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作文# #端午品香棕,味美萬家頌。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作文為你獻上!#】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又叫端陽節(jié),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的重頭戲當然是粽子,關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莫過于祭奠投身汨羅的偉大詩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應該帶著一股濃重的悲*彩。端午品香棕,味美萬家頌。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作文為你獻上!以下是由©無憂考網(wǎng)為大家?guī)淼亩宋绻?jié)作文范文,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記憶中家鄉(xiāng)的粽子
記憶中的家鄉(xiāng),是美麗的、熱鬧的,是令人回味的、是令人不舍的。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都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腦海中。柜臺的日歷上,告訴我,今天,是五月初五。
記憶推開了時光之門,我又回到了那個農家小院。傳統(tǒng)式的鍋爐上,冒著縷縷輕煙,爸爸拎著一籮筐洗凈的艾葉,妹妹拔弄著精挑細選出來的糯米,媽媽坐在庭院的小桌上,把糯米輕輕地放進一個用艾葉精心做成的小窩里,然后包好,捆緊。
這是家鄉(xiāng)的習俗,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咸蛋,賽龍舟,舞獅虎,俗稱“端午節(jié)”,以此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早的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代表作品有《離*》《九歌》等。
在我國歷,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jīng)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shù)匕傩章動嶑R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fā)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又是一年端午,雖然已經(jīng)離開了那個農家小院,但耳畔也依稀能聽到那熟悉的水波聲,也能依稀看見那熟悉的獅虎樣,也能聞到那沁人心脾的糯米香!
篇二:五月粽子香
三角四樓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裳。
一陣驟雨,帶來初夏濕熱紛亂的躁動。農歷的五月,雨后潮濕沉悶的空氣里,總是帶著薄薄的竹葉香氣。端午節(jié)的粽子在異鄉(xiāng)的街頭重又出現(xiàn),一種許久不經(jīng)觸碰的感傷,默默涌上心頭。祖母熟悉而親切的笑臉在腦海中的印記依然清晰,她小而輕健的身影卻仿佛隔著五月的雨霧,朦朧而遙遠。
以前的那些五月,我是一個尚未涉世的少女,在故鄉(xiāng)古老的瓦屋中,在祖母溫柔的疼愛里,稚嫩而單純。
我總是在初五這一天清晨,挽著祖母爬滿皺紋的手,踏著雨后的濕泥,來到村邊那片翠翠的竹林,采摘鮮嫩的竹葉。青草濕了裙裾,衣袖沾滿雨滴,我心里有一股香甜的氣息暈染開來,和著微雨和泥土的濕氣。采回一籃子沾滿雨水的嫩葉,放在井臺旁邊。祖母搬來年代久遠的木桶,打上清冽冽的井水,把一片片竹葉洗得青艷欲滴。那滴水的屋檐,清涼的井水,竹葉泛著的微綠的光,以及祖母在井臺旁邊輕輕搓洗的身影,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起,總以為是一場夢,一場溫情而生動的夢。
祖母說,五月初五這一天的溪水是“龍須水”,正午時分到溪邊清洗便可洗去晦氣。我在曠野中的小溪旁,把腳輕輕探入水中,似乎有許多小魚在腳指頭上輕輕咬動,麻麻的,癢癢的。一把烏黑的長發(fā)在清澈透明的溪水中輕輕游動,祖母柔柔地幫我搓著,那時的我總相信一切的不愉快都會隨著溪水的游走而流向遠方。少女滿懷的夢和甜蜜在這種古老的慰藉中愈加鮮活。
五月的午后總會有陽光,葡萄架上的蛛網(wǎng)不時地反射幾縷,映著祖母的銀絲發(fā)線以及額頭上皺紋縫隙里滲出的汗水。她將一把咸草系在窗欄上,把那些泛青的竹葉和雪白的糯米包成一個個精巧玲瓏的小粽子,再用咸草系牢。一串串棱角分明的小粽子吊在窗欄上,不像食物,倒像是藝術品,可愛而誘人。我坐在祖母旁邊,學著她用咸草纏繞著小粽球,學了許多個年頭卻總不及祖母包得精巧,而且祖母所包的粽子有一種特殊的香味。當老屋里的大灶上冒出騰騰的蒸氣,竹葉香、糯米香便彌漫在空氣中。自她離開以后,這種香味我便再沒有感受過,無論我再怎么努力地模仿那所有的佐料和做法,那種香味也只能永遠存活在我的記憶之中了。
祖母離開時也是將近農歷五月,也是那樣驟雨驟晴的天氣。那一年的端午節(jié),我在空蕩蕩的老屋里猛然間發(fā)現(xiàn)一切都消失了。那一年我搬離了老屋,住進了城里,那曾經(jīng)的一切,只剩下記憶,在一些不經(jīng)意間的觸碰之中閃出些許傷感而又甜蜜的感覺。
篇三:端午節(jié)包粽子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jié),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奶奶包粽子的樣子,不知怎么回事,我的手也情不自禁地癢起來,也想包粽子。經(jīng)過奶奶的同意,我開始了“包粽子行動”!
