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
□ 簡述語言和言語的關系。
答:語言是作為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言語就是個人講話(寫作)的行為和結果。語言和言語的區(qū)別:
、僬Z言系統(tǒng)是社會共有的交際工具,因而是穩(wěn)固的,具有相對的靜止狀態(tài);言語是人們運用這個工具進行交際的過程和結果,是自由結合的,具有運動狀態(tài)。
、谡Z言是個系統(tǒng),是社會共有的交際工具。社會因素是它的本質因素。言語除了具有社會的因素外,還具有個人的因素。
、壅Z言系統(tǒng)的各個結構成分是有限的,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它們說出無限多的句子來。
語言和言語的聯(lián)系也是緊密的,語言和言語的聯(lián)系:
、傺哉Z是第一性的,語言是第二性的。
、谡Z言來源于言語,又反作用于言語。它對第一性的言語起著積極的、巨大的作用。
□ 如何理解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
答:從語言的起源和消亡兩方面去觀察。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它來源于集體的勞動。集體勞動的交際,是語言產(chǎn)生的決定因素。決定一種語言是發(fā)展還是消亡,的標準就是看這種語言有沒有交際價值。有交際價值就是語言,就能存在;沒有交際價值的語言,就只能消亡。
□ 如何理解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答:人用來交際的工具,除了語言之外,還有不少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文字;第二類是旗語、燈光語、電報碼……;第三類是身勢語。文字是在語言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一種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但是,文字在交際中的重要性遠不能和語言相比。一個社會可以沒有文字,但是不能沒有語言;沒有語言,社會就不能生存和發(fā)展。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只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文字產(chǎn)生以前,語言早已存在,估計有幾十萬年。今天世界上沒有文字的語言比有文字的語言多得多。文字產(chǎn)生以后要隨著語言的發(fā)展而演變,它始終從屬于語言,是一種輔助的交際工具。旗語之類是在語言和文字基礎上產(chǎn)生的特殊領域的輔助交際工具,使用的范圍相當狹窄,更不能和語言相比。
□ 如何理解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際工具?
答:人類語言具有社會性、單位明晰性、任意性、能產(chǎn)性、傳授性。動物只是能模仿,具備初級思維的能力,能通人性,但它們仍然學不會人類的語言。實驗也表明動物不能掌握人類的語言。所以說,語言是人類獨有的交際工具。
□ 舉例說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強制不變性。
答:語言符號音義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本質的聯(lián)系。什么音和什么義結合完全是任意的、不可論證的,是由不同的社會集團約定俗成的。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并不是說我們可以任意地改變語言符號的音義關系。相反,“一個符號在語言集體中確立后,個人是不能對它有任何改變的”,具有強制的不變性。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強制不變性是一個矛盾體的兩個方面。
□ 舉例說明語言系統(tǒng)的組合關系與聚合關系。
答:定義:語言符號與符號之間組成的言語鏈條關系叫組合關系。在鏈條某一環(huán)節(jié)上能夠互相替換的,具有相同作用的符號聚積成類的關系叫聚合關系。
區(qū)別:語言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是兩種不同的關系。組合關系是一種現(xiàn)實在場的、有順序、可數(shù)的橫向關系;聚合關系是一種聯(lián)想的、無順、不易精確數(shù)出來的縱向關系。
聯(lián)系:語言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又是兩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它們互為存在的前提。聚合關系為組合關系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貨源”。組合關系又是以聚合關系為基礎的。
總結:語言的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可以作為一個綱,語言系統(tǒng)的各外結構單位都可在這個綱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 舉例說明語言發(fā)展的漸變性和參差性。
答:漸變性,就是指語言結構系統(tǒng)只能按照量變到質變的規(guī)律逐漸地變化,采取漸變的而不是突變的方式。
參差性,是指語言結構系統(tǒng)的各要素發(fā)展的速度是不整齊的。非基本詞匯及其語義發(fā)展得最快,語音變化較慢,最慢是語法。
□ 為什么說抽象思維必須以語言為工具?
