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在三伏天
大暑時至三伏天氣的中伏前后,也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熱的日子。諺語說“熱在三伏天”,雖短短五個字,卻將大暑前后的天氣狀況,高度而簡略地概括!对铝钇呤蚣狻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薄豆茏印分幸灿浻小按笫钪,萬物榮華”。
每年的大暑,在7月23日、24日和25日三天之間,以太陽到達黃經】200為準。大暑高溫,尤以長江流域為最。民間俗有“三大火爐城市”之傳,分別為重慶、武漢和南京。據氣象部門的資料,這三個火爐城市,年平均炎熱日多達17一34天,酷熱日也在3一14天之間。其實位于南京、武漢之間的安慶、九江,以及重慶下游的萬縣等,與“三大火爐城市”相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年平均炎熱日,都在四十天以上。實際整個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就是一個超大又超大的火爐。
民間大暑習俗較多,在魯南地區(qū),這一年特別講究喝羊肉湯,他們稱之為“喝暑羊”。直到現(xiàn)在,逢大暑日,山東棗莊的一些羊肉湯館,還會出現(xiàn)人滿為患的局面。在上海,立夏之日作興時吃茶葉蛋,少許茶葉,少許醬油,細火慢煮,把茶葉味道燉到雞蛋中去,吃起來才有特別的香氣。浙江椒江口附近,逢此時,還專門有大暑廟會,其中最主要的祈福儀式,就是“送大暑船”。相傳晚清時,這一帶病疫流行,以大暑前后為最。民間認為這是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yè)、鐘仕貴等五圣(均系兇神)所致,于是建五圣廟,祈五圣保佑一方平安。后選大暑為供奉日,并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以示虔誠之心。流傳下來,便形成了“送大暑船”的習俗。
大暑前后,農事耕作最為繁忙,大多地方的莊戶人家,既要忙著搶夏收,又要忙著搶夏種,所以民間專門有“雙搶”的說法!巴淼静逖聿贿^秋,過秋九不收”、“秋前插秧正當時”等諺語,就以生動的語言,概括了這一時期農業(yè)生產現(xiàn)象。
大暑小暑,有米懶煮。
大暑小暑,熱煞老鼠。
大暑前后,曬死泥鰍。
大暑連陰,遍地黃金。
大暑前后,衣裳濕透。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
大暑一天,三天不下干一磚。
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
大暑熱,秋后涼。
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
大暑展秋風,秋后熱到狂。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
大暑到,暑氣冒。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早稻不見大暑臉。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小暑大暑七月間,追肥授粉種菜園。
大暑種蔬菜,生活巧安排。
大暑到立秋,割草漚肥正時候。
大暑前,小暑后,兩暑之間種綠豆。
大暑早,處暑遲,三秋蕎麥正當時。
禾到大暑日夜黃。
大暑老鴨勝補藥。
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
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
大暑后插秧,立冬谷滿倉。
大暑不澆苗,到老無好稻。
大暑深鋤草。
大暑小暑,遍地開鋤。
大暑不雨秋邊旱。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小暑涼颼颼,大暑熱熬熬。
東風急,備蓑衣
遠古時代,由于先民無法對風、雨、雷、電等自然天象做出科學的合理的解釋,因此認定冥冥之間,一定有另一種無形力量—神在主宰一切。于是就傳說風有
風神,雨有雨師,雷有雷公,火有火神,閃電有電母,等等。民間也由此展開相應的祭祀活動。
傳說中的風神,為男性長者,名字叫做“飛廉”。飛廉長相奇特,“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三輔黃圖》)。在自然界,恐怕沒有這種動物存在。屈原《離騷》有“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之句,意思是,他坐在龍馬拉的車子上,前面由月神望舒為他開路,后面由風神飛廉緊緊相隨。這自然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幻想。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很大,因此對風神信仰也各具特色。北方一些民族認定的風神,是披著羽衣,戴著櫻帽,手使風棒的額頓媽媽。太陽來了,她把云招來遮一會兒,莊稼田地干了,她就揮動風棒喚來雷雨。中原地區(qū)則以箕星為風神,又稱箕伯。《風俗通》載:“風師者箕星也;黥P,能致風氣,故稱箕伯。”在《水經注》,飛廉是一位善于行走的大將,在武王伐封的戰(zhàn)爭中,他忠誠效力,最后殉國自殺。天帝為之感動,用石棺掩埋了他,并命他為風神。漢之后,飛廉與箕伯逐漸融為一體,形成“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zhí)簫,若扇輪狀”的固定形象。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自然界的萬物生長。