我學著奶奶的樣子包起粽子。一開始以為這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可麻煩來了;由于我包粽子的時候放太多糯米,一扎線,糯米從上頭冒了出來,唉,第一個粽子以失敗告終。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并不灰心,又再次拿起箬葉重新包起來。這次,奶奶教給我一些要領。這次真是上帝保佑,終于包好一個粽子,可是跟奶奶比起來,Mygod!真是天壤之別呀!奶奶包的粽子像一個精神十分的大人,而我包的粽子跟一個無精打采的小學生一樣?蓱z,第二個粽子又以失敗告終。
我挺了挺身子,還是不灰心,我拿起箬葉,把它彎成一個圓錐型,然后往里面裝適量的糯米,再壓結實,把箬葉往下一蓋,正好遮住里面的糯米,后用線扎緊。就這樣,一個粽子包好了。我照著這種方法,一連包了好幾個,終于掌握了要領,越包越好。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后,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于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篇四:濃濃粽香情
踏著青青的石板路,嗅著清新的泥土香,眺望天邊的那一抹紅,沒有高樓大廈的遮蔽,沒有霓虹燈的掩藏,夕陽顯得那么絢爛。在夕陽的撫慰下,云兒們樂紅了臉,一個個都依偎在太陽身邊,多幸福啊。突然,一縷粽香鉆進了我的鼻子,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憶。每年到端午,外婆都會親自動手包粽子,小時候,我總是好奇地搬個小板凳坐在外婆身邊,打量藝術品一般的粽子,它們有棱有角,外翠里白的,特別飽滿卻一粒米也不會漏出來。外婆手藝這么好,我就吵著要外婆教我。
外婆挑選了三片完好的粽葉給我,叫我旋出一個角來,然后往里面填米,我看外婆裝得好多,也一個勁的往里塞,但總是從下面漏下來,結果裝了半天還只有那么幾粒米,于是我沒耐心了,撩下個爛攤子給外婆,自己跑出去玩了。外婆每次都微笑著接過去,還不忘叮囑我注意安全。我在外面玩得忘了時間,都是幾里外外婆包的粽子香牽著我回家。我像個饞貓一樣飛奔到廚房,湊到灶旁問外婆:“好了嗎?好了嗎”外婆就摸摸我的頭說:“快了,快了”。然后我就陪外婆坐在灶前面,一邊幫外婆給灶添火,一邊講我在外面玩的開心的事給外婆聽……思緒回到現(xiàn)在,外婆又在煮粽子了。
我加快步伐,向廚房走去。廚房里只閃著火光,燈沒開,我拉亮了白熾燈,發(fā)現(xiàn)外婆坐在灶前,目光無神地停在一個地方。我悄悄地坐到外婆身邊,端詳著外婆。外婆腳上還是外公當年當兵時穿得布鞋,如今已沾滿泥巴,腳尖也快破了,外婆身上也是泥跡斑斑的。千縱萬壑的皺紋布滿了外婆枯黃的臉,眼窩深陷,大片白發(fā)企圖擠走所剩不多的青絲,感覺外婆此時像個滄桑的雕像。眼前的外婆漸漸模糊,依稀清晰的是烏云密布,風雨交加,背著我跑了十幾里地找醫(yī)院的外婆;是寒冷夜里,昏黃燈下,為我縫制小棉襖的外婆;是輕松地騎著三輪車,載著我和弟弟去買菜的外婆……
外婆忽然意識到我來了,依舊慈祥得摸摸我的頭說:“快好了,出去等吧,小心被煙嗆著”。我走到門口,回頭望了一下外婆,心想,等會兒一定把第一個粽子扒給外婆吃!
