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15年11月30日
B.2015年12月31日
C.2016年1月31日
D.2016年3月1日
【答案】B
【解析】雖然作為合并對價增發(fā)的股票在2016年3月1日才辦理了股權登記手續(xù),但由于企業(yè)合并交易在2015年12月31日已經完成所有的實質性審批程序,且A公司已經實質上取得了對C公司的控制權,可以合理判斷購買日為2015年12月31日。
2、2015年11月,甲公司與丙公司簽訂合同,約定甲公司應于2016年4月將生產的B產品銷售給丙公司。B產品的合同價格為80萬元。如甲公司單方面撤銷合同,將支付的違約金為合同價的30%。由于2015年年末原材料市場價格大幅度上升等因素,使得B產品成本超過合同價格,至2015年年末B產品均已完工并驗收入庫,B產品成本為100萬元。至2015年年末B產品市場價格上升,B產品公允價值為150萬元。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下列關于甲公司與丙公司簽訂的B產品銷售合同會計處理的表述中,正確的是( )。
A.確認存貨跌價準備20萬元
B.確認存貨跌價準備24萬元
C.確認預計負債24萬元
D.確認預計負債4萬元
【答案】C
【解析】①執(zhí)行合同的損失=100-80=20(萬元);②不執(zhí)行合同的損失(違約金)=80×30%=24(萬元),不執(zhí)行合同按照市場公允價值150萬元銷售,產生利潤=150-100=50(萬元),不執(zhí)行合同的凈收益為26萬元;③選擇不執(zhí)行合同,因此,需要確認預計負債24萬元。
3、甲公司2013年12月1日購入的一項固定資產,原價為10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均與稅法規(guī)定相同),會計處理時按照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稅法規(guī)定該類由于技術進步更新?lián)Q代較快的固定資產采用加速折舊法計提的折舊可予稅前扣除,甲公司在計稅時采用雙倍余額遞減法計提折舊。2015年年末甲公司對該項固定資產計提了40萬元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并保持不變。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等因素,甲公司對該項固定資產2015年度所得稅會計處理正確的是( )。
A.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30萬元
B.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5萬元
C.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30萬元
D.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5萬元
【答案】B
【解析】2014年年末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1000-1000/10=900(萬元).計稅基礎=1000-1000×2÷10=1000-200=800(萬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900-800=100(萬元),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100×25%=25(萬元);2015年年末該項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1000-1000/10×2-40=760(萬元),計稅基礎=(1000-200)-(1000-200)×2÷10=640(萬元),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760-640=120(萬元),則2015年年末遞延所得稅負債余額=120×25%=30(萬元),2015年年末應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30-25=5(萬元)。
4、下列會計基本假設中,導致權責發(fā)生制會計基礎的產生,以及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運用的基本假設是( )。
A.會計主體
B.持續(xù)經營
C.會計分期
D.貨幣計量
【答案】C
【解析】由于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后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出現(xiàn)了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5、某企業(yè)于2016年1月1日用專門借款開工建造一項固定資產,2016年12月31日該固定資產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該企業(yè)為建造該固定資產除占用專門借款2000萬元外,另占用兩筆一般借款:第一筆為2016年1月1日借入的800萬元,借款年利率為8%,期限為2年;第二筆為2016年7月1日借人的500萬元,借款年利率為6%,期限為3年;該企業(yè)2016年為購建固定資產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資本化率為( )。
A.7.00%
B.7.52%
C.6.80%
D.6.89%
【答案】B
【解析】一般借款資本化率=(800×8%×12/12+500×6%×6/12)/(800x12/12+500×6/12) ×1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