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這是一個所有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也是一個日益突出的社會問題。打開網(wǎng)站,輸入“校園霸凌”幾個字,一大波視頻浮現(xiàn)在眼前:圍毆打罵、狂扇耳光、強吞*物……每一段視頻都觸目驚心。
據(jù)統(tǒng)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霸凌事件共43起。發(fā)生地既有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也有欠發(fā)達的青海、廣西、云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都有發(fā)生。 據(jù)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則顯示,49%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近年來,性質惡劣的校園霸凌事件頻繁在網(wǎng)絡上曝光,如何制止校園霸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與預防校園霸凌。
什么是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多發(fā)生在中小學。比如:對受害者的直接攻擊,包括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等等。欺負同學會對同學造成心理陰影,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fā)展。
校園霸凌通常都是重復發(fā)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fā)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是集體欺負一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fā)欺凌者。
校園霸凌也不僅僅包括肉體上的折磨,還包括了區(qū)別對待的軟暴力。比如:給同學取侮辱性外號與喝罵、傳播關于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等等。較之前者,軟暴力對孩子自尊心和性格的傷害會更大。
校園霸凌產生的原因
學校本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當種種霸凌行為不斷傷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沖擊社會的道德底線之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變得暴戾?
在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為然。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專修學院發(fā)生了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兩名女生遭到多名女同學毆打,導致嘴角撕裂、身體多處受傷。而更令人震驚的是,事發(fā)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發(fā)布警車和警察照片,并配發(fā)“已經對警車免疫”、“這次幾日游?”等調侃性的文字。
有些孩子“天真地”認為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有些孩子想當然地把暴力當作一個“引起關注”或是“樹立威風”的方式……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fā)育不完全,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是常見的現(xiàn)象,這也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多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則是青少年對施暴行為的認知出現(xiàn)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現(xiàn)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包括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園霸凌的根在家庭:“我們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許多施暴的孩子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優(yōu)越,認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長都可以擺平;或是家境惡劣,自己也有過被父母暴力對待的經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講程序規(guī)則、處理問題簡單粗暴、缺乏溝通,諸如此類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成為校園霸凌滋生的土壤。
比如電影電視劇中出現(xiàn)的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情節(jié),網(wǎng)絡游戲里大量的打斗、殺人的情境,這些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免疫“。換言之,當孩子接受了、習慣了暴力的環(huán)境,暴力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一旦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了矛盾,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將暴力行為應用到現(xiàn)實當中。畢竟青少年心智發(fā)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混亂。
校園霸凌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危害
校園霸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會留下很深的烙印。這種不良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受害者身上,也給施暴者的心靈成長和社會前途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對于施暴者而言:
給他人帶來傷害,要承擔治療甚至賠償費用,要受到學校老師的嚴肅批評教育,甚至無法繼續(xù)完成學業(yè),他們的行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那些常在中小學打架,特別是加入到暴力幫派的學生,很多最終都走上了犯罪道路。
對于受害者而言:
帶來肉體損傷甚至殘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氣;心靈的陰影和傷害會一直跟隨他們,導致厭學甚至輟學。
如何讓孩子遠離校園霸凌,保護自己
1.不能“怕”字當頭
在遇到勒索、敲詐和毆打時不要害怕,要敢于抗爭,勇敢說“不”。因為這些攔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齡,他們所實行的第一次攔截往往都是一種試探。如果此時在心理上就被對方所壓倒,任其欺壓,那么這樣的第一次妥協(xié)其實就縱容、鼓勵了攔截者,會帶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園暴力的第一要訣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發(fā)對方暴力升級,導致眼前吃虧。
2.要及時報告
勒索、敲詐經常是同暴力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與之抗爭,但不意味著逞一時之勇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遭受霸凌后要及時向學校、家長報告。無論對方是否得逞,不要因害怕而忍氣吞聲,這會在無形中助長對方的氣焰,使得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這樣往往會導致新的勒索、敲詐和毆打事件的發(fā)生。
3.要搞好人際關系,慎重擇友
要對孩子的交友選擇進行灌輸和教育,多交“益友”,不交“損友”。一個有廣泛、良好人際關系的學生,不容易成為勒索、敲詐和毆打的對象。對已經受到暴力侵害的學生要多安慰,但不應鼓動或煽動其找人來報復,以免引起更大的爭端。
4.家長和學校都應言傳身教
家長和老師對待問題都不應該用暴力解決,而是應以建設性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對施暴學生不要一味批判、恐嚇、全盤否認,而是要幫助他們看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理解他們施暴行為的前因后果,讓他們敢于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并學習用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式實現(xiàn)合理的目標,以此方能懲教結合,立德樹人。
據(jù)統(tǒng)計,2014年至2015年,媒體曝光的校園霸凌事件共43起。發(fā)生地既有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也有欠發(fā)達的青海、廣西、云南,從東北遼寧到南端省份海南都有發(fā)生。 據(jù)浙江大學《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調查則顯示,49%的同學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近年來,性質惡劣的校園霸凌事件頻繁在網(wǎng)絡上曝光,如何制止校園霸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
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如何面對與預防校園霸凌。
什么是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的行為,多發(fā)生在中小學。比如:對受害者的直接攻擊,包括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敲詐、強索金錢或物品等等。欺負同學會對同學造成心理陰影,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fā)展。
校園霸凌通常都是重復發(fā)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fā)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是集體欺負一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fā)欺凌者。
校園霸凌也不僅僅包括肉體上的折磨,還包括了區(qū)別對待的軟暴力。比如:給同學取侮辱性外號與喝罵、傳播關于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等等。較之前者,軟暴力對孩子自尊心和性格的傷害會更大。
校園霸凌產生的原因
學校本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但是當種種霸凌行為不斷傷害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沖擊社會的道德底線之時,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變得暴戾?