篇五:粽香情濃話端午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苯裉焓且荒暌欢鹊亩宋绻(jié),一大早,我就被一陣陣糯米的香味給勾醒了。
我歪頭一看,只見奶奶一手拿著粽葉,一手拿著勺子將糯米往粽葉送,原來奶奶正在包粽子。我湊近一瞧,哇!還是我喜歡的“咸肉粽子”呢!為了能早一點吃到粽子,我也擼起袖子,幫奶奶裹起粽子來。可是,由于我沒有掌握技巧,步步出錯,不是漏米就是米太少,半天裹不好一個。奶奶見我那股認真勁兒,便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兒,糾正起我來。經(jīng)過奶奶耐心的指導和示范,我好不容易能將粽子裹得不漏米了。
粽子終于裹好了,奶奶將裹好的粽子放入了高壓鍋,加了一些水,大火煮了起來。
為了能第一時間知道粽子煮熟了沒有,我每隔五分鐘就去問奶奶粽子煮好了沒有。后,奶奶實在是受不了我了,只得對我說:“婷婷,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吃粽子也是如此呀!”聽了奶奶的話,我只能低著頭,回房間里去等待著粽子的出鍋。
快到中午了,妹妹們都到齊了,伴隨著陣陣糯米的清香,奶奶端著荷葉般綠油油的粽子來到了餐桌前。還沒等奶奶將盤子放下,盤子里的粽子就見底了。四妹也從盤子里拿了一個大的粽子,我心里嘀咕著:哼!真不懂禮貌,沒看見你大姐我還沒有吃嗎?自己先拿個大的吃上了!誰知,四妹把粽葉剝掉后,將那個個兒又大餡兒又多的粽子放到了我碗里。我的心里暖乎乎的,又不禁感到慚愧,摸著她的頭,紅著臉說:“媛媛,謝謝你!”
古有孔融四歲能讓梨,而我的妹妹,還不滿兩周歲的她就知道要將大的讓給別人,將小的留給自己,這讓我覺得意外、感動的同時,又驚嘆不已!
我們一家人在歡笑聲中吃完了這頓端午節(jié)的團圓飯。此時,粽子的余香還留于唇齒之間,心中的暖意也久久不能散去……
篇六:棕香情濃話屈子
曾幾何時,端午的記憶只是彌漫在童年里甜糯的清香。
曾幾何時,隱約體會了你的憂思、苦楚和與一個民族間無法割舍的羈絆。
千年前的你,著一襲白衣,如同后的葬禮。江邊的風拂動葦草,掠過江面,拂過楚國的河山城郭,后輕撫著你的衣袖,似乎想要為這個國家挽留后一絲忠誠。你無言的張開雙臂,似在吶喊,似在質問。楚王的昏庸,鄭袖的媚惑,子蘭的無能,郢都的攻破……這一切都壓得你喘不過氣來,你徹底絕望了。高潔如你,有心報國,無力回天,投身清流是你報國的后選擇了。那漁父好心想挽留下你,可你已決意與郢都俱去了。
汨羅江無言的流淌了千年,楚人沒有忘記你,甚至秦王的后代也不會忘記你。年年端午,代代荊湘人都劃著龍舟在江上尋找你,汨羅江上飄著濃郁的粽香。人們佩戴的艾草也一如你當年佩戴的春蘭秋菊。此時的你早已不是那個遭遇流放的三閭大夫了,你早已被鑄成了一座不朽的豐碑,鐫刻在一個民族的靈魂上。
今日端午,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后輩們,用他們特恭敬的語氣誦讀你,緬懷你;蛟S有人不懂千年前的你——因為千年實在太漫長,太浩瀚,而后人們只能看見一團團迷霧;甚至有些孩子還不知道你——因為你的面目早都在江南的煙雨,塞外的黃沙中模糊了。但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你的這些言行,已成為后人的行為準則,字字珠璣。后人也只能用這樣的方式來告慰你。
篇七:粽香情深
時間軸輪飛快地運轉著,我們又迎來了一個充滿艾葉的清香和粽香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今年的端午節(jié),奶奶照常要自己動手包粽子,但這回加上了小助手我。
端午節(jié)前一天晚上,奶奶將糯米、餡料、粽葉和粽繩一一擺放到餐桌上。我一看,知道奶奶要包粽子了,趕緊洗洗手,過去幫忙。當我看到一大盆浸泡在水里的粽葉和粽繩時,感到疑惑不解,向奶奶問道:“奶奶,為什么要把粽葉和棕繩泡在水里呢?”奶奶笑著說:“這你就不懂了吧。粽葉泡水后會變得更加柔軟,而粽繩泡水后則會變得更有韌性,不易斷裂。明白了嗎?”我使勁點了點頭。
正式開始包粽子了。第一步是將粽葉卷成漏斗形。我看到奶奶輕松熟練地完成了這一步,心想:這也沒多難嘛,我也會!可當我手拿著粽葉時,我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到底要怎么卷,朝哪兒卷呢?一連串的問題擋在了我面前。唉,沒想到第一步就將我難住了呀!看到奶奶已經(jīng)在往粽葉里放糯米,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我把粽葉上下翻轉了幾次,終于找準了方向,將粽葉一卷,完成了第一步。我長長地呼出了一口氣。
第二步是填上餡料和糯米。我用湯勺把糯米舀進粽葉里,再放進餡料,后鋪上一層糯米。哈,成功了!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手一松,“嘩啦啦……”餡料和糯米全撒了,身上,地上,到處都是。我望著地上的餡料和糯米,一臉尷尬,默默地嘆了口氣——唉,只好重新再做了!
