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父母在“血拼”的時候,早已“扼殺”了孩子藝術天性。這時候,不少的父母還理直氣壯的說:“我們都是為了Ta好!”
不盡然吧!為孩子好,好在了正點上,才是真的好;一旦陷入功利色彩的怪圈,反倒會害了孩子。
對于藝術培養(yǎng),絕非朝夕而成的,強調(diào)的是持之以恒,說白了,其實是一種“磨難教育”。這就要求父母改變對孩子藝術培養(yǎng)的態(tài)度,注重“情感”,讓孩子因愛藝術而學藝術,而非“考級”、“加分”。
1、生活中,發(fā)現(xiàn)、引導藝術興趣
孩子本身是沒有藝術意識的,但是對周圍有著好奇感和求知欲。孩子的藝術興趣產(chǎn)生需要一個過程,有一定的氣氛和動機,讓其有自發(fā)的行為。這個自發(fā)的行為就在于父母如何讓孩子產(chǎn)生自發(fā)行為。
父母要學會給孩子提供啟發(fā)藝術興趣的氣氛,盡量為其創(chuàng)造接近藝術的機會,不失時機地給孩子引導,例如給孩子一支筆、買一本藝術漫畫、兒童鋼琴......而非一股腦的硬塞給孩子。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誰也不喜歡別人硬塞給的東西。
孩子雖小,可Ta也有獨立的意識,也想要“自主權(quán)”。
即便發(fā)現(xiàn)孩子的藝術興趣之后,父母也不要急于求成,擾亂孩子的興趣臨界期,抑制興趣發(fā)展的可能。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情緒,一旦被強求,自然而然地會產(chǎn)生抵抗,進而衍生出厭惡的情緒,那么孩子的藝術天性也就真的會被扼殺掉。
2、給孩子藝術成就感
父母對孩子學習藝術的態(tài)度也至關重要。
很多父母疲于工作、生活、社交,在對待孩子藝術培養(yǎng)上,只是止步于找培訓班、報考考級、參加比賽等等,不添加一點父母情感在其中,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受傷。
對孩子展示藝術成果時,要么漠不關心,眼睛從來不從手機上移開,只是應付回應“好”“很好”;要么太過嚴苛,因為一個的小小錯誤,便大聲呵斥“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那么不用心”等,如此做法,很容易讓孩子失去信心,進而失去藝術興趣。
父母應該時刻保護孩子的積極性,看到孩子的微小進步,也要給予高度的贊賞,例如收藏孩子的小小作品,讓孩子感受到你對Ta的肯定,對Ta努力結(jié)果的認可;面對孩子的稚嫩問題,例如:為什么太陽是圓的,也要耐心解釋,給出關心,讓孩子感受到情感的關愛。
小小的成就感,就能無限激發(fā)孩子對藝術持久性的興趣,久而久之,孩子也就能在藝術領域有自己的小建樹了。
3、親子藝術同修情感交流
很多父母對孩子要求苛刻,對自己倒很寬赦,孩子問一個有關藝術的問題,回答起來含糊其辭,要么是“音樂盲”,要么是“美術盲”,實在難以成為孩子的榜樣。
其實,父母在對孩子進行藝術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加強自己對藝術的認識和學習,和孩子在藝術上產(chǎn)生感情的交流,產(chǎn)生一定的共鳴,讓孩子從父母身上發(fā)現(xiàn)藝術的美妙之處,帶給孩子美的啟迪和藝術熏陶,成為他們成長的動力。
父母應該學會“放手”,對孩子興趣不橫加干涉,與他們交流情感,做他們藝術之路上的朋友,使孩子的藝術興趣沿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小小的藝術家,關鍵在于父母如何去發(fā)掘、去引導,當你學會了怎么做,那么你也就知道自己該成為什么樣的父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