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一、重點詞語
蓊蓊郁郁彌望裊娜羞澀渺茫
霎時宛然脈脈酣眠參差斑駁
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
鹢首徐回棹纖腰斂裾嬉游
消受獨處瑣屑踱步
二、文學常識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頌他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綠》、《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
常見誤區(qū)提醒
《荷塘月色》中的語言特點:
朱自清的語言風格獨特,大量使用現(xiàn)代口語詞匯,樸素自然,給人以親切感;又適當融合文言詞句,使文字更加洗練;疊詞疊字的運用,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風華從樸素中來,腴厚從平淡中來是他語言風格的精確概括。他散文中的語言沒有刻意雕琢的詞句,寫得平淡、樸素,而平凡的字句在他的筆下卻仿佛突然有了生命一般,讓人感到新奇,不禁驚嘆!
在口語基礎(chǔ)上刻意出新,毫無雕飾之感。在遣詞用字上更有如神之筆,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與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兩點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郁郁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chǎn)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讀起來節(jié)奏明朗、韻律協(xié)調(diào)。
《故都的秋》
【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一部分(1~2)總寫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是總起部分。
第二部分(3~12)分寫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記敘故都紛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贊美北國之秋。
1、記敘:(3-11)依據(jù)“清”、“靜”、“悲涼”這一特色,逐一描述了故都的自然風物。
2、議論:(12)從理喻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的秋。
3、第三部分(13~14)總括全文,與總起部分照應,再次強調(diào)南國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無比眷戀之情。
【同步練習題】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凋謝()混混沌沌()椽子()饃饃()廿()
平仄()疏疏落落()點綴()嘶叫()柘()
頹廢()落蕊()著著()
答案:diāohùndùnchuanmóniànzèshūluòzhuìsīzhètuíruǐzhuó
2.下列詞語書寫正確的一項是()
A.苦澀屋檐蕭索落蕊B.幽深混鈍落寞平仄
C.訓鴿細膩凋謝意境D.點綴頹廢賞玩蟋摔
提示:B項,“混鈍”的“鈍”應為“沌”;C項,“訓鴿”的“訓”應為“馴”;D項,“蟋摔”的“摔”應為“蟀”。
答案:A
3.下列有關(guān)文學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達夫是浙江人,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因在南洋從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秘密殺害于蘇門答臘。
B.郁達夫是創(chuàng)造社的主要成員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主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說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并對封建道德作大膽挑戰(zhàn),但帶有頹廢情緒。
C.《故都的秋》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肮识肌眱勺种该髅鑼懙牡攸c,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了描寫的內(nèi)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對封建王朝懷有眷念之情。
提示:D項,“對封建王朝懷有眷念之情”有誤。
答案:D
《囚綠記》
1.字詞解釋:
孔隙:窟窿眼;縫。
纖細:非常細。纖,細小。
囚系:關(guān)押,拘禁。系,打結(jié)。
注音:
涸(hé)轍揠(yà)苗助長
淅瀝(xīlì)
猗(yī)郁:茂盛的樣子。
蕈(xùn)菌:蘑菇。
2.背景
1940年發(fā)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fā)現(xiàn)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里。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卻固執(zhí)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含蓄委婉。
3.內(nèi)容疏導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jīng)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qū)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shè)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擇綠”“近綠”“囚綠”“釋綠”和“懷綠”。
A.擇綠(1~4段)
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xiàn)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第4段反復三次提及“綠影”,盡管只是寥寥幾筆,但富有詩意。綠在此時還只是“影”。另外,一些表達情感態(tài)度的詞語,如“喜悅而滿足”“歡喜”“喜悅”等,也給綠帶上了情緒色彩,物我之間初相映照。
B.戀綠(5~7段)
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坝^”者行為有:“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等!氨挥^者”情狀有:伸須、攀緣、舒葉、凋謝。“觀者”心態(tài)有:“懷念”“快活”“留戀”“歡喜”“急不暇擇”“視同至寶”“面壁成歡”等。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托。
C.囚綠(8~12段)
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皟芍{液豐富的柔條”措詞甚好,很形象,富有質(zhì)感。第9段寫發(fā)現(xiàn)“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lián)想,從前鄉(xiāng)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寫綠條執(zhí)意向外。觀景甚細。第11段寫綠條漸瘦漸弱。描寫綠枝條衰敗過程。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囚綠至此結(jié)束,情感回到原來的喜綠狀態(tài)。
D.釋綠(13段)
“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guān)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劃。最后“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C.念綠(14段)
一年后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shè)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五個階段寫實景伴隨著寫心理、寫情感。開始囚綠時歡喜,發(fā)現(xiàn)綠枝條抗爭后執(zhí)意囚之,既憐愛又惱怒,但最終打算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