第三步是折疊粽葉。這是困難也是重要的一步。我吸取了上一步的教訓,握緊了粽葉,生怕重蹈覆轍。我在奶奶的指導下,小心翼翼地把粽葉向前折去,又把多余的粽葉向右邊疊去,趕緊抓過一條粽繩,一頭咬在嘴里,一頭用手在粽子上捆了幾圈,打結。雖然樣子很別扭,但這畢竟是我手中包出的第一個粽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隨后,奶奶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水煮。起鍋時,整個屋子里都彌漫著粽葉的清香,也彌漫著濃濃的節(jié)日氣息。
這個端午節(jié),一定充滿了濃濃的粽香和喜悅吧。我想到。
篇八:端午節(jié)包粽子
我的家鄉(xiāng)是一座位于長江口的小島,鐘靈毓秀,風光旖旎,物阜民豐。幾年前,我背井離鄉(xiāng)只身來到上海求學,在這座鋼筋混凝土的都市中,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日俱增,而除了難以割舍的一份親情外,令我難忘的還有那清香醉人的粽子。
在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采蘆葉。差不多全村人都出動了,成群結隊的,不久,所有的河灘上都洋溢著此起彼伏的笑聲了。
采完蘆葉,便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看來,包粽子簡直可以說是門藝術:先把采來的蘆葉用沸水煮半個小時,取出后用涼水浸泡,再用刀把葉柄切平,便可以包了。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可以加入花生、赤豆、紅棗、蜜餞等,比較講究的人家還包摻入咸精肉的“肉粽”,味道自然與眾不同。母親是個精打細算的人,不舍得花錢買紅棗或是蜜餞,更別提包“肉粽”了,只是用過年時余下來的兒兩赤豆包粽子給我吃,但味道也一樣香甜。
粽子的形狀更是層出不窮。常見的要屬“寶塔粽”,差不多就是一個立體的方錐形,是所有粽子中個頭兒大的。還有一些也比較常見,像方粽、菱粽、子母粽等,個個美觀大方,清香可口。而為匠心獨具的要算“鴛鴦粽”了——把兩個同等大小的粽子用紅線連起來,美其名曰“千里姻緣一線牽”,以示*相互依靠、恩恩愛愛。
家鄉(xiāng)有送粽子的習俗。每年這時,家家戶戶都會提著自家包的粽子走親訪友,相互饋贈。開始或許只是一種禮尚往來,可不知不覺中卻成了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內容。
包好的粽子不僅自己吃、送人吃,還要精心包兒個,用線綁在一起投到河里,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小時候,天真的我也曾問過母親:“為什么要紀念屈原?為什么要把好吃的粽子白白投進河里?”母親笑笑:“因為他在善良人的心中永遠值得紀念!碑敃r我對母親的話并不了解,如今想來,卻是富有哲理的。這正是勞動人民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的體現(xiàn)。因為他們的心是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嫉惡如仇,或是從善如流,且永遠是那么地無私,就如同粽子餡中的糯米那樣純正,又不乏蘆葉那般的清香。
篇九:清香的粽子