在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為然。前不久,北京航空旅游專修學院發(fā)生了一起校園暴力事件。兩名女生遭到多名女同學毆打,導致嘴角撕裂、身體多處受傷。而更令人震驚的是,事發(fā)后,打人女生竟在微信朋友圈公然發(fā)布警車和警察照片,并配發(fā)“已經對警車免疫”、“這次幾日游?”等調侃性的文字。
有些孩子“天真地”認為暴力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有些孩子想當然地把暴力當作一個“引起關注”或是“樹立威風”的方式……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折射出的是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fā)育不完全,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調節(jié)能力差是常見的現(xiàn)象,這也是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多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則是青少年對施暴行為的認知出現(xiàn)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現(xiàn)與其所處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包括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調查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校園霸凌的根在家庭:“我們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許多施暴的孩子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優(yōu)越,認為不管出了什么事,家長都可以擺平;或是家境惡劣,自己也有過被父母暴力對待的經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模仿。”
做事不講程序規(guī)則、處理問題簡單粗暴、缺乏溝通,諸如此類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成為校園霸凌滋生的土壤。
比如電影電視劇中出現(xiàn)的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情節(jié),網(wǎng)絡游戲里大量的打斗、殺人的情境,這些都會讓孩子形成一種“心理免疫“。換言之,當孩子接受了、習慣了暴力的環(huán)境,暴力對他們而言就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一旦現(xiàn)實生活中出現(xiàn)了矛盾,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將暴力行為應用到現(xiàn)實當中。畢竟青少年心智發(fā)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混亂。
校園霸凌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危害
校園霸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會留下很深的烙印。這種不良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受害者身上,也給施暴者的心靈成長和社會前途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對于施暴者而言:
給他人帶來傷害,要承擔治療甚至賠償費用,要受到學校老師的嚴肅批評教育,甚至無法繼續(xù)完成學業(yè),他們的行為很難獲得社會(主要是學校和家庭)的認可,那些常在中小學打架,特別是加入到暴力幫派的學生,很多最終都走上了犯罪道路。
對于受害者而言:
帶來肉體損傷甚至殘疾;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氣;心靈的陰影和傷害會一直跟隨他們,導致厭學甚至輟學。
如何讓孩子遠離校園霸凌,保護自己
1.不能“怕”字當頭
在遇到勒索、敲詐和毆打時不要害怕,要敢于抗爭,勇敢說“不”。因為這些攔截的不良少年大多和受害者同齡,他們所實行的第一次攔截往往都是一種試探。如果此時在心理上就被對方所壓倒,任其欺壓,那么這樣的第一次妥協(xié)其實就縱容、鼓勵了攔截者,會帶來更不良的后果。因而,有效防范校園暴力的第一要訣就是“不怕”。但是要注意避免激發(fā)對方暴力升級,導致眼前吃虧。
2.要及時報告
勒索、敲詐經常是同暴力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提倡在“不怕”的前提下與之抗爭,但不意味著逞一時之勇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在遭受霸凌后要及時向學校、家長報告。無論對方是否得逞,不要因害怕而忍氣吞聲,這會在無形中助長對方的氣焰,使得對方以為你軟弱可欺,這樣往往會導致新的勒索、敲詐和毆打事件的發(fā)生。
3.要搞好人際關系,慎重擇友
要對孩子的交友選擇進行灌輸和教育,多交“益友”,不交“損友”。一個有廣泛、良好人際關系的學生,不容易成為勒索、敲詐和毆打的對象。對已經受到暴力侵害的學生要多安慰,但不應鼓動或煽動其找人來報復,以免引起更大的爭端。
4.家長和學校都應言傳身教
家長和老師對待問題都不應該用暴力解決,而是應以建設性的方式與孩子溝通。對施暴學生不要一味批判、恐嚇、全盤否認,而是要幫助他們看到自身行為的不合理之處,理解他們施暴行為的前因后果,讓他們敢于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并學習用更加健康積極的方式實現(xiàn)合理的目標,以此方能懲教結合,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