答:抽象思維的第一個特性是概括性,靠概念、判斷、推理的形式來概括的,而概念、判斷、推理是要靠語言來完成的。抽象思維的第二個特性是社會性。人的抽象思維必須要在社會的交際中才能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抽象思維在社會的交際中也必須要借助語言的形式來進行。
□ 簡述語言和思維的區(qū)別。
答:①范疇不同。思維屬于精神范疇。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屬于物質的范疇;
②構成要素不同。語言的構成要素是語音、語義、詞匯、語法;抽象思維的構成要素是概念、判斷、推理。
、鄢橄笏季S的概念、判斷、推理和語言的詞、句子、三段論、復句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如一詞多義、一義多詞、一判多句、事句多判斷等。
、苷Z言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而抽象思維的形式各民族基本相同。
第二章 語音
□ 平時我們聽人念書,即使同樣的速度也能分出哪個是男,哪個是女;要是聽音樂,即使是同樣的聲調,同樣的快慢也能分出哪個是提琴,哪個是黑管。試從語音的物體特性的角度說明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
答:男女音的區(qū)別主要是音高、樂器的區(qū)別主要是音質。
□ 什么是音標,國際音標有何優(yōu)點?
答:記錄音素的書寫符號叫音標。國際音標的優(yōu)點有:
①形體簡便清晰,易于學記。
、谝羲嘏c符號一一對應,記音準確。
、鄯柾陚,記音靈活
、苋蚪y(tǒng)一便利。
□ 什么是音位,它與音素有什么區(qū)別?
答:音位是具體語言在一類發(fā)音中從能否區(qū)別詞或語素的角度劃分或歸并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形式。音素是人類語言在一次發(fā)音中從音質角度切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
音位和音素是迥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傺芯恳羲乜梢猿骄唧w語言或方言,著重從語音的自然屬性上研究;研究音位則必須落實到某種具體語言或方言,不但要從語音的自然屬性上,更要從語音的社會屬性上研究。
、谝羲刂荒軓囊糍|角度上切分,音位卻可以從語音四要素的任何一個要素上劃分與歸并。從音質要素上劃分與歸并的音位叫“音質音位”;從非音質要素上劃分與歸并的音位叫“非音質音位”。
、垡羲厥且淮伟l(fā)音就要分析出來的,音位則往往涉及一類發(fā)音。
□ 舉例說明劃分與歸并音位的基本原則。
答:對立原則:一定語言或方言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素,如果在同樣的語音環(huán)境中能起區(qū)別詞或語素的作用,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是對立性關系,就可能成為名自獨立的不同的音位。
互補原則:如果幾個音素是互補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從不在同一個語音環(huán)境里出現(xiàn),那么可以劃定為一個音位,音素甲出現(xiàn)在某一位置,音素乙就不在那兒出現(xiàn)。這咱現(xiàn)象叫互補分布。
相似原則:如果一類音素是互補分布,而且在語音上相似或相近,那么這些音素就可能歸并為同一音位。
□ 舉例說明什么是條件變體和自由變體。什么是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
答:①有各自出現(xiàn)條件的音位變體叫條件變體。在同一語音環(huán)境中可以自由替換的音位變體叫自由變體。
②從音素的音質角度劃分與歸并出來的音位叫音質音位;利用音高、高長、高強這些非音質要素形成的音位叫非音質音位。
□ [p]、[pʻ]、[t]、[tʻ]、[k]、[kʻ]這6個輔音在漢語拼音方案用6個字母表示,在英語和俄語中只用3個字母表示,說說其中的原因。
答:①這六個音素在漢語普通話中是對立的,能區(qū)別詞和語素,因此,劃分為六個獨立的音位,所以要用bpdtgk這六個拼音字母表示。
、赱p]、[pʻ]互補且語音相似,[t]和[tʻ]、[k]和[kʻ]也互補、相似,所以可以分別歸并為三個單位:[p] [t] [k],因此用三個字母表示即可。
□ [i][ɿ][ʅ]這三個音在普通話中到底歸為幾個音位好?為什么?
