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中國民間小故事大全

時間:2017-10-27 13:52: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兒童故事# #中國民間小故事大全#】中國民間小故事大全,以下是由©無憂考網(wǎng)整理發(fā)布。

  
過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象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fā)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qū)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fā)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里時,發(fā)現(xiàn)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fā)老人是幫助大家驅(qū)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白發(fā)老人驅(qū)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過年".


  元霄節(jié)的傳說


  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yōu)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鬧元宵"


  魯班造石橋


  相傳元朝時,趙州(今河北趙縣)城南有一座石橋,是魯班建造,甚為堅固。魯班建成此橋后,夸口說:「古今再也沒有第二座橋可以相比了!顾脑挶槐镜匦諒埖纳裣陕牭搅恕S谑,張神仙騎驢來到橋下,笑著對魯班說:「這座橋石堅柱壯,但如果我過橋,你能保證橋不晃動嗎?」說著就騎驢上了石橋,只見石橋搖動,好像要倒塌了。魯班見狀,忙跑到橋下用兩手托定石橋,使其堅固如初。至今橋上留有張神仙所騎的驢頭尾和四足痕跡。此故事最早見于元人撰《湖海新聞夷堅續(xù)志》,元以后廣為流傳,張神仙也變成了張果老。當今流傳歌舞劇《小放!分汹w州橋的故事,即由此而來。其實,趙州橋原名安濟橋,為隋朝工匠李春建造。此橋至今仍橫跨河之上。


  天津的由來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將他的兒子們分封為王,駐守在全國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于北平,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傳位給他的長孫朱允。朱棣為與朱允爭奪皇位,發(fā)動了中國歷的"靖難之役"。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軍南下,從天津三岔口渡河襲取滄州,于一四○二年攻入當時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寶座。朱棣登基后,對他爭奪天下時經(jīng)過的三岔河口十分贊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叫群臣獻名。最后,朱棣選中"天津"二字,意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遷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門戶,軍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樂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設衛(wèi),"衛(wèi)"是明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天津共設三衛(wèi),駐軍一點六萬多人。于是,人們又把天津叫做天津衛(wèi)。設衛(wèi)就要筑城,天津作為一個完整意義的城市歷史由此而開始。


  李白求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⒉墒鹊,寫詩飲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么一大把年紀,怎么能挑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一驚。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游歷,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zhèn),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zhuǎn)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么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干糧上路了。他下了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里。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李白有點泄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里,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巖石上睡一會;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轉(zhuǎn)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一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


  "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fā)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zhuǎn)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只小船,一位須發(fā)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御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jīng)心地答道:"門口一桿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一聽,雙手一拱:"哎呀,你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么,不過是詩海里的一滴水罷了。你這大海怎么來向一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fā)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里,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jīng)?吹嚼畎缀瓦@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一片,隨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許多游人一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游蹤。


  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泉下,有一塊刻著"醉石"二字的巨石,傳說,當年李白和老人就在這里欣賞山景,飲酒吟詩。他們經(jīng)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所以這泉就叫"洗杯泉"。


  江郎才盡


  南朝梁有個的才子叫江淹,他一生寫了不少精彩的散文、詩歌,被人們稱為「才子江郎」。


  江淹是濟陽考城(今河南省蘭考縣)人,從小與母相依為命。雖然家境貧困,但憑著自身的努力,青年時代的江淹就已寫得一手好文章。后來,江淹的才名傳到了南朝宋建平王劉景素那里。劉景素很欣賞江淹的才華,于是便給江淹寫信,希望江淹能夠做他的屬僚。及后江淹去拜訪劉景素,二人談得十分投機。不久,劉景素就提拔江淹做了南兗州的官。沒想到此時有個叫郭彥文的縣令犯了罪,為了開脫罪責,竟誣告江淹接受過他的賄賂,江郭二人一起被抓到州府的監(jiān)獄中。


  江淹自問心中無愧,于是便在獄中給劉景素寫了一封辭情懇切的長信,信中慷慨陳詞,抒發(fā)內(nèi)心委屈之情,實在是一篇精美絕倫的好文章。劉景素看了這封信后,十分感動,便立刻派人把江淹從獄中放了出來。出獄后,江淹又考中了南徐州的第一名秀才,從此才子江淹的名氣就更大了。


