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第三章第三節(jié)群落的演替。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作業(yè)設計和說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節(jié)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分析群落的演替過程,引導學生比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群落的優(yōu)勢種、群落結構和類型等知識的理解,為以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穩(wěn)定性、多樣性作鋪墊。
2、 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jīng)驗、認識問題的層次、程度、學生發(fā)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維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舉例說出群落演替的類型。③舉例說出闡明群落演替的過程。④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能力目標: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②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全面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情感目標:①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認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②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3、 教學重點及難點
從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實際、理論層次、對學生的作用等方面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
重點和難點為:
重點:群落的演替過程
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鍛煉學生提煉重點內容進行匯報。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四章的前三節(jié)已經(jīng)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基礎知識,對種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群落演替的現(xiàn)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jīng)歷的簡單性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性,學生對群落演替現(xiàn)象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感性認識上,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
2、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盡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性學習,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tài)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與相互作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并將本節(jié)課的新知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我采用的教法是①參與式教學法(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多媒體課件)、②演示法(各種圖片、視頻)、③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閱讀參考書)、④談話法。
三、說學法
1、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
第一小組收集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第二小組在校園內觀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圍
雜草的分布特點及原因。第三小組收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情況;第四小組收集我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的情況。充分體現(xiàn)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2、學生課前依據(jù)學案自主預習
3、聯(lián)系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動機
利用課本78頁的“問題探討”,多媒體課件展示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前和后及變化的圖片。然后設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這一地區(qū)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引出課題“第4節(jié) 群落的演替”(板書)
(二)新課教學
1、例舉群落演替的過程,歸納演替的類型
過渡:光*的巖石上是如何長出森林的呢?
(1)*巖上的演替過程: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78-79圖4-14“發(fā)生在*巖上的演替” 的過程圖片。
然后學生板書*巖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
其次學生回答學案上的問題:①光*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么苔蘚能夠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階段,還能否找到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嗎?取代的含義是什么?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多媒體投影展示相應圖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巖上的演替過程師生共同歸納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關規(guī)律
學生回答問題④⑤【視頻】:④在此演替過程中,土壤怎么變化?特別是植物的變化有怎樣
的特點?⑤在此演替過程中,群落的豐富度、空間結構和抵御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有什么變化? 通過學生的回答,師生共同總結群落演替的有關規(guī)律:①群落演替是有順序的過程,是有規(guī)律地向一定方向發(fā)展,因而是能預見的;②雖然演替受物理環(huán)境所制約,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為后期物種的入侵與繁榮準備了條件;③演替的后階段是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往往生物量大,種間關系緊密。
(4)與導入呼應: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后,這一地區(qū)還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新獲得的知識,層層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 過渡:演替只能從*巖開始嗎?
(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80頁圖4-1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過程圖片并思考:所有棄耕農田都能演替成樹林嗎?
學生板書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并回答問題。(6)演替的類型
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展示“發(fā)生在*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兩者的不同點。并思考為什么這兩個演替過程的起點不相同呢?師生共同歸納:群落演替的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類依據(jù)。并展示相應圖片。
(7)第一小組同學匯報,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視頻】。
教師總結:在這個演替的漫長過程中,不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可成為引起演替的重要條件。說明群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生命系統(tǒng)。它時時刻刻都發(fā)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總是向著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的方向進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過渡: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還有人類的活動。你了解的有哪些人類的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呢?
2、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魯迅先生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钡诙〗M的同學匯報校園內小路周圍雜草的觀察結果【視頻】。
(2)教師: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活動使物種的遷移也越來越頻繁。①第三小組展示相應信息【視頻】。學生思考:從資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來物種入侵后,增長有什么特點?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嗎?
②教師出示圖片,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其他負面影響。
③人類的活動都是破壞現(xiàn)有的各種生物群落的嗎?——視頻展示寧夏治理沙漠情況【視頻】。 師生共同總結: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圖片資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現(xiàn)象的能力
過渡:以前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不惜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帶來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我們如何解決呢?
3、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第四小組匯報我國有關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情況【視頻】。
從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總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在我們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為我們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把新知識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能直觀形象地體現(xiàn)知識結構、突出重點難點、利于鞏固新知識。
六、說作業(yè)設計
1、 課本P80練習——常規(guī)作業(yè),主要為鞏固和落實認知目標服務。
2、 活動與探究:以“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為題,寫一篇科普文章!_放性作業(yè),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相互合作,通過自主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經(jīng)共享,共同整理、歸納、分類,得到一種比較完整的答案。
七、說教學反思
1、本節(jié)教學過程主要重視運用“動態(tài)發(fā)展觀”來組織實施教學,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tài)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
2.從學生的講述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說出主要內容,但是膽量不足,表達能力不強,邏輯思維不夠嚴密。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更加重視這些方面的教育,并給與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鍛煉這些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大膽的去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素質的教育。
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作業(yè)設計和說教學反思七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
《群落的演替》是第三章第三節(jié)內容,是學生在前面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分析群落的演替過程,引導學生比較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不同。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群落的優(yōu)勢種、群落結構和類型等知識的理解,為以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穩(wěn)定性、多樣性作鋪墊。
2、 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jīng)驗、認識問題的層次、程度、學生發(fā)展
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維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①描述群落演替的概念。②舉例說出群落演替的類型。③舉例說出闡明群落演替的過程。④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能力目標: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②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全面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情感目標:①關注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認同我國實行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退牧還草的政策。②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3、 教學重點及難點
從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實際、理論層次、對學生的作用等方面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
重點和難點為:
重點:群落的演替過程
難點:群落的演替過程;鍛煉學生提煉重點內容進行匯報。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四章的前三節(jié)已經(jīng)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的相關基礎知識,對種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群落演替的現(xiàn)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經(jīng)歷的簡單性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性,學生對群落演替現(xiàn)象還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統(tǒng)的感性認識上,沒有建立起概念與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
2、教學方法
在教學中盡可能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fā),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性學習,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tài)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始終圍繞著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與相互作用,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并將本節(jié)課的新知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我采用的教法是①參與式教學法(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教師和學生一起制作多媒體課件)、②演示法(各種圖片、視頻)、③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自學教材、閱讀參考書)、④談話法。
三、說學法
1、學生課前自主收集并整理相關資料
第一小組收集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第二小組在校園內觀察被人踩踏成的小路周圍
雜草的分布特點及原因。第三小組收集我國外來入侵物種入侵情況;第四小組收集我國實行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工程的情況。充分體現(xiàn)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2、學生課前依據(jù)學案自主預習
3、聯(lián)系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比較、歸納和總結。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習動機
利用課本78頁的“問題探討”,多媒體課件展示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前和后及變化的圖片。然后設疑:①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②這一地區(qū)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引出課題“第4節(jié) 群落的演替”(板書)
(二)新課教學
1、例舉群落演替的過程,歸納演替的類型
過渡:光*的巖石上是如何長出森林的呢?
