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孔子
D.昆體良
2、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 )
A.德育
B.智育
C.創(chuàng)新教育
D.全面發(fā)展教育
3、《學記》中提出“學不躐等,不陵節(jié)而施”,是指教學中要貫徹( )
A.循序漸進的原則
B.因材施教的原則
C.
4、學生的性別、家庭環(huán)境、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差異,所造成的不同個性方面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勞動的( )
A.創(chuàng)造性
B.復雜性
C.群體和個性的統(tǒng)一性
D.示范性
5、課程計劃的核心問題是( )
A.開設哪些學科
B.各學科開設的順序
C.各學科的教學時間
D.各學科的教學方法
6、某學生決心改掉日常遲到的習慣,單到了冬天,還是經常遲到,針對該學生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其( )
A.道德認識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為
7、為防止考試焦慮癥發(fā)生,學校設計人員提前對學生進行集體指導,建設自我放松以解釋緊張的方法屬于( )
A.早起干預
B.缺陷矯正
C.發(fā)展指導
D.問題預防
8、人的身心發(fā)展是在( )過程中實現(xiàn)的
A. 機體正常發(fā)育
B.社會實踐
C.認知能力發(fā)展
D.思想品德升華
9、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一種( )
A.認知過程
B.教師教的過程
C.學生學的過程
D.雙邊活動
10、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 )
A.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科學技術
D.文化
11、關于講授法的論述正確的是( )
A.可分為講解、講述、演講三個方式
B.講授內容要有科學性思想性
C.注意啟發(fā)
D.將就語言藝術
E.是注入式的教學方法12、班級目標設立的主要依據是( )
A.教育目的
B.學校培養(yǎng)目標
C.學生個性特長
D.班級群體實現(xiàn)發(fā)展水平
E.班主任的授課方式
13、學生中心取向的教學模式有( )
A.發(fā)現(xiàn)學習
B.接受學習
C.探究性學習
D.個別性學習
E.自主性學習
14、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要通過( )實現(xiàn)
A.教育促進勞動生產和再生產
B.教育促進社會變革
C.教育促進科學知識的生產
D.教育對文化的延續(xù)
E.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修養(yǎng)
15、聯(lián)合國教科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21世紀的教育支柱為
A.學會認知
B.學會做事
C.學會感知
D.學會合作
E.學會生存
19、闡述新時期師生關系的特點
(1)尊師愛生
(2)民主平等
(3)教學相長
(4)心理相容
20、德育過程中貫徹因材施教原則的要素有哪些
(1)要堅持課程計劃和學科課程標準的統(tǒng)一要求
(2)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fā)進行教學
(3)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
21、小王、小李工作一年的青年教師,兩人工作很努力。也有困惑。小王“為上好課學了很多新課改知識意識到要關注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特別注重調動課堂氣氛,以學生發(fā)言表演為主,上課熱鬧、學生活躍,可聽課老師說我課缺乏程序只重形式。難道一堂課熱熱鬧鬧不好嗎?
小李說:為上好課專門賣了特級教師教學錄像。細心模仿每個環(huán)節(jié),上課幾乎就是把錄像中教學模式復制到我課堂上,可為何同樣的上課方式我的課效果就不好呢
1、從新教師專業(yè)成長角度指出小王、小李教學中各有什么問題
2、請評價一堂好咳得標準角度對他們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
1、教師成長三個階段:關注生存 關注情境 關注學生
小王:關注生存
小李:關注情境
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2、(1)目的明確:意識目標制定得當。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二是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目的來進行。
(2)內容正確: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當:指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4)結構合理:要有嚴密的計劃性和組織性。是指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進行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過渡自然,課堂秩序良好。
(5)語言藝術:講普通話,要清楚,注意抑揚頓挫等。
(6)氣氛熱烈:指課應該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注意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動腦、動手、洞口,課堂內充滿民主的氣氛,星城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7)板書有序:形式上字跡規(guī)范、清楚、位置適宜;內容上重點突出,條理清晰。
(8)態(tài)度從容:充滿自信,適當應用肢體語言。
24、心智技能形成中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不出聲的外部外部言語階段和內部言語階段可以合稱為
A.原型定向
B.原型模仿
C.原型操作
D.原型內化
25、學生在記圓周率3.14159時,用山巔—寺—壺酒”來記,這是利用