答:歸并為一個音位[i]。因為這三個音素是互補分布的:[ʅ]只能出現(xiàn)在[tʂ、tʂ ʻ、ʂ、ʐ]之后,[ɿ]只能出現(xiàn)在[ʦ、ʦ ʻ、s]之后。[i]只能出現(xiàn)在其他聲母之后,而且這三個音素在語音上相似,因此歸并為一個音位。此外也有歸為兩個或三個之說。
□ [k、kʻ、x]、[ʦ、ʦ ʻ、s]、[tʂ、tʂʻ、ʂ]和[ʨ、ʨ ʻ、ɕ]這幾組音到底分析為幾個音位好?為什么?
答:從分布上看,前三組音素同后一組音素是分別互補的;前三級別音素只能同開口呼、合口呼韻母相拼,后一組只能與齊齒呼、撮口呼韻母相拼,但是,后一組音素同前三組中任何一組在語音上均不相似,因此,還是獨立出來,所以,這幾組音素共劃分為12個音位。此外也有歸為9個音位的劃分,即把[k、kʻ、x]和[ʨ、ʨ ʻ、ɕ]或其他一組歸并。
□ 什么是音位的區(qū)別特征?它有什么優(yōu)越性?
答:音位區(qū)別特征是能區(qū)別音位的語音特征叫音位的區(qū)別特征。音位區(qū)別特征的優(yōu)越性是可以單個或集體地描繪音位,既具體,又深入;既獨立,又聯(lián)系;既客觀,又全面。對提示音位聚合類及運用計算機進行言語識別與合成具有重要意義。
□ 什么是音節(jié)?它是如何劃分的?舉例說明音節(jié)的音峰和音谷。
答:音節(jié)是語音中最小的結構單位,是從聽覺上能夠自然辨別的最小語音單位。①音節(jié)是根據(jù)發(fā)音時喉部肌肉緊張程度劃分的,即發(fā)音時,肌肉緊張一次就形成了一個音節(jié)。②音節(jié)緊張的頂點是音峰,音節(jié)緊張的最低點,即音節(jié)的交界處為音谷。
第三章 語義
□ 簡述語言意義和言語意義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答:語言是作為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的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tǒng)。言語就是個人講話(寫作)的行為和結果。二者的關系猶如工具和工具運用。
他們之間的區(qū)別:
①語言系統(tǒng)是社會共有的交際工具,因而是穩(wěn)固的,具有相對的靜止狀態(tài);言語是人們運用這個工具進行交際的過程和結果,是自由結合的,具有運動狀態(tài)。
、谡Z言是個系統(tǒng),是社會共有的交際工具。社會因素是它的本質因素。言語除了具有社會的因素外,還具有個人的因素。
、壅Z言系統(tǒng)的各個結構成分是有限的,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它們說出無限多的句子來。
語言和言語的聯(lián)系也是緊密的。語言和言語的聯(lián)系:
①言語是第一性的,語言是第二性的。
②語言來源于言語,又反作用于言語。它對第一性的言語起著積極的、巨大的作用。
□ 舉例說明詞義的特點。
答:①主觀性:詞義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反映,因此,它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客觀事物。
、诟爬ㄐ裕涸~義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反映,而不是對客觀世界具體、個別的個體認識的結果。
③民族性:詞義的民族性首先體現(xiàn)在音義關系上,用什么語音固定什么意義,完全由不同民族約定俗成的;詞義的民族性還體現(xiàn)在詞的感情義的差別上。
、苣:裕涸~義所概括的客觀事物沒有明確的處延。
□ 舉例說明詞匯意義有哪些類型?
答:①概念義,也稱理性意義,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概括反映,是詞義的核心。
、诟星榱x。以稱感情色彩,指附著于詞的理性意義之上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評價和態(tài)度。
、埏L格義,又稱風格色彩和語體色彩,指語言單位在使用時由于交際語境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附加意義,通常表現(xiàn)為口語風格和書面語風格。
④搭配義,由于詞的固定組合關系而產(chǎn)生的意義為搭配義。
□ 舉例說明言語意義有哪幾種類型?