轉眼又到了端午節(jié),它除了讓人想起龍舟盛會以外,粽子的美味更令人神往,也是我夢寐以求的日子。我長這么大還沒吃過我家自己做的香噴噴的粽子,據(jù)我奶奶說味道好極了。自己做的粽子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上自己喜歡的食物和配料。因此,今年我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爸爸媽媽被我弄得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一切準備就緒后,我爸先將豬肉、香菇切成方塊,然后將豬肉放在鍋中炒制,加些事先準備好的調料炒出香味,才將豬肉撈起。接著,將香菇和事先泡制好的食物調好配料后一同炒熟,剩余湯汁炒以預先洗凈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進去為止,再放入剛才所炒的料一起拌勻。
接下來,該我媽上場了,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只見,媽媽取了兩張碧綠的箬竹葉子重疊在一塊,雙手抓住葉子兩端,輕輕向中心一卷,熟練地卷成圓錐形,放于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剛才炒制好的餡料裝進圓錐形里邊,直到把圓錐形填滿了。這時,只見媽媽右手拇指和食指將葉子兩頭捏住輕輕向前一壓,再一個小的反剪,交于左手握牢不放松,空出來的右手拿一繩,一頭用牙齒咬住,一頭用右手拽緊,沿粽子腰間繞兩圈扎緊系牢。一個綠瑩瑩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接著,媽媽繼續(xù)不厭其煩地包著,包著這有棱有角的小東西。
包好后,我爸把粽子放在鍋中去煮,并告訴我說:“這叫炕肉粽,炕肉粽的時間,一般是8小時,這樣肉粽才能出膠,香味四溢!
我一聽暈了,還要這么久,我都快垂涎三尺,但也無可奈何,等吧,真是等到花兒也謝了……
等待中,我覺得粽子真是個有意思的小東西,只需用那么幾張碧綠的箬竹葉把糯米和餡料包起來,蒸煮一番,糯米和餡料就帶上了箬竹葉味兒,而且家里也彌漫著淡淡的清香。我真喜歡由粽子而帶來的這清香的味兒,也希望明年我家還能繼續(xù)飄著這清香的味兒。
篇十:端午節(jié),包粽子
說起端午節(jié),大人們可能會說:“端午節(jié),扒龍船啰!”不過,要是問起像我和表弟的“小饞蟲”,肯定會說:“噢耶!吃粽子啰!”可不是嗎?粽子香噴噴、熱騰騰的,一口咬下去,糯米和綠豆混夾在一起的味兒真是妙不可言!對于我來說粽子除了肥豬肉外,全都是超美味的“人間*”!
不過粽子平時吃得雖然多,但我卻不知道是怎么做的。于是,今天一早我就拉著爸爸媽媽飛一般地趕到“超級大廚”——外婆的家里“偷師”,嘿嘿,不過主要目的還是吃外婆做的色香味俱全的粽子。
到了外婆家,一看到外婆,我就撒嬌地說:“外婆,外婆,我要吃粽子!”說著,還調皮地向外婆眨眨眼。外婆笑著說:“我的乖孫女,難道我還不知道你想干什么嗎?每逢過節(jié)你都來我這吃東西,不是嗎?我早準備好了!”“哇!”我沖上前一把抓了一只大粽子,剝開粽葉就往嘴里送,還不忘說:“還不是因為外婆您這位‘大廚’做得好吃嗎,好吃!”媽媽這時候說:“我說,你不是來學做粽子的嗎?怎么只顧著吃呢?”“哦!”說罷,我又抓起一只粽子邊吃邊學。
只見外婆戴上“大廚帽兒”,身披“大廚戰(zhàn)衣”,“好威風啊!”我叫了起來,全家人都被我逗笑了!伴_始授課,安靜!首先要準備好綠豆和糯米。綠豆呢,要泡一段時間,泡軟,把皮去掉;而糯米也要泡一陣子。還有粽葉要泡一下,然后一片一片地清洗干凈。這些都要預先準備好,懂了嗎?”“是!蔽宜贫嵌攸c點頭,外婆把兩片粽葉交叉著疊在手上,做成漏斗形,然后分別放下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片腌制好的豬肉,再放一層綠豆、一層糯米,覆好粽葉,大概做成三角形的樣子,后用水草扎好,粽子就大功告成了。就這樣一再重復上述的步驟,所有的粽子都被我們做好了。
經(jīng)過漫長的等待,外婆終于把粽子蒸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又拿起了一個美味的粽子……