(1)*巖上的演替過程: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78-79圖4-14“發(fā)生在*巖上的演替” 的過程圖片。
然后學生板書*巖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
其次學生回答學案上的問題:①光*的巖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為什么不是苔蘚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②地衣階段為苔蘚的生長提供了怎樣的基礎?為什么苔蘚能夠取代地衣?③在森林階段,還能否找到地衣、苔蘚、草本、灌木嗎?取代的含義是什么?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多媒體投影展示相應圖片。
(2)建立演替的概念,由*巖上的演替過程師生共同歸納概念。
(3)揭示群落演替的有關規(guī)律
學生回答問題④⑤【視頻】:④在此演替過程中,土壤怎么變化?特別是植物的變化有怎樣
的特點?⑤在此演替過程中,群落的豐富度、空間結構和抵御環(huán)境變化的能力有什么變化? 通過學生的回答,師生共同總結群落演替的有關規(guī)律:①群落演替是有順序的過程,是有規(guī)律地向一定方向發(fā)展,因而是能預見的;②雖然演替受物理環(huán)境所制約,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所控制的,演替前期為后期物種的入侵與繁榮準備了條件;③演替的后階段是穩(wěn)定的系統(tǒng),往往生物量大,種間關系緊密。
(4)與導入呼應:喀拉喀托火山爆發(fā)后,這一地區(qū)還有可能恢復原來群落的結構嗎?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新獲得的知識,層層深入地分析解決問題。 過渡:演替只能從*巖開始嗎?
(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學生再次閱讀課本80頁圖4-15“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過程圖片并思考:所有棄耕農田都能演替成樹林嗎?
學生板書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幾個階段并回答問題。(6)演替的類型
教師用多媒體投影展示“發(fā)生在*巖上的演替”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的過程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并比較兩者的不同點。并思考為什么這兩個演替過程的起點不相同呢?師生共同歸納:群落演替的類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概念及分類依據(jù)。并展示相應圖片。
(7)第一小組同學匯報,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視頻】。
教師總結:在這個演替的漫長過程中,不論是內因還是外因都可成為引起演替的重要條件。說明群落是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的生命系統(tǒng)。它時時刻刻都發(fā)生著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總是向著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的方向進行。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過渡:影響群落演替的內外因素中不可忽略的還有人類的活動。你了解的有哪些人類的活動會影響群落的演替呢?
2、 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1)教師出示圖片,引出魯迅先生的話:“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钡诙〗M的同學匯報校園內小路周圍雜草的觀察結果【視頻】。
(2)教師: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人類有意或無意的活動使物種的遷移也越來越頻繁。①第三小組展示相應信息【視頻】。學生思考:從資料的描述中,你知道外來物種入侵后,增長有什么特點?會造成怎樣的危害嗎?
②教師出示圖片,了解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其他負面影響。
③人類的活動都是破壞現(xiàn)有的各種生物群落的嗎?——視頻展示寧夏治理沙漠情況【視頻】。 師生共同總結: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人類活動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的,可以對生物之間、人類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關系。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圖片資料的能力,及利用生物學知識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現(xiàn)象的能力
過渡:以前為了擴大耕地面積,不惜毀林開荒、圍湖造田。帶來的后果就是大量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我們如何解決呢?
3、 退耕還林、還草、還湖
第四小組匯報我國有關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情況【視頻】。
從退耕還林、還草、還湖這件事上,你得到了哪些啟發(fā)?
總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在我們的努力下,地球一定能為我們人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把新知識內化為學生生活行為中的具體行動。
五、說板書設計
這樣設計能直觀形象地體現(xiàn)知識結構、突出重點難點、利于鞏固新知識。
六、說作業(yè)設計
1、 課本P80練習——常規(guī)作業(yè),主要為鞏固和落實認知目標服務。
2、 活動與探究:以“警惕外來物種入侵”為題,寫一篇科普文章!_放性作業(yè),學生在自主完成任務的同時,可以相互合作,通過自主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經(jīng)共享,共同整理、歸納、分類,得到一種比較完整的答案。
七、說教學反思
1、本節(jié)教學過程主要重視運用“動態(tài)發(fā)展觀”來組織實施教學,用歷史性的眼光從縱向進行尋蹤,綜合利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具動態(tài)地展示群落演替的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過程及本質。
2.從學生的講述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能按照提示大概說出主要內容,但是膽量不足,表達能力不強,邏輯思維不夠嚴密。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會更加重視這些方面的教育,并給與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鍛煉這些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大膽的去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學生素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