答:①上下文義,指在狹義語境中語言單位所產(chǎn)生的臨時、特殊的意義。
、谘酝庵,在交際中,人們有意利用語境,使語言單位產(chǎn)生的字面意義之外的隱含意義。
③共現(xiàn)義,由于交際中的共現(xiàn)成分的作用使語言單位產(chǎn)生的臨時意義。
、苤黝}義,也稱焦點義。在一句話中,交際者所要表達的語義重心的意義比較突出,這使是主題義。
□ 舉例說明語義場有哪些類型?
答:①同義義場:指由語義特征基本相同的詞義構成的語義場。
、诜戳x義場:含有一個對立或相反義素的詞義的聚合稱為反義義場,也稱反義詞聚。
、鄱嗔x義場:指具有派生關系的一個詞的各個義項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語義場。
④聯(lián)想義場:把以一個共同義素為核心形成的詞義聚合叫聯(lián)想義場。這個共同的義素代表了這個聯(lián)想場的上位語義范疇,其下位概念的語義都可以構成一個聯(lián)想場。
□ 語義三角理論的內容是什么?
答:語義三角理論是指詞義、語音、客觀事物之間處于一種三足鼎立、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語音和詞義之間的關系是表達與被表達的關系;詞義和客觀事物之間是反映與被反映的關系。語音通過詞義才能成為客觀事物的符號,去標記客觀事物,二者是標記與被標記的關系。
□ 舉例說明語境有哪些作用及語義在語境中的變化模式。
答:語言環(huán)境簡稱語境,指人們用語言進行交際時的具體環(huán)境。狹義的語境指一個語言單位出現(xiàn)的前后環(huán)境,即上下文。廣義的語境指交際的場合及語言交際的背景。
語境的作用:
、偈拐Z言意義更明確,消除多義和歧義。
、谑乖~語獲得臨時的、特定的含義。
、塾绊懺~語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語境中,語言單位的感情義可以發(fā)生臨時性的變化,由褒義變?yōu)橘H義或由貶義變?yōu)榘x。
、芴钛a、豐富詞語的意義。
語義在語境中的變化模式:
、倬唧w義,即具體化。在一定的語境中,語義的內涵變得具體、豐富或增加一些附加意義,由概括的概念變成特指某一具體的個體。
②虛化義,語言單位進入語境后,內涵變得空洞,甚至完全消失。
③反義,語言單位感情的臨時改變,可以由褒到貶,也可以由貶到褒。
、苻D義,語言單位進入語境后,所指對象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字面外的意義。
□ 舉例說明怎樣區(qū)分蘊含和預設。
答:預設:是指利用語言進行交際時雙方所共知的常識或根據(jù)句子的語境推斷出來的信息。
①預設決定于人們普遍接受的邏輯規(guī)律。
、陬A設必須是客觀真理。
、蹖渥舆M行提問或否定不影響預設的正確性。
蘊含:兩個句子中如果有一個對應的語言單位是上下位概念,這兩個句子之間的關系就是蘊含關系,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蘊含含有上位概念的句子。
□ 舉例說明語義歷史演變的性質是什么,與語義的共時演變有何不同?
答:①語義歷史演變是語義在不同歷史時期所發(fā)生的變化,是語義的歷時性變化。
、谂c共時變化的關系:
語義歷史演變是語義的系統(tǒng)性變化,不受一時一地特定的語境制約;而語義的共時變化則是在一定語境中發(fā)生的個別的不成系統(tǒng)的變化。
語義的歷史演變是長久性改變,而語義的共時變化則是臨時性的改變。
語義的共時變化是語義歷史演變的原因。
□ 舉例說明語義演變的原因、途徑、結果是什么?