  后蕭道成滅宋立齊,請江淹做史官,專責編寫歷史。有一次,襄陽發(fā)掘出一座古墓,并出土了一面玉鏡和一些竹簡。竹簡上刻著的古體字誰也看不懂,人們于是便把竹簡拿給江淹看,江淹一看就認出竹簡上寫的是周宣王時候的事情。從此,江淹的名氣廣傳。到蕭衍建立梁朝以后,拜江淹為光祿大夫,即皇帝的高級顧問,后又被封為醴陵侯,并賜封地。


  江淹當了大官以后,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動筆寫文章了。時間一長,才思減退,有時勉強寫出一點東西,但人們讀了以后感到十分乏味。因此,人們都很惋惜地說:「江郎才盡了。」


  梅妻鶴子


  林逋晚年隱居在杭州西湖小孤山。在山上種了三百六十五棵梅樹。平日除草,施肥,辛勤勞作。待到梅子熟時,就有成群小販前來買他的梅子。他賣梅子不是按斤論兩而是根據(jù)每樹梅子多少毛判判,估價公道。所以商販們都喜歡買他的梅子,他還準備三百六十五個竹筒,把每棵樹賣下的錢分另裝入竹筒里編上號。不管有客人、無客人或是客人多、客人少。一天用一竹筒梅子的錢過生活,絕不多用一文。


  他還養(yǎng)了兩只白鶴?腿藖砹,先生就打個忽哨,白鶴立刻飛來,立在先生跟前。他把錢和紙條裝在一只袋里,掛到白鶴頸上,讓白鶴飛往市里買魚肉酒菜。那些商販見白鶴飛來,知道先生來了客人,就按紙條所開貨物收錢付貨,交白鶴帶回。


  鐵觀音的傳說


  在安溪西坪甌村,有一個美麗的仙湖,湖畔山崖上生長著一種奇異的蘭花,有一位摘茶采花的小女孩為了采到一枝奇異的蘭花,她掉下了百丈險崖......,從此,這里長出的茶葉都帶有蘭花香韻,當?shù)匕傩諡榱烁心钸@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就把這種茶命名為"鐵觀音","鐵"諧音于"茶","觀音"象征美麗。這個傳說也便成了茶鄉(xiāng)人永遠唱不完的一首贊歌!


  趙州橋的傳說


  古時候的趙州,就是現(xiàn)在河北的趙縣。趙州有兩座石橋,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橋,看去象長虹架在河上,壯麗雄偉。民間傳說,這座大石橋是魯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橋,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條小白龍,活靈活現(xiàn),傳說這座小石橋是魯班的妹妹魯姜修的。這兩座橋修得可好啦!舞臺上演《小放!罚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里就唱到了魯班修趙州橋的傳說。


  相傳,魯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趙州,一條白茫茫的洨河攔住了去路。河邊上推車的,擔擔的,賣蔥的,賣蒜的,騎馬趕考的,拉驢趕會的,鬧鬧攘攘,爭著過河進城。河里只有兩只小船擺來擺去,半天也過不了幾個人。魯班看了,就問:"你們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橋呢?"人們都說:"這河又寬、水又深、浪又急,誰敢修呀,打著燈籠,也找不著這樣的能工巧匠!"魯班聽了心里一動,和妹妹魯姜商量好,要為來往的行人修兩座橋。


  魯班對妹妹說:"咱先修大石橋后修小石橋吧!"


  魯姜說:"行!"


  魯班說;"修橋是苦差事,你可別怕吃苦。"


  魯姜說:"不怕!"


  魯班說:"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煩了。"這一句話把魯姜惹得不高興了。她不服氣地說:"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個兒,咱倆分開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賽


  一賽,看誰修得快,修得好。"


  魯班說:"好,賽吧!啥時動工,啥時修完?"


