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公冶長第五》
【要義】
桴,過河用的木筏。意思是,孔子說:“我的主張如果不能實行,就想乘木筏到海外去,跟隨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非常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好勇的精神勝過了我,這就沒有什么可取的了!
發(fā)生在孔子與子路之間這個有趣的小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孔子與子路的親密關系以及孔子的志向。談話間睿智而幽默的孔子、赤誠而性急的子路的形象都凸現出來。同時,故事也表現出孔子對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的沉重預感與自我解脫的積極精神,從中可以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個性。
孔子的這種精神對于后世的儒家產生了很大影響,儒家倡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世原則為人所普遍接受。在發(fā)達的時候,造福社會這自不必言,關鍵的是如何處理“窮”時的困境,以保持自身的節(jié)操。
能夠用平和豁達的心境來看待功名利祿,擺脫各種名利的引誘,才能夠維持自身的清白,做到“無欲則剛”,這成為歷代士人“歸隱”的主要精神動力。
【故事】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chuàng)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陶淵明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腐敗,在家鄉(xiāng)隱居。陶淵明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雖然做過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淵明一代,家境已經很貧寒了。陶淵明從小喜歡讀書,不想求官,家里窮得常常揭不開鍋,但他還是照樣讀書做詩,自得其樂。他的家門前有五株柳樹,他給自己起個別號,叫“五柳先生”。
后來,陶淵明越來越窮了,靠自己耕種田地,也養(yǎng)不活一家老少。親戚朋友勸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他沒有辦法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是個名將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薦他在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是過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當時的官員互相傾軋,心里很厭煩,又要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在今江西)當縣令。
東晉義熙元年(405年)秋,他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離家鄉(xiāng)不遠的彭澤當縣令。當時做個縣令,官體是不高的。陶淵明一不會搜刮,二不懂貪污,日子過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過的窮日子,當然要好一些。再說,他覺得留在一個小縣城里,沒有什么官場應酬,也還比較自在。
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fā)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于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tǒng),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后人就用“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做人有骨氣、清高。
陶淵明回到柴桑老家,覺得這個亂糟糟的局面跟自己的志趣、理想距離得太遠了。從那以后,他下決心隱居過日子,空下來就寫了許多詩歌文章,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情。
陶淵明寫過一篇非常有書的文章,叫做《桃花源記》。在那篇文章里,他寫了武陵地方的一個漁人,有一次沿著小溪劃船打魚,來到了一片繁花似錦、芳草鮮美的桃樹林。
漁人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劃著船再往前走,到了樹林盡頭,發(fā)現了一個山洞。他下了船,順著洞口摸進去,開始很狹窄,走了一段,豁然開朗,原來洞里有個很大的村子,那里土地肥沃,桑木成行,男女老幼,來來往往,勤懇勞動,過著無憂無慮的和平生活。
大家看到漁夫是個陌生客人,都熱情地邀請他喝酒吃飯。漁夫跟大家談起,才知道那村子里的人的祖先還是秦朝末年避難到這兒來的。他們根本不知道秦以后還有漢朝,更不用說有什么魏、晉了。
漁人在那里住了幾天,告別回家。他在回家路上,做了好多標記,準備下•次再去訪問;氐轿淞辏麍蟾媪颂。太守也很感興趣,派人跟著漁人去找桃花林,但是怎么也找不到那個洞口了。
陶淵明寫的那個世外桃源,在當時的社會里是不會有的。但是他在文章里描繪的那種人人勞動,個個過著富裕、安定生活的圖景,則反映了在黑暗動蕩時代的人民的一種美好愿望。所以《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后來一直為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