但風伯也常以女性形象出現(xiàn),被稱為“封姨”。雖為女性,但不溫柔,反倒是借著她的威力,肆虐大地,形成傷害人民的自然災害。此時的封姨,就被視為兇神。諺語中有關“風”的內容,更接近于封姨的色彩。
西風煞雨腳。
西北風,開天鎖。
西風入夜靜,慣稻人高興。
春西北,曬被頭;冬西北,必轉晴。
西北風,燥烘烘。
西北風降溫,晴天后頭跟。
秋冬西北風,日日好天空。
發(fā)東風,淹水起;發(fā)西風,淹水止。
春發(fā)東風連夜雨。
青菜蘿卜保平安
飲食是一種技巧,“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強調的是對食物的欣賞;“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說的是對飲食“度”的把握!帮嬍痴,人之命脈也”,要想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怎樣吃,吃多少,吃什么,里面大有學問。中國民間流傳最廣泛的諺語“青菜蘿卜保平安”,就從飲食結構上,提出了最簡樸但最實用的方法。從營養(yǎng)學角度,禽肉魚蝦類屬于高蛋白,這些食物的熱量都比較高,吃得過多,就容易在人的身體內聚集大量熱量,從而破壞人的均衡系統(tǒng)。中醫(yī)學也認為,肉生痰,肉類食物比較油膩,難于消化,長時間停留在腸胃里,火淤久了,就化為痰。當然也不是一點不吃,關鍵是要注意一個“度”。諺語“大饑不大食,大渴不大飲”,“粗茶淡飯,吃成壯漢”,“魚生火,肉生痰,粗糧淡菜保平安”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習慣飲食,也講究葷素搭配,平衡膳食。提倡多吃青菜蘿卜,在素食基礎上,也講究葷素食、主副食的合理搭配。
民間流傳千百年以“飲食”為內容的諺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示人們吃哪些東西對身體無益,吃哪些東西才有益健康,怎樣保持好的飲食習慣,等等。這些諺語,對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益壽,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貪圖涼快吃冷飯,壞了腸胃把病患。
大暑時至三伏天氣的中伏前后,也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熱的日子。諺語說“熱在三伏天”,雖短短五個字,卻將大暑前后的天氣狀況,高度而簡略地概括!对铝钇呤蚣狻丰:“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薄豆茏印分幸灿浻小按笫钪,萬物榮華”。
每年的大暑,在7月23日、24日和25日三天之間,以太陽到達黃經】200為準。大暑高溫,尤以長江流域為最。民間俗有“三大火爐城市”之傳,分別為重慶、武漢和南京。據氣象部門的資料,這三個火爐城市,年平均炎熱日多達17一34天,酷熱日也在3一14天之間。其實位于南京、武漢之間的安慶、九江,以及重慶下游的萬縣等,與“三大火爐城市”相比,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年平均炎熱日,都在四十天以上。實際整個長江流域,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就是一個超大又超大的火爐。
民間大暑習俗較多,在魯南地區(qū),這一年特別講究喝羊肉湯,他們稱之為“喝暑羊”。直到現(xiàn)在,逢大暑日,山東棗莊的一些羊肉湯館,還會出現(xiàn)人滿為患的局面。在上海,立夏之日作興時吃茶葉蛋,少許茶葉,少許醬油,細火慢煮,把茶葉味道燉到雞蛋中去,吃起來才有特別的香氣。浙江椒江口附近,逢此時,還專門有大暑廟會,其中最主要的祈福儀式,就是“送大暑船”。相傳晚清時,這一帶病疫流行,以大暑前后為最。民間認為這是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yè)、鐘仕貴等五圣(均系兇神)所致,于是建五圣廟,祈五圣保佑一方平安。后選大暑為供奉日,并用漁船將供品沿江送至椒江口外,以示虔誠之心。流傳下來,便形成了“送大暑船”的習俗。
大暑前后,農事耕作最為繁忙,大多地方的莊戶人家,既要忙著搶夏收,又要忙著搶夏種,所以民間專門有“雙搶”的說法!巴淼静逖聿贿^秋,過秋九不收”、“秋前插秧正當時”等諺語,就以生動的語言,概括了這一時期農業(yè)生產現(xiàn)象。
大暑小暑,有米懶煮。
大暑小暑,熱煞老鼠。
大暑前后,曬死泥鰍。
大暑連陰,遍地黃金。
大暑前后,衣裳濕透。
大暑大落大死,無落無死。
大暑一天,三天不下干一磚。
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
大暑熱,秋后涼。
