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老師說七月半也叫“鬼節(jié)”、“中元節(jié)”,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墒俏液軕岩衫蠋煹脑,因為我家的中元節(jié)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jié)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么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為曾祖,稱爺爺為祖考,結尾為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為老孺人。
寫了包之后就是數(shù)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干凈,倒干凈香爐里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jié)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著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著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里念念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后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后點鞭炮。鞭炮點過后,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里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jié)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后,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面條,媽媽做的面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面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著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著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著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jié)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jié)才算是過去了。
【篇二】
大家知道嗎?在暑假里也有許多節(jié)日,如:七夕節(jié)、建黨節(jié)和中元節(jié),下面我就來介紹中元節(jié)要干什么、怎么由來的。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佛教成為盂蘭盆節(jié)。日期為農歷七月十五日,在江蘇,每逢中元節(jié)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征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為“度尾”。
在中元節(jié),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歷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這就是中元節(jié)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老師說七月半也叫“鬼節(jié)”、“中元節(jié)”,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墒俏液軕岩衫蠋煹脑,因為我家的中元節(jié)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jié)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么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為曾祖,稱爺爺為祖考,結尾為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為老孺人。
寫了包之后就是數(shù)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干凈,倒干凈香爐里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jié)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著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著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里念念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后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后點鞭炮。鞭炮點過后,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里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jié)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后,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面條,媽媽做的面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面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著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著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著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jié)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jié)才算是過去了。
【篇二】
大家知道嗎?在暑假里也有許多節(jié)日,如:七夕節(jié)、建黨節(jié)和中元節(jié),下面我就來介紹中元節(jié)要干什么、怎么由來的。
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佛教成為盂蘭盆節(jié)。日期為農歷七月十五日,在江蘇,每逢中元節(jié)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征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為“度尾”。
在中元節(jié),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歷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這就是中元節(jié)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