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qū):位于祖國的西南邊陲,擁有12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土地,邊界外與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緬甸等國接壤,內與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省(區(qū))相鄰。西藏現(xiàn)有人口256多萬,其中藏族占94.7%,其余是漢、門巴、珞巴、回、納西等民族。在西藏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自然風光宏偉壯麗,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民俗風情古樸濃郁,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旅游者。
拉薩及大昭寺:海拔 3650米的拉薩是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日照時間一年長達3000多小時,所以稱為“太陽城”、“日光城”是的佛教圣地。大昭寺就位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公元七世紀中葉,是藏王松贊干布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而修建的。這座建筑既保存了藏族傳統(tǒng)形式和特點,又融合了唐代建筑的獨特風格。寺內供奉有由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的銅像及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爾赤尊公主的塑像。寺門口的唐柳,相傳時文成公主所栽。樹下的《長慶舅甥會盟碑》上用藏漢兩種文字刻著公元821年唐與吐蕃會盟的盟約。它是歷藏漢民族建立親善關系的一個佐證。大昭寺現(xiàn)已整修的煥然一新,寺內大小佛像完好無損,寺外建筑金碧輝煌。
布達拉宮:興建于公元七世紀。宮堡聳立在拉薩河谷中心突起的紅山之上,殿宇輝煌,僧舍櫛比。布達拉宮由紅山南麓奠基,依山而起修至山頂。松贊干布時期修建的布達拉宮因遭雷擊而毀壞。現(xiàn)在的布達拉宮是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的其后的桑結嘉錯在原址上修建的。主樓高110米,共13層,僧舍一萬間。宮宇依山疊砌,巍峨聳峙,金頂輝煌,雄偉壯麗。它的建筑結構集中體現(xiàn)了藏族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和石木結構的民族風格。宮內的精致繪畫和雕塑,是藏族人民藝術天才的結晶,也是我國和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哲蚌寺:在拉薩西部約10公里的根培烏孜山的南山坳里有一片白色的建筑群,遠遠望去,好象堆積在山坳里的一堆雪白的大米,因而叫做哲蚌寺,藏語意為積米寺,是西藏佛教格魯派在拉薩三大寺院的首寺,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將政教合為一體,執(zhí)政以后,規(guī)定各寺常住寺廟喇嘛人數(shù)時,哲蚌寺定額7700人,實際上在哲蚌寺的鼎盛時期,住寺僧人多達一萬余人,成為西藏規(guī)模、僧人最多的寺院集團。哲蚌寺的建筑很多,主要的有甘丹頗章(宮殿)、錯欽大殿、四大扎倉(即學院)及其所屬康村等。各個建筑單位又自成體系,結構嚴謹。哲蚌寺的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坳里的一片漫坡地,逐屋上建,樓宇連接,規(guī)模宏大,宏偉壯麗。由大門到佛殿和主要經堂的外部又采用金頂、*、法幢等加以裝飾,使得建筑形體更加豐富多彩。
羅布林卡:藏語意為寶貝林園,建于十八世紀四十年代。全園占地36萬平方米,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guī)模,風景、古跡最多的園林。十八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這里還是一片野獸出沒,雜草叢生的荒地。后來,七世達賴喇嘛喜歡常在此地,所以當時清朝駐藏大臣便為其修建了一座鳥蕘頗章(涼亭宮)。公元1751年,七世達賴喇嘛在鳥蕘頗章東側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層宮殿……格桑頗章(賢劫宮),內設佛堂、臥室、閱覽室及護法神殿、集會殿等。布達拉宮作為東宮,而羅布林卡被歷代達賴喇嘛做為夏天避暑和接見西藏僧俗官員的地方。
白居寺:白居寺為喇嘛教噶舉派寺廟,有朗欽.惹丹貴桑帕巴創(chuàng)建于明永樂12年(公元1414年)。主寺共三層,主體建筑為錯欽大殿(集會殿),大殿正中掛滿了民國時期杭州都錦生制造的色彩織錦羅漢“唐卡”(卷軸畫),佛殿的正中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大殿二層的東西配殿,為聞名西藏的泥塑羅漢堂,供奉著文殊菩薩和泥塑羅漢共20余尊,形象生動逼真,造型神態(tài)各異,為明代泥塑羅漢的藝術珍品。
萬佛塔:矗立在白居寺旁的萬佛塔是馳名國內外藏區(qū)的佛塔。共九層,高達 32.5米,共有108個門,每層均有佛堂,供有佛像并繪滿了壁畫,據(jù)說統(tǒng)加起有10萬尊之多,故名。此塔為布頓大師設計,從明永樂12年(公元1414 年)開始修建,歷時10年才建成。塔身建筑也很特殊,五層以下平面呈四面八角,第六層呈圓形,四面有門,有象、獅、飛龍的浮雕門飾,雕塑異常精美。此塔為整個藏區(qū)現(xiàn)存的佛塔。