A.復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調節(jié)策略
28、新教師更多關注課堂中發(fā)生的細節(jié),專家型教師很少談論課堂管理問題和自己教學是否成功這是反應二者在()方面的差異
A.課時計劃
B.教學過程
C.課后評價
D.教學策略
29、將原有認知經驗應用于新情境中時,需調整原有經驗,形成一種能包容新舊經驗的更高一級的認知結構,這樣方式稱為
A.順應性遷移
B.通化性遷移
C.垂直型遷移
D.一般性遷移
30、心里輔導的目標有兩個,一是學會調適,二是
A.行為矯正
B.學會適應
C.尋求發(fā)展
D.克服障礙
31.從完整的問題解決過程來看()是其首要環(huán)節(jié)
A.提出假設
B.發(fā)現(xiàn)問題
C.理解問題
D.檢驗加上黑色
32、影響人格發(fā)展的社會因素有
A.家庭教養(yǎng)模式
B.學校教育
C.同輩群體
D.個人努力
E.遺傳
33、合作教學在設計與實施上必須具備的特征有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
C.各自盡力
D.社會互動
E.團體歷程
34、下列選項中,屬于組織策略的是
A.畫線
B.記筆記
C.列提綱 D.畫關系圖
E.位置記憶術
35、影響態(tài)度與品德形成的內部條件是
A.同伴群體
B.認知失調
C.態(tài)度定勢
D.道德認知
E.社會風氣
36-48無
49、Excel是()系列辦公軟件中的店子表格軟件。 A.Baidu
B.google
C.office
D.Flash
50.在編寫教案時,教師要充分注意選用真實可靠的案例才能保證較好的教學效果,這遵循的是()遠離
A.共同經驗
B.小代價律
C.重復作用
D.信息來源
51.教學中所謂的()具備兩個基本特征,問題的目標很明確和解決方法是確定的
A.結構不良的問題
B.結構良好的問題
C.復雜的問題
D.決策問題
52.教學測驗后,為比較兩個班級學生的分化成都,主要利用()進行平息、
A.中位數
B.平均數
C.標準差
D.極差
53.按照系統(tǒng)論的觀點,教學目標hi奧是一個系統(tǒng),它是由教學目的決定,包括() 三個層次。
A.知識目標
B.課程目標
C.單元目標
D.課時目標
E.技能目標
54.教學設計的特點( )
A.運用系統(tǒng)的觀點和方法
B.強調建立可操作的具體教學目標
C.強調對教學對象的分析
D.注意教學效果評價及反饋
55、戴爾經驗處于中層觀察經驗具有的特點是()
A.比上層媒體傳遞的經驗抽象
B.比下層媒體傳遞的經驗抽象
C.講的是要求學習后的勤學
D.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E.提出了教學媒體的優(yōu)勢和不足
56.學生的學習活動,往往要借助于信息工具來完成,根據對學習者學習的提供支持的差異。這些工具可劃分為()三類
A.效能
B.課件
C.認知
D.交流
E.
57、按教學階段劃分,教學評價可分為()
A.表現(xiàn)性評價
B.診斷性評價
C.形成性評價
D.資源性評價
E.總結性評價
58、簡述編寫學習目標hi奧的基本要素(ABCD模式)?
在教學設計的實踐過程中,教育研究者把不hi安歇教學目標的基本要素簡稱為ABCD模式
A—對象(audience):闡明教學對象
B—行為(behavior):說明通過學習以后,學習者應能做什么(行為的變化)。
C—條件(condition):說明上述行為在什么條件下產生。 D—標準(degree):規(guī)定達到上述行為的低標準(即達到所要求行為的程度)。
59、簡述認知結構變量的內容。
奧蘇貝爾提出了三個主要的影響有意義學習和歉意的認知結構變量: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wěn)定性。
1、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是指學習新知識時,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是否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
即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是否具有用來與新知識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適當觀念。
2、新的學習任務與原有觀念系統(tǒng)可以辨別的程度,是影響有意義學習和遷移的另一個重要的認知結構變量。
3、原有的起固定作用觀念的穩(wěn)定性,是指學習新知識時,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鞏固成都。其鞏固程度越強,越有助于學習遷移。
60、簡述掌握學習模式中矯正教學的含義
在掌握學習中,經過形成性測驗,如果50%以上學生掌握某些學習內容有困難,教師就重新進行經過改進的再次教學。如果只有部分學生未掌握。矯正工作可以安排在課外進行。也可以部分或全部占用課堂教學時間。
61、簡述新課程評價理念的主要觀點
(1)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2)建立促進學生全名發(fā)展的體系
(3)建立和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評價體系
62、請選擇你所熟悉的學段(小學或者初中)某一學科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基于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有電子版、投影儀、個人電腦、實物投影、音響設備等)的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方案,具體要求如下
進行學習者特征的分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進行學習內容的分析(單元 課時)
說明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三維目標)
列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列出本節(jié)課用多媒體課件使用目標及作用
說明教學重難點的解決策略
規(guī)劃處關于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的形成性評價方案(提問 隨堂測驗)
畫出教學過程展開的流程圖
簡單介紹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歷年(新課改 學習方式 評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