答:原因:
①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
②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
、壅Z言單位內部的矛盾。
途徑:總的來說是通過詞義的引申,而詞義的引申有兩個途徑:
、俦扔鳎河镁唧w形象的詞去比喻與之有聯(lián)系的抽象事物。
、诮璐豪檬挛镏g的某種聯(lián)系,用表甲事物的詞指代快乙事物。
結果:
、贁U大:語言單位概括和應用的范圍由小變大。
一個意義所指概念的外延擴大。
詞義由單一義項擴大為多個義項。
、诳s小:語言單位所概括和應用的范圍比原來小。
、坜D移:語言單位的意義由指稱一個范圍的事物變成指稱另一個范圍內的事物。
通過比喻或借代等途徑而產(chǎn)生的轉移。
語言單位感情義的轉移。
第四章 詞匯
□ 舉例說明語言詞匯的特點。
答:①詞匯的系統(tǒng)性。詞匯是語言的一個子系統(tǒng),其內部具有規(guī)律。詞匯的系統(tǒng)性是潛在的,可以通過詞匯單位的聚合體現(xiàn)出來。
、谠~匯的絕對任意性和相對理據(jù)性。語言符號的任意性,體現(xiàn)在詞匯中,即就詞本身看,音與義的結合是任意的、不可論證的。任何語言的詞匯,特別是意義單一的詞,發(fā)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都是任意的。詞匯的相對理據(jù)性體現(xiàn)在具體語言語素與語素的組合、詞與詞的組合是非任意的、可論證的。
、墼~匯的普遍性與民族性。只要客觀事物存在某種概念,就一定會有相應的詞來表達它,這對于所有的語言都一樣,是詞匯的普遍性。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反映相同概念的詞語往往是不同的,體現(xiàn)在詞的音義關系的差別上。詞匯的民族性還體現(xiàn)在詞語搭配關系和感情色彩上,反映了不同語言詞語組合功能和感情義的差異。
、茉~匯的變化性與穩(wěn)定性。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變化,回很快地反映到詞匯中,使得一些舊詞語逐漸從人們口中消失,而很多新詞語又不斷地在交際以及傳播每體中出現(xiàn),這就是詞匯的變化性。同時,詞匯的變化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它要受到詞匯系統(tǒng)的影響和嚴格制約,有著極強的穩(wěn)定性。所謂詞匯系統(tǒng)的制約一方面是指很多詞語的聲音、意義和結構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來,不能隨意改變。
□ 怎樣區(qū)分詞和詞組?
答:區(qū)分詞和詞組要看一個語言單位是不是最小的獨立運用的單位,是,是詞;不是,是詞組。
如何判斷一個單位是不是最小的獨立運用單位,要用擴展法判斷:如果能擴展,則不是最小的,是詞組;如果不能擴展,則是最小的,是詞。
擴展法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贁U展后語言單位的意義基本不變;
、跀U展后組合關系不變;
③一次擴展后,還可以繼續(xù)擴展。
□ 舉例說明語法構詞的類型。
答:語法構詞:用語法手段來構成新詞,是狹義的構詞法。
復合法:兩個詞根語素以句法關系為手段組合起來。
派生法:詞根上附著詞綴構成新詞。
轉化法:詞的結構不變而詞類功能發(fā)生變化的構詞方法。
縮略法:把詞組簡略成詞的方法。
第五章 語法
□ 談談你對形態(tài)的認識,你認為漢語有沒有語法范疇?同英語等語言比較,漢語的語法范疇有什么特點?
答:漢語的形態(tài)問題:
、傩螒B(tài)有廣狹義之分,狹義的形態(tài)指的是構形法,也叫構形形態(tài),即用一個詞的詞形變化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廣義的形態(tài)除了包括構形法外,還包括夠詞法,即在詞根的基礎上按一定規(guī)定創(chuàng)造新詞的方法。以上兩種又稱為內部形態(tài)。有人把詞序、語詞、輔助詞等稱為外部形態(tài)。即研究詞的語法范疇和語法形式中心形態(tài)。
、跐h語有廣義的形態(tài),即構詞法,漢語的構詞通?捎袕秃戏ā⑴缮、縮略法來構詞。
、蹪h語有豐富的外部形態(tài)。
漢語的語法范疇問題:
、僬Z法范疇是把同一性質的語法意義進一步綜合概括所形成的語法意義的類別,如詞形范疇與詞類范疇等。
、跐h語除了“體”外基本上沒有嚴格意義的語法范疇即詞形范疇,(有一些即使算,也必有條件。如“數(shù)”、“級”等),漢語有廣義的語法范疇,即詞類范疇。
、蹪h語語法范疇同印歐語比較,其特點是語法范疇沒有形態(tài)的標志,即沒有形式上的標志。
□ 語法的特點是什么?