  魯姜說:"天黑出星星動工,雞叫天明收工。"一言為定,兄妹分頭準備。


  魯班不慌不忙溜溜達達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魯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動手。她一邊修一邊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沒過,就把小石橋修好了。隨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樣子了。來到城南一看,河上連個橋影兒也沒有。魯班也不在河邊。她心想哥哥這回輸定了。可扭頭一看,西邊太行山上,一個人趕著一群綿羊,蹦蹦竄竄地往山下來了。等走近了一看,原來趕羊的是她哥。哪是趕的羊群呀,分明趕來的是一塊塊象雪花一樣白、象玉石一樣光潤的石頭,這些石頭來到河邊,一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加工好的各種石料。有正方形的橋基石,長方形的橋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還有漂亮的欄板。美麗的望柱,凡橋上用的,應有盡有。魯姜一看心里一驚,這么好的石頭造起橋來該有多結實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個不行,需要趕緊想法補救。重修來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蓋過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動起手來,在欄桿上刻了盤古開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織女、丹鳳朝陽。什么珍禽異獸、奇花異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樣?痰螟B兒展翅能飛,刻得花兒香味撲鼻。她自己瞅著這精美的雕刻滿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魯班。乍一看呀,不驚叫了一聲。天上的長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細一瞅,原來哥哥把橋造好了,只差安好橋頭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賭贏了,就跟哥哥開了個玩笑。她閃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著脖,"咕咕哏--"學了一聲雞叫。她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雞也都叫了起來。魯班聽見雞叫,趕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橋上一安,橋也算修成了。


  這兩座橋,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魯班的大石橋,氣勢雄偉,堅固耐用;魯姜修的小石橋,精巧玲瑰,秀麗喜人。趙州一夜修起了兩座橋,第二天就轟動了附近的州衙府縣。人人看了,人人贊美。能工巧匠來這里學手藝,巧手姑娘來這里描花樣。每天來參觀的人,象流水一樣。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蓬菜仙島仙人張果老的耳朵里。張果老不信,他想魯班哪有這么大的本領!使邀了柴王爺一塊要去看個究竟。張果老騎著一頭小黑毛驢,柴王爺推著一個獨輪小推車,兩人來到趙州大石橋,恰巧遇見魯班正在橋頭上站著,望著過往的行人笑哩!張果老問魯班:"這橋是你修的嗎?"魯班說:"是呀,有什么不好嗎?"張果老指了指小黑驢和柴王爺?shù)莫気喰⊥栖囌f:"我們過橋,它經(jīng)得住嗎?"魯班膘了他倆一眼,說:"大騾于大馬,金車銀輦都過得去,你們這小驢破車還過不去嗎?"張果老一聽,覺得他口氣太大了,便施用法術聚來了太陽和月亮,放在驢背上的褡褳里,左邊裝上太陽,右邊裝上月亮。柴王爺也施用法術,聚來五岳名山,裝在了車上。兩人微微一笑,推車趕驢上橋。剛一上橋,眼瞅著大橋一忽悠。魯班急忙跳到橋下,舉起右手托住了橋身,保住了大橋。


  兩人過去了,張果老回頭瞅了瞅大橋?qū)Σ裢鯛斦f:"不怪人稱贊,魯班修的這橋真是天下無雙。"柴王爺連連點頭稱是,并對著才回到橋頭上來的魯班,伸出了大拇指,魯班瞅著他倆的背影,心里說:"這倆人不簡單啦!"


  現(xiàn)在,趙州石橋橋面上,還留著張果老騎驢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車軋的一道溝。到趙州石橋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橋下面原來還留有魯班爺托橋的一只大手印,現(xiàn)在看不清了。


  孟姜女的傳說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墻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打開一看,里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xiāng)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倆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伕修長城。有一個叫范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里跑了出來。他跑得口干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墻。原來這垣墻里是孟家的后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huán)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huán)剛喊,范喜良就趕忙鉆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huán)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后花園盤問范喜良的家鄉(xiāng)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墻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倆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慌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倆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伙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兇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盂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zhí)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失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fā)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鳳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伯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里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qū)W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鳳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fā)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fā)覺自己是躺在老鄉(xiāng)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搟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xù)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里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于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范喜良在哪里嗎?打問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向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伙說:"是!"


  "范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盂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發(fā)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范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jiān)工的都叫填到長城里頭了!"


  大伙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象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么多的自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尸。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著丈關的尸骨,哭得死去活。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墻,從這里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墻,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蓋姜女死也不從。最后,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zhuǎn)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么我給你什么,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慢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后面,率領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秦始皇一聽,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范喜良立碑、修墳,采購棺槨,準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范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后,披著麻,戴著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fā)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決,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么來得這么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后,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秦始皇幸虧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