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
大暑展秋風,秋后熱到狂。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
大暑到,暑氣冒。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
大暑小暑,灌死老鼠。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
早稻不見大暑臉。
大暑到立秋,積糞到田頭。
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
小暑大暑七月間,追肥授粉種菜園。
大暑種蔬菜,生活巧安排。
大暑到立秋,割草漚肥正時候。
大暑前,小暑后,兩暑之間種綠豆。
大暑早,處暑遲,三秋蕎麥正當時。
禾到大暑日夜黃。
大暑老鴨勝補藥。
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籮。
大暑無酷熱,五谷多不結。
大暑后插秧,立冬谷滿倉。
大暑不澆苗,到老無好稻。
大暑深鋤草。
大暑小暑,遍地開鋤。
大暑不雨秋邊旱。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小暑涼颼颼,大暑熱熬熬。
東風急,備蓑衣
遠古時代,由于先民無法對風、雨、雷、電等自然天象做出科學的合理的解釋,因此認定冥冥之間,一定有另一種無形力量—神在主宰一切。于是就傳說風有
風神,雨有雨師,雷有雷公,火有火神,閃電有電母,等等。民間也由此展開相應的祭祀活動。
傳說中的風神,為男性長者,名字叫做“飛廉”。飛廉長相奇特,“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三輔黃圖》)。在自然界,恐怕沒有這種動物存在。屈原《離騷》有“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之句,意思是,他坐在龍馬拉的車子上,前面由月神望舒為他開路,后面由風神飛廉緊緊相隨。這自然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幻想。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差異很大,因此對風神信仰也各具特色。北方一些民族認定的風神,是披著羽衣,戴著櫻帽,手使風棒的額頓媽媽。太陽來了,她把云招來遮一會兒,莊稼田地干了,她就揮動風棒喚來雷雨。中原地區(qū)則以箕星為風神,又稱箕伯。《風俗通》載:“風師者箕星也;黥P,能致風氣,故稱箕伯。”在《水經注》,飛廉是一位善于行走的大將,在武王伐封的戰(zhàn)爭中,他忠誠效力,最后殉國自殺。天帝為之感動,用石棺掩埋了他,并命他為風神。漢之后,飛廉與箕伯逐漸融為一體,形成“白須老翁,左手持輪,右手執(zhí)簫,若扇輪狀”的固定形象。風伯的主要職能,是配合雷神、雨神,幫助自然界的萬物生長。
但風伯也常以女性形象出現(xiàn),被稱為“封姨”。雖為女性,但不溫柔,反倒是借著她的威力,肆虐大地,形成傷害人民的自然災害。此時的封姨,就被視為兇神。諺語中有關“風”的內容,更接近于封姨的色彩。
西風煞雨腳。
西北風,開天鎖。
西風入夜靜,慣稻人高興。
春西北,曬被頭;冬西北,必轉晴。
西北風,燥烘烘。
西北風降溫,晴天后頭跟。
秋冬西北風,日日好天空。
發(fā)東風,淹水起;發(fā)西風,淹水止。
春發(fā)東風連夜雨。
青菜蘿卜保平安
飲食是一種技巧,“少吃多有味,多吃味不高”,強調的是對食物的欣賞;“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說的是對飲食“度”的把握!帮嬍痴,人之命脈也”,要想身體健康,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怎樣吃,吃多少,吃什么,里面大有學問。中國民間流傳最廣泛的諺語“青菜蘿卜保平安”,就從飲食結構上,提出了最簡樸但最實用的方法。從營養(yǎng)學角度,禽肉魚蝦類屬于高蛋白,這些食物的熱量都比較高,吃得過多,就容易在人的身體內聚集大量熱量,從而破壞人的均衡系統(tǒng)。中醫(yī)學也認為,肉生痰,肉類食物比較油膩,難于消化,長時間停留在腸胃里,火淤久了,就化為痰。當然也不是一點不吃,關鍵是要注意一個“度”。諺語“大饑不大食,大渴不大飲”,“粗茶淡飯,吃成壯漢”,“魚生火,肉生痰,粗糧淡菜保平安”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習慣飲食,也講究葷素搭配,平衡膳食。提倡多吃青菜蘿卜,在素食基礎上,也講究葷素食、主副食的合理搭配。
民間流傳千百年以“飲食”為內容的諺語,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示人們吃哪些東西對身體無益,吃哪些東西才有益健康,怎樣保持好的飲食習慣,等等。這些諺語,對現(xiàn)代人的養(yǎng)生益壽,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
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wěn)。
大蒜是個寶,常吃身體好。
貪圖涼快吃冷飯,壞了腸胃把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