扎什倫布寺:位于后藏的日喀則市!霸矀惒肌辈卣Z即吉祥須彌之意。該寺依山而建,周長1.5公里,面積達20余萬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統(tǒng)12年(1447年),為歷代班禪大師的駐錫祖廟。
扎什倫布寺是最早的建筑為錯欽大殿,殿中有班禪大師講經時坐的寶座。此外,七世班禪大師丹白尼瑪(1782—1853年)時期修建的大強巴殿,為該寺最雄偉的建筑。殿高七層,共30米,殿內供奉的銅鍍金強巴佛(即彌勒佛)高達26.7米,佛像的肩上可放一張雙人床還綽綽有余。象這樣巨大的銅像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充分顯示了藏族匠人鑄銅技術的高超。
拉薩及大昭寺:海拔 3650米的拉薩是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日照時間一年長達3000多小時,所以稱為“太陽城”、“日光城”是的佛教圣地。大昭寺就位于古城中心。始建于公元七世紀中葉,是藏王松贊干布為迎接唐朝文成公主而修建的。這座建筑既保存了藏族傳統(tǒng)形式和特點,又融合了唐代建筑的獨特風格。寺內供奉有由文成公主入藏時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的銅像及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爾赤尊公主的塑像。寺門口的唐柳,相傳時文成公主所栽。樹下的《長慶舅甥會盟碑》上用藏漢兩種文字刻著公元821年唐與吐蕃會盟的盟約。它是歷藏漢民族建立親善關系的一個佐證。大昭寺現(xiàn)已整修的煥然一新,寺內大小佛像完好無損,寺外建筑金碧輝煌。
布達拉宮:興建于公元七世紀。宮堡聳立在拉薩河谷中心突起的紅山之上,殿宇輝煌,僧舍櫛比。布達拉宮由紅山南麓奠基,依山而起修至山頂。松贊干布時期修建的布達拉宮因遭雷擊而毀壞。現(xiàn)在的布達拉宮是十七世紀五世達賴喇嘛的其后的桑結嘉錯在原址上修建的。主樓高110米,共13層,僧舍一萬間。宮宇依山疊砌,巍峨聳峙,金頂輝煌,雄偉壯麗。它的建筑結構集中體現(xiàn)了藏族傳統(tǒng)的建筑形式和石木結構的民族風格。宮內的精致繪畫和雕塑,是藏族人民藝術天才的結晶,也是我國和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哲蚌寺:在拉薩西部約10公里的根培烏孜山的南山坳里有一片白色的建筑群,遠遠望去,好象堆積在山坳里的一堆雪白的大米,因而叫做哲蚌寺,藏語意為積米寺,是西藏佛教格魯派在拉薩三大寺院的首寺,至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十七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將政教合為一體,執(zhí)政以后,規(guī)定各寺常住寺廟喇嘛人數(shù)時,哲蚌寺定額7700人,實際上在哲蚌寺的鼎盛時期,住寺僧人多達一萬余人,成為西藏規(guī)模、僧人最多的寺院集團。哲蚌寺的建筑很多,主要的有甘丹頗章(宮殿)、錯欽大殿、四大扎倉(即學院)及其所屬康村等。各個建筑單位又自成體系,結構嚴謹。哲蚌寺的建筑巧妙地利用山坳里的一片漫坡地,逐屋上建,樓宇連接,規(guī)模宏大,宏偉壯麗。由大門到佛殿和主要經堂的外部又采用金頂、*、法幢等加以裝飾,使得建筑形體更加豐富多彩。
羅布林卡:藏語意為寶貝林園,建于十八世紀四十年代。全園占地36萬平方米,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guī)模,風景、古跡最多的園林。十八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這里還是一片野獸出沒,雜草叢生的荒地。后來,七世達賴喇嘛喜歡常在此地,所以當時清朝駐藏大臣便為其修建了一座鳥蕘頗章(涼亭宮)。公元1751年,七世達賴喇嘛在鳥蕘頗章東側又建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三層宮殿……格桑頗章(賢劫宮),內設佛堂、臥室、閱覽室及護法神殿、集會殿等。布達拉宮作為東宮,而羅布林卡被歷代達賴喇嘛做為夏天避暑和接見西藏僧俗官員的地方。
白居寺:白居寺為喇嘛教噶舉派寺廟,有朗欽.惹丹貴桑帕巴創(chuàng)建于明永樂12年(公元1414年)。主寺共三層,主體建筑為錯欽大殿(集會殿),大殿正中掛滿了民國時期杭州都錦生制造的色彩織錦羅漢“唐卡”(卷軸畫),佛殿的正中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大殿二層的東西配殿,為聞名西藏的泥塑羅漢堂,供奉著文殊菩薩和泥塑羅漢共20余尊,形象生動逼真,造型神態(tài)各異,為明代泥塑羅漢的藝術珍品。
萬佛塔:矗立在白居寺旁的萬佛塔是馳名國內外藏區(qū)的佛塔。共九層,高達 32.5米,共有108個門,每層均有佛堂,供有佛像并繪滿了壁畫,據(jù)說統(tǒng)加起有10萬尊之多,故名。此塔為布頓大師設計,從明永樂12年(公元1414 年)開始修建,歷時10年才建成。塔身建筑也很特殊,五層以下平面呈四面八角,第六層呈圓形,四面有門,有象、獅、飛龍的浮雕門飾,雕塑異常精美。此塔為整個藏區(qū)現(xiàn)存的佛塔。
扎什倫布寺:位于后藏的日喀則市!霸矀惒肌辈卣Z即吉祥須彌之意。該寺依山而建,周長1.5公里,面積達20余萬平方米。始建于明正統(tǒng)12年(1447年),為歷代班禪大師的駐錫祖廟。
扎什倫布寺是最早的建筑為錯欽大殿,殿中有班禪大師講經時坐的寶座。此外,七世班禪大師丹白尼瑪(1782—1853年)時期修建的大強巴殿,為該寺最雄偉的建筑。殿高七層,共30米,殿內供奉的銅鍍金強巴佛(即彌勒佛)高達26.7米,佛像的肩上可放一張雙人床還綽綽有余。象這樣巨大的銅像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充分顯示了藏族匠人鑄銅技術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