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有得,有失,有喜,有憂,2018年也正式開始的新高考改革的四川,在浙江的基礎上,會做怎樣的調整?復旦大學教授發(fā)文
痛陳新高考7大病
陸老師的文章中,認為原有高考制度,才是“高考精神”的真正體現(xiàn)——對個人而言,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對國家和社會而言,高考低成本、高效率;每個人的學力得到公平的對待,同時簡明高效地實現(xiàn)選才,這就是“高考精神”。
1、削弱了高考精神
在賦予學生選擇權的名義下,科目選考和多次考試。改革后,學生可以選考不同科目的組合,達數(shù)十種之多,嚴重損傷了高考作為統(tǒng)一準繩的本質。統(tǒng)一準繩既保證了公平性,也是選拔有效性的前提。此項改革看似尊重學生興趣、減輕學業(yè)負擔、文理不分科、改變“一考定終身”,據(jù)稱還附帶培養(yǎng)選擇能力等素質教育意味……這些設想?yún)s在2016至2017年的實踐中被事實戳破,不僅上述目標在現(xiàn)實中全都走偏,還使得高中教育越發(fā)應試化,大學教育起點被擾亂。
2、造成了“田忌*”式的選考亂象。
任意選考動搖了考試的可比性,高考統(tǒng)一的準繩被拆解,為了拿高分,難度大的科目被放棄,“棄考物理”的現(xiàn)象已在新高考實施第一年突出爆發(fā)。
3、迫使學生屈從于謀算利己主義。
科目選考大大加強了投機取巧、規(guī)劃謀算在高考中的分量,應驗了“學生考得好,不如家長、老師選得巧”。在這個過程中,看似推崇選擇性,其實根本不尊重學生自己去尋找真正的內心所向,沒有給成長留下空間,反而迫使高一高二的學生立即終結不確定的自我生長,聽命于成人的精明世故,把他們過早地推入應試軌道。
4、大學教育質量起點受損
科目任選不僅造成考試失序和失效,也使得大學教育起點混亂。大學教育需要以相當?shù)幕A教育水平為前提,高考本應該成為大學入學學業(yè)準備的制度保障。
近2017級本科生的“大學物理”第統(tǒng)考成績剛出,上海、浙江生源學生不及格率比過去大幅提升(有的班高達30%)。老師和學生都承認,2017級沒有選考物理的學生入學時基本只有初中物理水平,哪怕大學老師關心、同學幫助、自己努力也難以彌補巨大的學力差距。
5、必考科目需要頂層設計。
科目任意選考看似終結了文理分科,其實是把兩種偏科擴散成數(shù)十種偏科,因為可以不選考,所以放棄學習的現(xiàn)象更加普遍,又因為選考組合變得復雜、戰(zhàn)線拉長,棄學現(xiàn)象從高一就開始了。
可以說,科目選考制度在縱容更加功利化、策略化的偏科學習。
7、個性化地學習,統(tǒng)一地考試
大道至簡,高考改革不應使選擇高度復雜化。教育改革要增加獲得感和滿意度,選擇權應當落實在學習過程而非考試。
考生自述:我們這屆就是被坑的小白鼠
“我是浙江新高三生,7選3真的就是扯淡,在我們學校這種垃圾地方成績偏差的學生根本沒有自助選擇權,學校為了湊整一個班級會不斷施壓讓學生換科,威脅說什么走班根本不會有人管這門課,沒辦法安排!
“我剛參加完新高考,對此頗有感觸。第一,宣揚的減負成了每年數(shù)次高考(十月,四月,除此以外加上月考期中考)總的看來15天一大考;第二,對人不公,兩次機會,投機者,有實力卻失誤者,有實力完全發(fā)揮者,這三種人成了兩個階級;第三,對于家長數(shù)次考試,數(shù)次心理煎熬,作為學生壓力山大已成習慣,而家長三頭兩頭的擔心確……此外,新高考對于喜歡文科的學生占據(jù)很大優(yōu)勢,語文,英語都是拉分點,更嚴重的是數(shù)學偏向簡單化。選考的三門課很明顯史地政更容易取得97,100。在報考大學時有些專業(yè)對選考只有稍許限制,若一人只想考個好大學,學史地政的人去報了理化生,可笑可笑!
“什么時候能停止這種瞎折騰!弄的誰都不滿意,這教育改革,F(xiàn)在的孩子,沒幾個能吃苦的,有多少會選擇物理。而物理對于大學有多重要還用說么!都不學物理,大學那些理工科專業(yè)都關閉。將來都到社會上刷筆桿。國家建設誰去!在浙江試點已經可以說失敗,還要在全國鋪開,簡直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