教育)系統(tǒng)。
29.(終身教育)強調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一體化,青少年與成人教育一體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一體化。
1、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
2、人類生產勞動和語言的形成是教育產生的重要條件。
3、西周以后,在了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
4、從形式上看,教育經過了從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5、學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6、六藝教育以禮樂為中心,由六門課程組成,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
7、科舉制度于隋唐開始盛行,廢除于1905年。
8、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9、古代學校教育的特征具有階級性、道統(tǒng)性、專制性、象征性、刻板性。
10、近代,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11、全民教育就是讓所有人都受教育,特別是使適齡兒童受到完全的小學教育和使中青年脫盲。
12、教育技術的現(xiàn)代化是指教育設備、教育手段以及工藝、程序、方法等的現(xiàn)代化。
13、孔子的學說是以仁為核心和高道德標準。
14、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采用問答法進行教學。
15、柏拉圖的教育思想主要在《理想國》一書。
16、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其《政治學》一書中在大量反映。
17、盧梭使教育自然性思想哲學化,其宣揚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是《愛彌爾》。
18、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教育價值的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19、明確地構建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其代表作為《普通教育學》。
20、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一書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教育理論體系。
21、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是生產勞動與教育相結合。
22、機械化工業(yè)革命的基本完成和電氣化工業(yè)革命的興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23.廣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
24.(《學記》)系統(tǒng)的闡發(fā)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同學關系等,是罕見的世界教育思想遺產。
25.自19世紀中葉一些歐美國家頒布了初等教育的(義務教育法)后,逐步成為國際潮流,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標志之一。
26.二戰(zhàn)后,各國普遍不再采用雙軌制,(綜合中學)的比例增加,出現(xiàn)了普通教育職業(yè)化、職業(yè)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27.西周以后,我國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fā)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
28.19世紀以前,歐美國家的教育主要由教會或行會主持;19世紀以后,逐漸建立(公共教育)系統(tǒng)。
29.(終身教育)強調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的一體化,青少年與成人教育一體化,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