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方法:
①弄清題意,分清已知條件和問題;②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③列出算式或方程,進行計算或解方程;④檢驗,并寫出答案。
例題:某工廠,原計劃12天裝訂21600本練習本,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裝訂360本。實際完成生產(chǎn)任務用多少天?
1、弄清題意,分清已知條件和問題:
已知條件:①裝訂21600本;②原計劃12天完成;③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裝訂360本; 問題:實際完成生產(chǎn)任務用多少天?
2、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①實際用的天數(shù)=要裝訂的練習本總數(shù)÷實際每天裝訂數(shù)
②實際每天裝訂數(shù)=原計劃每天裝訂練習本數(shù)+360
③原計劃每天裝訂練習本數(shù)=要裝訂的練習本總數(shù)÷原計劃用的天數(shù)
3、解答:
分步列式:①21600÷12=1800(本)②1800+360=2160(本)③21600÷2160=10(天)綜合算式:21600÷(21600÷12+360)=10(天)
4、檢驗,并寫出答案:
檢驗時,可以把計算結果作為已知條件,按照題里的數(shù)量關系,經(jīng)過計算與其他已知條件一致。(對于復合應用題,也可以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進行計算,從而達到檢驗的目的。) ①21600÷10=2160(本) ②21600÷12=1800(本) ③2160-1800=360(本)得數(shù)與已知條件相符,所以解答是正確的。
答:實際完成任務用10天。(說明:檢驗一般口頭進行,或在演草紙上進行,只要養(yǎng)成檢驗的習慣,就能判斷你解答的對錯。一是檢驗你計算是否正確,二是看思路、列式以及數(shù)值是否正確,從而有針對性的改正錯誤。)
點評:有許多應用題可以通過學具操作,幫助我們弄清題時數(shù)量間的關系,可以列表格(如簡單推理問題)、畫線段圖(如行程問題)、演示,這樣更具體形象,表達清晰。
在行車、行船、行走時,按照速度、時間和距離之間的相依關系,已知其中的兩個量,要求第三個量,這類應用題,叫做行程應用題。也叫行程問題。
行程應用題的解題關鍵是掌握速度、時間、距離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距離=速度×時間 速度=距離÷時間 時間=距離÷速度
按運動方向,行程問題可以分成三類:
1、 相向運動問題(相遇問題)
2、 同向運動問題(追及問題)
3、 背向運動問題(相離問題)
1、 相向運動問題
相向運動問題(相遇問題),是指地點不同、方向相對所形成的一種行程問題。兩個運動物體由于相向運動而相遇。
解答相遇問題的關鍵,是求出兩個運動物體的速度之和。 基本公式有:
兩地距離=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兩地距離÷速度和
速度和=兩地距離÷相遇時間
例1、 兩列火車同時從相距540千米的甲乙兩地相向而行,經(jīng)過3.6小時相遇。已知客車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例2、 兩城市相距138千米,甲乙兩人騎自行車分別從兩城出發(fā),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13千米,乙每小時行12千米,乙在行進中因修車候車耽誤1小時,然后繼續(xù)行進,與甲相遇。求從出發(fā)到相遇經(jīng)過幾小時?
2、同向運動問題(追及問題)
兩個運動物體同向而行,一快一慢,慢在前快在后,經(jīng)過一定時間快的追上慢的,稱為追及。 解答追及問題的關鍵,是求出兩個運動物體的速度之差。基本公式有:
追及距離=速度差×追及時間
追及時間=追及距離÷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離÷追及時間
①弄清題意,分清已知條件和問題;②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③列出算式或方程,進行計算或解方程;④檢驗,并寫出答案。
例題:某工廠,原計劃12天裝訂21600本練習本,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裝訂360本。實際完成生產(chǎn)任務用多少天?
1、弄清題意,分清已知條件和問題:
已知條件:①裝訂21600本;②原計劃12天完成;③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裝訂360本; 問題:實際完成生產(chǎn)任務用多少天?
2、分析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
①實際用的天數(shù)=要裝訂的練習本總數(shù)÷實際每天裝訂數(shù)
②實際每天裝訂數(shù)=原計劃每天裝訂練習本數(shù)+360
③原計劃每天裝訂練習本數(shù)=要裝訂的練習本總數(shù)÷原計劃用的天數(shù)
3、解答:
分步列式:①21600÷12=1800(本)②1800+360=2160(本)③21600÷2160=10(天)綜合算式:21600÷(21600÷12+360)=10(天)
4、檢驗,并寫出答案:
檢驗時,可以把計算結果作為已知條件,按照題里的數(shù)量關系,經(jīng)過計算與其他已知條件一致。(對于復合應用題,也可以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法進行計算,從而達到檢驗的目的。) ①21600÷10=2160(本) ②21600÷12=1800(本) ③2160-1800=360(本)得數(shù)與已知條件相符,所以解答是正確的。
答:實際完成任務用10天。(說明:檢驗一般口頭進行,或在演草紙上進行,只要養(yǎng)成檢驗的習慣,就能判斷你解答的對錯。一是檢驗你計算是否正確,二是看思路、列式以及數(shù)值是否正確,從而有針對性的改正錯誤。)
點評:有許多應用題可以通過學具操作,幫助我們弄清題時數(shù)量間的關系,可以列表格(如簡單推理問題)、畫線段圖(如行程問題)、演示,這樣更具體形象,表達清晰。
在行車、行船、行走時,按照速度、時間和距離之間的相依關系,已知其中的兩個量,要求第三個量,這類應用題,叫做行程應用題。也叫行程問題。
行程應用題的解題關鍵是掌握速度、時間、距離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距離=速度×時間 速度=距離÷時間 時間=距離÷速度
按運動方向,行程問題可以分成三類:
1、 相向運動問題(相遇問題)
2、 同向運動問題(追及問題)
3、 背向運動問題(相離問題)
1、 相向運動問題
相向運動問題(相遇問題),是指地點不同、方向相對所形成的一種行程問題。兩個運動物體由于相向運動而相遇。
解答相遇問題的關鍵,是求出兩個運動物體的速度之和。 基本公式有:
兩地距離=速度和×相遇時間
相遇時間=兩地距離÷速度和
速度和=兩地距離÷相遇時間
例1、 兩列火車同時從相距540千米的甲乙兩地相向而行,經(jīng)過3.6小時相遇。已知客車每小時行80千米,貨車每小時行多少千米?
例2、 兩城市相距138千米,甲乙兩人騎自行車分別從兩城出發(fā),相向而行。甲每小時行13千米,乙每小時行12千米,乙在行進中因修車候車耽誤1小時,然后繼續(xù)行進,與甲相遇。求從出發(fā)到相遇經(jīng)過幾小時?
2、同向運動問題(追及問題)
兩個運動物體同向而行,一快一慢,慢在前快在后,經(jīng)過一定時間快的追上慢的,稱為追及。 解答追及問題的關鍵,是求出兩個運動物體的速度之差。基本公式有:
追及距離=速度差×追及時間
追及時間=追及距離÷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離÷追及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