答:語法一種語言詞法和句法的匯集,它包含詞的構詞、構形的規(guī)則和組詞成句的規(guī)則。語法具有如下特點:
、俪橄笮。語法是存在于數(shù)量巨大的詞和數(shù)量無限的短語和句子中的有限的抽象的結構規(guī)則。這些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存在于人們所說所寫的具體的話語中,內化于熟練地掌握該語言的人們的頭腦中。從大量的具體語言材料中可以把這些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抽象概括出來。語法研究不管具體的句子的意義,與反研究具體的詞、短語、句子表示各種語義關系的各種不同的結構模式。
、趯哟涡。短語、句子一層一層套起來組合而成的。詞與詞在一個層面組成一個簡單的短語,這個簡單短語又可以和另外的詞或者短語在另一個層面結合。
、圻f歸性。反復地使用構成句法關系的有限的幾種句法規(guī)則,不斷地進行同功能替換,以構成復雜的短語或句子。
④生成性。掌握了有限的語法規(guī)則可以生成出無限多的句子。生成句子根據(jù)句法結構的模式通過替換來生成無限多的句子,遵守復雜的語義制約規(guī)則。同時可以根據(jù)語法的遞歸性生成無限多的句子,或者把替換和低歸兩種手段結合起來生成出無限多的句子。
⑤穩(wěn)固性。語言的三大要素:語音、詞匯和語法中,語法變化起來是最緩慢的,語法是語言中最穩(wěn)固的部分。但語法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會發(fā)展變化,只是一種新的語法形式的出現(xiàn)一般來說比新詞和新的語音形式的出現(xiàn)要慢得多。
⑥民族性和地域性。語法的民族性體現(xiàn)在不同的民族語言在語法上會有一些差別。語法的地域性體現(xiàn)在:有的不同的語言由于處于同一區(qū)域,由于長期存在接觸關系,原來某些語法上的不同點會趨于相似或者相同,出現(xiàn)一些區(qū)域共同特征。有的同一語言的不同方言,由于相距較遠,處于不同的地域,或者是由于某些語法特征歷時演變的速度不一樣,或者有的方言受到其他民族語言語法的影響,語法上會有一些差別。
□ 轉換方法與傳統(tǒng)的層次分析有什么不同?它的優(yōu)點是什么?
答:①層次分析法是指從句法結構的外部形式特別是隱性形式入手,對句子的直接組成成分進行分析的方法。層次分析法著重分析句法的外部形式;重視層次性,一分為二,層層分析;能區(qū)分某些由層次不同引起的歧義。但對一些深層意義有歧義的句子不能分析。如:“雞不吃了”。
轉換分析法是指顯性形式即線條性的次序的轉化以及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之間即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時間的轉換。轉換分析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提示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的詞、表層與深層之間的轉換關系;對計算機運用有重要意義;可以區(qū)分由隱性意義不同而產(chǎn)生的歧義。
第六章 文字
□ 文字與一般符號有什么不同?
答:文字是標記語言的的書寫符號體系,標主憶的是具體的語言單位,而一般符號不管是否具有標準化的形體,都只能表達有限的意義,而不能標記語言單位。
□ 簡述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區(qū)別。
答:文字按照字符跟語言單位的語義還是語音相聯(lián)系來分類,各種文字可以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是通過象征性符號的組合表達詞或語素的意義,而不是標記它們聲音的一種的文字體系。表意文字的特點是字量大、筆畫復雜、字形有表示意義的結構成分。
表音文字是標記語言聲音的,利用一套字母來來標記語言中的音位或音節(jié)的文字體系,分為音節(jié)文字和音位文字兩種。
□ 指出下列語言的文字采用的是哪種字母?
英語 俄語 法語
德語 日語 朝鮮語
保加利亞語 波蘭語 羅馬尼亞語
意大利語 阿拉伯語 西班牙語
維吾爾語
答:采用拉丁字母的語言有:英語、法語、德語、波蘭語、羅馬尼亞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
采用斯拉夫字母的語言有:俄語、保加利亞語
采用阿拉伯字母的語言有:阿拉伯語、維吾爾語
采用諺文的有朝鮮語。
采用假名和漢字的是的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